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正念的另一種觀點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關於正念(mindfulness)很常見的一種誤解是,正念與靜坐被畫上等號,彷彿靜靜地坐著就是正念。或者,同樣常見的誤解是,正念是對自己的念頭有清楚的了解,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自己在感受什麼」。就像發揮一個觀照者的能力一樣,看到「我現在有什麼感覺」「我現在有了什麼想法」。
上述這些並不完全錯,正念的培養的確可能包含靜靜地坐著;另一方面,正念也的確需要培養一種對於清淨覺知(pure awareness)的認識,以及使清淨覺知無染、不模糊的練習。這些都是正念的一部份。然而,正念的另外一部份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只是培養觀照的能力,或者透過靜坐來鍛鍊,透過練習止也能夠達成。正念的一個特點在於培養正見,也就是將正念結合至日常生活中。或者換句話講,培養智慧的生成。
正念的其中一種練習是對於五蘊的觀照。換句話說,在這個當下,透過本自靜定的覺知,我們可能會照見以下幾個元素:
  • 五蘊的升起、運作、熄滅
  • 維持的感受-人格如何在每個當下聚攏、凝結
  • 在五蘊之下的「核心」-諸般緣起,本自性空
換句話講,正念有一個部份是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最白話來講,是從「我有一個想法」轉變為「有一個想法升起,並且被觀照到」。換句話講,比起培養靜止或止息,正念可能更重要,但較少人提及的部分是,以空性的眼光看待世界。

五蘊

在佛教的觀點裡,五蘊(skandhas)的蘊意味著集合(coalesces)。這五個集合是時刻變化的,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而當我們細觀五蘊的內涵,會發現它們不只是人格的一部份,實際上,它們就是人格。在這裡,會稍微提及這五種集合的內涵,同時我們也可能發現到,這五種集合實際上是用一種-以Danial Stern的話來講-包裹式(envelope)的方式在運作,就好像一個封包一樣一起運行。
五蘊包含了以下幾個面向:

色蘊(Rūpa;body/form)

泛指一切的型態、樣貌、物體、物質、可見物。色蘊是一種集結,比如說一張桌子,這個桌子的集結可能是桌腳與桌面。同時,色蘊也包含了物質的區隔,以及種種的感官訊號,比如視覺、嗅覺、味覺等等。此外,色蘊也是一切人格具體化的顯像,並包含那「那有一個客體」的客體感(the sense of object)

受蘊(Vedanā ;feeling tones)

泛指我們針對一個客體所產生帶有強度的感受,這些感受可以略分成三類:趨近,遠離,以及中性。而受蘊往往有一種特點:人格被視為實體時,常會重複經驗到類似的感受,像是這個組合不斷重複反映著同樣的歷程。

想蘊(saññā,;perception)

針對客體的特定知覺,所有關於「這個客體」的一切認知(all-about-this-ness),包含「這個客體」本身。

行蘊(Saṅkhāra;volitional impulse)

特定的傾向、預設、行動。行蘊的特點是使特定的結構持續成形,蘊藏在受蘊與想蘊之內。大體上來講,行蘊是一種細微的、持續的特定脈動,並且使特定的、固化的結構持續維持動力。

識蘊(Vijñāna;consciousness)

識蘊產生在清淨覺(pure awareness,沒有固定鎖在特定事物上的覺知本身)固化的情況,就好像持續用特定的視野來觀看這個世界一樣。識蘊會維持在前述的四個蘊之中。
透過練習觀測,我們會發現:五蘊是以一種整體式的、包裹式的方式集體地運作著。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參照佛教中關於十二緣起(dependent origination)的描述。

