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43)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不只是靜坐,早晚課也是一樣。早晚課的時候你就可以觀察:我清晰度夠不夠?我誦《彌陀經》,誦《楞嚴咒》的時候,我明分、清晰度夠不夠?然後住分,我能緣的心是不是穩定?有沒有放鬆?
所以我們先談的是這個果,就是明分跟住分。接著我們看有了這個判定標準之後,要怎麼樣成就明分跟住分?就是下面一段:「需二種方便:正念、正知。」
底下就開始介紹什麼叫正念,什麼叫正知。
簡單來講的話,正念就是你的所緣境要清晰分明地顯現,同時具足明分跟住分。正知就是不斷地檢查。
如果你剛開始定比較淺,檢查頻率要高一點,慢慢定越來越深——這個深不是你的感覺,是真正的明分跟住分都具足的深——這個時候你可以延長你檢查的間隔,但作意檢查總是要的,不能完全省略掉。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先說「正念」。我們已經講過,正念就是所緣境要清晰分明地顯現。那這個所緣境是怎麼來的呢?「透過經論、師長教授而來」,同時要「無疑惑」。
比如《十六觀經》裡面告訴我們怎麼觀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你就老老實實按那個文去觀。你不要自己發明:我覺得極樂世界應該要個什麼更好,這個地方最好再種些什麼花……
不要胡思亂想,按照《觀經》裡面講的,該怎麼觀,極樂世界這個正報,阿彌陀佛的法座,這個大蓮華的華瓣長什麼樣,多大,蓮華瓣當中有八萬四千個脈,每個脈放八萬四千種光……你就按照那個文一個個去觀,不要自己發明。我們不是佛,不要自己發明。
我們念佛其實最簡單,就是聽佛號聲音。我現在講念佛,因為大家都是念佛人。念佛你看我們為什麼前面要出聲念,後面要默念?前面出聲念是取相。
什麼叫取相?比如說我們觀察這個佛像。你要觀佛像的眼睛,看佛的眼睛長什麼樣子,眼睛打開看一看,閉起來觀想,剛才我所看到佛的眼睛什麼樣子;然後再看佛的鼻子什麼樣子,閉起眼睛觀察佛的鼻子……
前面你打開眼睛看就叫取相,因為你要有相來取,不然你憑空想像很難。所以前面要有取相的過程。
念佛也是一樣,要取相。但很多修淨土的人不曉得念佛的時候所緣境是什麼,有的會想:我念的時候,是不是同時想想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或者想想蓮華座,或者想想佛像什麼的……
比如像天親菩薩《往生論》裡面講了五念法門,最主要的就是讚歎門,也就是持名念佛是最主要的。所以整個念佛當中,你最主要的所緣境就是佛號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