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5|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我認識的是圈內名詞?還是標籤?

我很不愛做entry level(給剛進入圈子啥也不知道的等級)的名詞解釋,讓我覺得很像是國小背單字一樣,給一個詞或字,然後你要把課本上的解釋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如果在考試的時候能完整地寫出來,你就是100分的優等生,如果你還能熟記到教同學懂,你就可以當小老師。
確實這也是我們華人習以為常的學習模式:了解定義、背誦、套用。在進入新的領域時,先知道什麼是什麼,然後才能看看自己符合哪一塊,然後給自己分類加標籤,方便自己跟別人交流時,快速地知道對方和自己大概是哪個區塊的類型。
可是當我得知有「新人」的探索期長達數年時,我反過來思考,許多資深同好,不也是還在探索自身的樣貌和興趣?為什麼要急著給自己標籤才能方便融入社群裡?很多時候這些名詞解釋、定義、標籤,不能夠100%地解釋自己,只能東抓一點、西減一塊拼拼湊湊起一個不完整的自己……我覺得原本這些名詞解釋妨礙到別人認識我了,只能變成標籤一張張貼在我身上,「你不是XX嗎?那你應該會XX或喜歡XX囉!」這些名詞解釋真的很礙事!根本刻板印象的製造源頭。
我也曾經看過其他同好在群裡替人解釋名詞,先不論解釋的對或錯,我就想,背完字典裡的每一個解釋,就能都懂了嗎?(小時候曾經背過國語字典的舉一下手嘿~~)想想這情況比較像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個樂於當小老師、一個懶得孤狗。
最終你要去體驗生活,你還是得靠自己去實行,而不是字典定義。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同好的水平程度分等級,最開始的就是啥也不會、啥也不知道的新手,從認識名詞開始;再來就是知道這些名詞定義,有一些實踐經驗的人;第三級呢,就是能把這些什麼是什麼融會貫通,還能教別人的人;第四個,隨著經驗增加、看得多了、探索廣泛了,不再拘泥於名詞解釋,而是回過頭來破除這些標籤和框架。
……我覺得把同好分級是很爛的一件事,但這個說法確實展現了某種學習的進程,只要你繼續走下去,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