順便小廣告一下,這是工作坊的意向調查。在這個兩日工作坊裡,我會分別提及以下的部分:
  • 能在日常快速應用的止的技巧,包含內在空間的意向探索、快速安頓的技巧等等
  • 觀照世界的方式,這能協助我們用新的角度來觀照與測度
  • 清淨覺的探索
  • 對於深感(felt sense)的陪伴方式。深感是Eugene Gendlin用來指稱我們所感受到的一種複合式感覺,包含想法、辨別、情緒、身體感覺、意義感、故事、畫面等等等等。
有興趣的朋友,請幫我填寫這份表單,感謝。
avatar-img
16會員
28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的路是種人生的冒險。我們偏離了傳統的工作,偏離了有穩定指標的評估方式,並且轉向不確定的懷抱。 這是一條富含非傳統挑戰的道路,諸如推出產品的方式、建立流程、稅務、現實評估,或者在現實中的困境與自己的想像中達到某種平衡的結果。 有些前輩已在前面走過,這個專題則是一個整理,也是一個試著書寫我自己行於此的過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大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重新讓自己安頓,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去做任何事;相反地,當我們帶著安頓的內在態度做好那些所謂的小事-打掃、乘車、走路、說話;或者,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流動-風的吹撫、陽光的照撫、空氣的溫度、周圍的空間,這就是調頻至祈禱。而能夠全然地臨在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在每一件事中體現愛的質性。
「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觀點。然而,「愛自己」本身就阻礙著愛的自湧動被留意與覺察。當我們能從「是否愛自己」這種判斷之中放鬆下來,我們就從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慌亂之中放鬆下來,愛的湧現也就更容易被發現。
我們比較難在當代大師的著作中,讀到如這本書裡所描寫的,一名大修行者面對位於未知的恐懼、焦慮與擔憂,以及如何用無住之心來面對這一切。對任何對自己有興趣的人而言,這都是本少見而值得一讀的書。
界線通常是我們那僵硬的自我防衛外界的方式。當一個人帶著臨在的品質開始與自己接觸時,我們生命中長期的防衛會軟化下來,那些生命的傷也有機會得以消融。中立,是我們得以回到臨在的一種基本品質。這篇便是試著描寫這種中立的品質。
我們腹腔的內臟常常是種種情緒與壓力積累的地方,也是我們在因應強烈的環境事件時,最常直面承受的緩衝器。只要回想一下那些緊張的時刻,我們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什麼,大概就會知道「緩衝器」的意思: 「我的胃好像揪成一團。」 「我緊張到肚子都縮起來。」 「我的太陽神經叢好像一直在緊縮。」 生氣或憤怒 恐懼 悶
中線是每一個系統的中心準則,也是所有生命賴以依歸的中心感。這種中心感永遠不會消失,只是可能因為種種日常生活的經驗,或者過去事件的持續影響,使得這種核心的穩定感變得模糊。這篇是試著在描寫BCST中一個重要的面向:使核心的穩定感重新浮上檯面。
重新讓自己安頓,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去做任何事;相反地,當我們帶著安頓的內在態度做好那些所謂的小事-打掃、乘車、走路、說話;或者,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流動-風的吹撫、陽光的照撫、空氣的溫度、周圍的空間,這就是調頻至祈禱。而能夠全然地臨在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在每一件事中體現愛的質性。
「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觀點。然而,「愛自己」本身就阻礙著愛的自湧動被留意與覺察。當我們能從「是否愛自己」這種判斷之中放鬆下來,我們就從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慌亂之中放鬆下來,愛的湧現也就更容易被發現。
我們比較難在當代大師的著作中,讀到如這本書裡所描寫的,一名大修行者面對位於未知的恐懼、焦慮與擔憂,以及如何用無住之心來面對這一切。對任何對自己有興趣的人而言,這都是本少見而值得一讀的書。
界線通常是我們那僵硬的自我防衛外界的方式。當一個人帶著臨在的品質開始與自己接觸時,我們生命中長期的防衛會軟化下來,那些生命的傷也有機會得以消融。中立,是我們得以回到臨在的一種基本品質。這篇便是試著描寫這種中立的品質。
我們腹腔的內臟常常是種種情緒與壓力積累的地方,也是我們在因應強烈的環境事件時,最常直面承受的緩衝器。只要回想一下那些緊張的時刻,我們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什麼,大概就會知道「緩衝器」的意思: 「我的胃好像揪成一團。」 「我緊張到肚子都縮起來。」 「我的太陽神經叢好像一直在緊縮。」 生氣或憤怒 恐懼 悶
中線是每一個系統的中心準則,也是所有生命賴以依歸的中心感。這種中心感永遠不會消失,只是可能因為種種日常生活的經驗,或者過去事件的持續影響,使得這種核心的穩定感變得模糊。這篇是試著在描寫BCST中一個重要的面向:使核心的穩定感重新浮上檯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底下就開始介紹什麼叫正念,什麼叫正知。 簡單來講的話,正念就是你的所緣境要清晰分明地顯現,同時具足明分跟住分。正知就是不斷地檢查。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定義及相關翻譯名稱之緣由,例如,如正念、靜觀、覺察等,甚至在辯證行為治療之馬偕的翻譯為「了了分明」。正念所適合的對象包含了小孩到老年人,透過正念可以帶來許多的好處,身心靈的成長、自我成長、疼痛管理、調整情緒等。
前兩集裡我們討論了什麼是正念和一些關於正念的小練習,今天則是要來談談正念和皮拉提斯有什麼關聯?又該如何運用於練習上呢?     正念有三個很重要的要素,「不批判的態度」、對於「當下的覺察」和「呼吸」,而皮拉提斯的練習裡,也需要我們去覺察、訓練自己的呼吸、身體擺位和穩定度。   STOTT皮拉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底下就開始介紹什麼叫正念,什麼叫正知。 簡單來講的話,正念就是你的所緣境要清晰分明地顯現,同時具足明分跟住分。正知就是不斷地檢查。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定義及相關翻譯名稱之緣由,例如,如正念、靜觀、覺察等,甚至在辯證行為治療之馬偕的翻譯為「了了分明」。正念所適合的對象包含了小孩到老年人,透過正念可以帶來許多的好處,身心靈的成長、自我成長、疼痛管理、調整情緒等。
前兩集裡我們討論了什麼是正念和一些關於正念的小練習,今天則是要來談談正念和皮拉提斯有什麼關聯?又該如何運用於練習上呢?     正念有三個很重要的要素,「不批判的態度」、對於「當下的覺察」和「呼吸」,而皮拉提斯的練習裡,也需要我們去覺察、訓練自己的呼吸、身體擺位和穩定度。   STOTT皮拉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