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0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1 年最喜歡的 10 本書之一《拼教養》:不需要把童年神聖化,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利益揭露:讀墨的AP連結)
在讀書會裡,我們10女1男一起討論這本書,只有一個人有小孩。然後可能有超過一半宣稱過不生,就這樣一群人嘴砲「教養」三小時,哈哈哈
所以其實大部分的人可能跟我一樣,看這本書時,是在回憶自己是怎麼養成的,還有身邊的有小孩的朋友是怎麼想的。
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例如老師就完全符合這三條件)
而且仔細一想,這三個條件不只是拿來養小孩,這本來就是讓人類生活過得舒服的三元素。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概念也是在導論:「童年」這個概念是人造的、是一個近代才成型的概念:「兒童曾是家庭裡重要的勞動力,但僱用童工逐步被認為是不道德與不合法的制度。童年變得「神聖化」,與世俗世界「隔離」開來,在這段天真、快樂、自由的時光裡,兒童應該專心長大與遊戲」
這呼應了我之前在《貨幣未來》裡看的:「人」才是真正稀缺的資源。因為其他所有資源都是人類創造的。
把童年神聖化的的同時,是不是也否定小孩創造資源的能力?
看這本書時,我很喜歡藍教授對訪問對象的描寫。老師用客觀但是不冷漠的文筆,描述的不是只有說對方說的內容,還包含表情、語調等等,非常細膩。不是只有對方說了什麼,「沒說的話」有時說得更多。
另外,對這本書有興趣,但沒時間看的人,可以先從一開始的導論看起。這本書是屬於社會學論文結構,在導論裡已經把研究的前因後果,甚至結論都交代了。後面的內容主要是田野調查時到各個家庭裡訪問時的觀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