獨處的價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通勤的早晨,擁擠的捷運裡,九成以上的人滑著手機,忙著一頭栽進自己的世界。
女孩一一檢視著女明星的美照,仔細端詳該如何變得漂亮的資訊。男孩掌中玩著魁地奇,與虛擬夥伴們爭相射門獲取勝利。小小螢幕中的熱烈盛況,讓你不禁覺得,人們似乎是用手機這項工具,才匯聚成這座行色匆匆的城市。
因智慧型手機的使用習慣,真正獨處的機會被剝奪,甚至與手機相處的時間,遠超過最親密的人。正如韋禮安在2016年,寫下的<第一個想到你>,不只給常伴左右的手機一首情歌,更因手機早已是大眾的「夢中情人」。
時至今日,手機情人的現象仍有增無減。生活在這無比便利的繁華都會中,各種娛樂與生活品質,都隨4G、5G不斷提升,但我卻很少能確信,人們過得更富足快樂了。
過往的旅途中,在手機沒有網路,等待每輛便車的未知裡,即使獨自走在冷風中,我卻時常因陌生人的善意,感到溫暖而富足。更因難以忘懷,那些超出過往日常的體驗,此刻的指尖才鍵入文字,書寫意念傳遞分享。
那既然我在當時經濟的窮困當中,都能感到十足的幸福,那究竟是什麼讓人們,難以看清楚自己所擁有的,進而感到富足快樂呢?
人對於一直存在的東西,習慣視而不見。好比呼吸,即便攸關生死,但人平常在絕大多數時間,並不會意識自己在呼吸。心理學裡有個專有名詞叫「無意盲視」,最有名的莫過於「大猩猩實驗」。
大猩猩實驗,是要受試者數影片中運動員的傳球次數,卻會有許多受試者因為專心數著傳球,輕易忽略了影片中,有個穿著大猩猩布偶裝的人,曾走進影片正中央,還槌了幾下自己胸口耀武揚威,十足有趣的實驗。智慧型手機,正是成了佔領大腦認知資源的罪魁禍首,讓我們僅專注於傳球次數,卻忽略了,生活中也許真正重要的「大猩猩」。
我相信,你選擇讓什麼進入生命,那都終將成為你。
不論你在獨處中做了什麼,若沒能與意識深刻對話,看清意識如何主宰你,你便很難有機會,從意識那奪下話語權。也就是說,你可能因此錯失獨處所帶來的價值,與跟自我對話的機會。
或許唯有看清自己的思緒所為何來,獨處才能得到完滿。
而藉由這般獨處,你才能真正地活著。
「當你在約束中仍感到自如,你便獲得自由。」---羅伯特·弗羅斯特
2018.09 in 寮國萬榮背包客棧
環遊這廣闊的世界,與每個有趣靈魂相遇, 搭上陌生人的便車,沙發衝浪到某人家裡, 或是在某個荒郊野外,睡在自己的帳篷裡。 窮遊所帶來的不是匱乏,而是惜福知足, 旅行的意義,是更認識自己, 帶著音樂,與世界溝通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儘管這有多難。在嘗試把蘋果切得真實之前,生活便潛著種籽的劇毒。在話語被流沙困住乾涸為詩之前,綠洲已是海市蜃樓的隱喻。
  那年我22歲,隻身前往京都交換學生,但照片中微笑著的我,並不知道兩個月後,將遭在台灣的女友劈腿,開始終日與酒精為伍,獨自在留學生宿舍內,多次閃過輕生的念頭。直到被吉他的琴聲療癒,投身如苦行般的旅程中,才逐漸忘卻心靈的苦痛。轉眼那段時光,已是13個年頭。
  生活中,無處不是聚焦幻覺。當你認真從事某項活動,想在這項活動中精進自我,那精進的眼光,自然便會聚焦在這項活動中的佼佼者,而非從事這項活動的群眾整體。於是,身在寫作意念中,便有人皆揮毫自如的幻覺。身在音符律動中,便有人皆朱弦玉磬的幻覺。身在馬拉松人潮中,便有人皆健步如飛的幻覺。
  小時候,當我明白死亡是什麼之後,我便「樂於」與它交朋友。在那不明白自己擁有什麼,從未思考代價的年紀,我甚至曾把死亡當作一件很酷的事:「還是小學生的我如果自殺,一定會上新聞頭條吧!」未成年的我,開始時常把死掛在嘴邊談論,自然引來母親與親戚的叨念,這孩子怎麼總說些觸霉頭的話?
