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最喜歡的 10 本書之一《拼教養》:不需要把童年神聖化,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利益揭露:讀墨的AP連結)
在讀書會裡,我們10女1男一起討論這本書,只有一個人有小孩。然後可能有超過一半宣稱過不生,就這樣一群人嘴砲「教養」三小時,哈哈哈
所以其實大部分的人可能跟我一樣,看這本書時,是在回憶自己是怎麼養成的,還有身邊的有小孩的朋友是怎麼想的。
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例如老師就完全符合這三條件)
而且仔細一想,這三個條件不只是拿來養小孩,這本來就是讓人類生活過得舒服的三元素。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概念也是在導論:「童年」這個概念是人造的、是一個近代才成型的概念:「兒童曾是家庭裡重要的勞動力,但僱用童工逐步被認為是不道德與不合法的制度。童年變得「神聖化」,與世俗世界「隔離」開來,在這段天真、快樂、自由的時光裡,兒童應該專心長大與遊戲」
這呼應了我之前在《貨幣未來》裡看的:「人」才是真正稀缺的資源。因為其他所有資源都是人類創造的。
把童年神聖化的的同時,是不是也否定小孩創造資源的能力?
看這本書時,我很喜歡藍教授對訪問對象的描寫。老師用客觀但是不冷漠的文筆,描述的不是只有說對方說的內容,還包含表情、語調等等,非常細膩。不是只有對方說了什麼,「沒說的話」有時說得更多。
另外,對這本書有興趣,但沒時間看的人,可以先從一開始的導論看起。這本書是屬於社會學論文結構,在導論裡已經把研究的前因後果,甚至結論都交代了。後面的內容主要是田野調查時到各個家庭裡訪問時的觀察。
avatar-img
13會員
24內容數
當日本微軟員工只剩最後30天,我想回顧一下我在這裡工作得到的東西。六年可以讓我從小學畢業到變成可以考上大學的人。這六年呢?有那麼大的改變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igi 居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日本的柏青哥店有九成是在日朝鮮人開的」 書看到一半,終於出現柏青哥,我上網查了柏青哥跟朝鮮的關係才發現這件事。 來日本後,很驚訝的一件事之一是:「日本跟韓國關係超差」,敵對程度完全不輸我們跟中國。 問韓國小學生最討厭的國家,九成會回答日本,的這種程度。
看完後的震撼的跟看完 《槍砲、病菌與鋼鐵》的感覺類似。睡覺這本書,看完我徹底被說服,生活中所有的雖事可能追根究底都跟睡不好有關。 自己睡得好也沒用,其他人睡的不好的話,輕微的頂多造成同事吵架,嚴重的可能沒事在路上會被撞死。睡眠不足是現代最嚴重的流行病,是結構性的公衛問題。
「日本的柏青哥店有九成是在日朝鮮人開的」 書看到一半,終於出現柏青哥,我上網查了柏青哥跟朝鮮的關係才發現這件事。 來日本後,很驚訝的一件事之一是:「日本跟韓國關係超差」,敵對程度完全不輸我們跟中國。 問韓國小學生最討厭的國家,九成會回答日本,的這種程度。
看完後的震撼的跟看完 《槍砲、病菌與鋼鐵》的感覺類似。睡覺這本書,看完我徹底被說服,生活中所有的雖事可能追根究底都跟睡不好有關。 自己睡得好也沒用,其他人睡的不好的話,輕微的頂多造成同事吵架,嚴重的可能沒事在路上會被撞死。睡眠不足是現代最嚴重的流行病,是結構性的公衛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暢銷經典版) 含有布可能量:100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暢銷經典版) 含有布可能量:100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