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過「錯誤共識效應」(false consensus effect),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容易錯誤地高估,自己的想法、觀點與選擇,跟社會上許多人一樣,但其實,環繞我們身邊的人,很可能沒有意見、或想法相反但不輕易表露出來。
不過,心理學家也很好奇,會不會在某些狀況下做的選擇,其實不太會有「錯誤共識效應」?如果我們能區分出什麼狀況會、什麼狀況不會,就更能客觀看待自己或企業、組織裡對一些事情的判斷,是否需要更嚴格的檢驗。

心理學家從「基本歸因謬誤」得知,當我們看到在某個人身上發生某件事情,我們會傾向認為這是因為他的特質、個性,造就這件事情發生。但對於發生自己身上的事情,我們就會以各種狀況找理由來說明。例如有人遲到,那是因為他懶;自己遲到,是因為路上塞車、天氣不好、有人佔住電梯太久。
從「基本歸因謬誤」衍生出來,心理學家推測,人類會傾向認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是受到大環境諸多因素影響,所以受到同樣大環境影響的多數人,也會跟自己有類似的判斷,這是「錯誤共識效應」的主要原因。至於那些跟自己判斷不一樣的人呢,那可能就是他們的個人問題了。
心理學家提出假設:如果某個人的選擇,是出自於個人特質、個人的原因,這時,他的「錯誤共識效應」就會縮小,對做出不同選擇的人,也比較不會歸因於「那個人跟多數人不一樣」。
一個1983年的經典研究,找來109位史丹佛大學的學生,參與研究的人可以得到3美元的獎勵。每個人會拿到一張問卷,上面有經過設計的四個題目,在四個假設的情境中做選擇。第一個是選擇參加某個心理學實驗,第二個是學校住宿選擇,第三題是都市或鄉村的生活方式,第四個是兩種心靈團體的選擇。這些題目都是「個人偏好」,而且往「受外在世界影響」或「受個人因素影響」都很好解釋。
受測者除了做選擇外,還要寫下做選擇的原因。在回答問卷前,研究者會先引導受測者。在實驗組A,問卷上會指示依照「你的個人特質、過去的經驗、思考或感覺」來解釋為何做此選擇。實驗組B則詢問「這些選項(都市或鄉村生活)的哪些重要環節讓你做這樣的選擇」。對照組沒有提示,直接詢問「什麼原因讓你做這樣選擇」?
寫完做選擇的理由後,研究者會請受測者估計,史丹佛大學學生裡,跟他一樣會做同樣選擇的比例有多少?然後請受測者評估,做出不一樣選擇的人,他的個人特質跟「標準的史丹佛人」會有多大的差異?
研究結果是:引導往「個人內在因素」思考的人,「錯誤共識效應」的確縮小了。而沒有提示的對照組,跟引導往外在因素思考的人,「錯誤共識效應」差不多一樣。這或許可推估,在沒有提示的狀況下,人類大腦的自動反應是「我的選擇是受到外在環境變數影響」「多數人會受到一樣的外在環境變數影響,所以會跟我有一樣的選擇」。
然後,當我們做出選擇後,就會傾向認為那些不同選擇的人,可能是這社會的離群值了(不是標準的史丹佛人)。
聯結到「基本歸因謬誤」的思考,當一個人老是以外在世界的變化來解釋自己的行為時,他的「錯誤共識效應」就會擴大。習慣內省、以個人特質、經驗來解釋的人,「錯誤共識效應」就會變小,甚至低估,認為這社會跟他一樣想法的人可能不多。
再重述一遍,當我們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受到諸多外在世界變數影響時,我們也會認為這些變數會影響到多數人,而多數人的決定也會跟自己一樣。這種「多數人是對的」、「我是對的」心理機制,擴大「錯誤共識效應」。人類大腦很介意自己是不是在多數的那一邊,或許這反應了數十萬年來人類社群之間的殘酷屠殺。在依靠棍棒與投石殺人的時代,人多的一邊勝算總是比較大吧!
主要參考文獻:
Causal Focus and Estimates of Consensus: An Examination of the False-Consensus Eff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