  自2018流浪到2020年初,回到台灣的第2年,才收起鬱悶,振作了精神,活出奮發圖強的2021。小小期望2022,有更多相遇,每一個你,都成就了自己。
  身體透過現代醫學,可藉由X光、驗血、驗尿做各項檢查,那心靈呢?出社會後的第12年,我終於在這個月中,首次做了公司補助的健康檢查。職涯中有大半時間,處於接案與約聘的雇傭狀態,唯一做過的正職工作,也因沒有完整保障,讓我從未參加過公司補助的健檢。這如實趣味反映著我,7年來的流浪人生。
  儘管這有多難。在嘗試把蘋果切得真實之前,生活便潛著種籽的劇毒。在話語被流沙困住乾涸為詩之前,綠洲已是海市蜃樓的隱喻。
  那年我22歲,隻身前往京都交換學生,但照片中微笑著的我,並不知道兩個月後,將遭在台灣的女友劈腿,開始終日與酒精為伍,獨自在留學生宿舍內,多次閃過輕生的念頭。直到被吉他的琴聲療癒,投身如苦行般的旅程中,才逐漸忘卻心靈的苦痛。轉眼那段時光,已是13個年頭。
  生活中,無處不是聚焦幻覺。當你認真從事某項活動,想在這項活動中精進自我,那精進的眼光,自然便會聚焦在這項活動中的佼佼者,而非從事這項活動的群眾整體。於是,身在寫作意念中,便有人皆揮毫自如的幻覺。身在音符律動中,便有人皆朱弦玉磬的幻覺。身在馬拉松人潮中,便有人皆健步如飛的幻覺。
  小時候,當我明白死亡是什麼之後,我便「樂於」與它交朋友。在那不明白自己擁有什麼,從未思考代價的年紀,我甚至曾把死亡當作一件很酷的事:「還是小學生的我如果自殺,一定會上新聞頭條吧!」未成年的我,開始時常把死掛在嘴邊談論,自然引來母親與親戚的叨念,這孩子怎麼總說些觸霉頭的話?
  自2018流浪到2020年初,回到台灣的第2年,才收起鬱悶,振作了精神,活出奮發圖強的2021。小小期望2022,有更多相遇,每一個你,都成就了自己。
  身體透過現代醫學,可藉由X光、驗血、驗尿做各項檢查,那心靈呢?出社會後的第12年,我終於在這個月中,首次做了公司補助的健康檢查。職涯中有大半時間,處於接案與約聘的雇傭狀態,唯一做過的正職工作,也因沒有完整保障,讓我從未參加過公司補助的健檢。這如實趣味反映著我,7年來的流浪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分析中提到科技的迅速發展,如何改變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及應對方式。。從電影《愛情不用翻譯》和《雲端情人》的角色互動,反思人類與AI的情感關係,討論AI是否只是暫時的慰藉還是真正的陪伴。研究顯示,已有產品如Replika幫助用戶減輕社交焦慮,但也引發了對人類情感與AI互動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若不想被手機掌控生活,不妨也試著與我一起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如果能推動身邊的人共同進行,我想將會有更大的效果,讓我們一起放下手機,體驗生活。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
Thumbnail
分析中提到科技的迅速發展,如何改變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及應對方式。。從電影《愛情不用翻譯》和《雲端情人》的角色互動,反思人類與AI的情感關係,討論AI是否只是暫時的慰藉還是真正的陪伴。研究顯示,已有產品如Replika幫助用戶減輕社交焦慮,但也引發了對人類情感與AI互動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若不想被手機掌控生活,不妨也試著與我一起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如果能推動身邊的人共同進行,我想將會有更大的效果,讓我們一起放下手機,體驗生活。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