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7/1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電影《不丹是教室》│幸福可以是在遠方,但起於每一個踏實的踐履步伐

透過《不丹是教室》的劇情與拍攝過程,導演巴沃讓我看到很篤實的實踐幸福歷程:幸福,是踏實的踩在現實的根基上,做出自己的抉擇,並安於每個抉擇後的呈現;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他的現實限制,認清現實,克服限制,做出自己的選擇,也明瞭每個選擇付出的代價,然後安住每個當下的結果,就是實實在在的幸福。
劇照來源:IMDB
劇照來源:IMDB
現在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能不能想像,如果有一天,你因為某個不得不的原因,必須到一個沒有電、沒有網路、要用雙腳步行整整走上十天才看得到馬路跟車子的村莊,住上半年,你要怎麼過這樣的生活?入圍今〈2022〉年度奧斯卡的電影《不丹是教室》就是在講這樣的故事。
《不丹是教室》是敘述一個住在不丹首都廷布的年輕人烏金,到偏鄉教書的故事,不過,烏金並不是一個對教育有熱情的熱血教師,相反的,當老師,他是被迫的;電影的開始,就是烏金的外婆在碎念烏金,說他晚上就變成一條活龍,白天就變成一條蟲,睡到日上三竿還不起床,然後,穿著上面印有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白T恤的烏金,不情不願的起床到廁所尿尿,水龍頭的水沒關緊,滴滴答答,烏金這一天要去跟教育部長面談。
烏金跟政府簽了五年教師約,有點類似我們台灣服替代役的概念,可是他一心只想到澳洲當歌手,一點都不想要待在自己的國家當老師;教育部長面見他時,他跟政府的教師合約,剩下最後一年,部長看烏金一副廢樣,便指派他去世界「最高」學府,魯納納國小任教,而且魯納納冬季封山,他只要工作半年,就算履行完合約,他也可以早點解脫。
通往喜馬拉雅山的「天堂路」
烏金接到聘書時,臉上的表情,讓我想起我這個年紀以前,每個男生當兵最怕抽到的金馬獎,但比起魯納納,台灣阿兵哥最不喜歡的金馬獎,可能也都是美好的天堂,因為魯納納國小,坐落在近五千公尺的喜馬拉雅山裡,不僅是不丹最偏遠,也是世界最偏遠的學校;要到魯納納,要先搭車到最近的城鎮加薩,再從加薩步行八天才能到,而且這八天的路程必須翻山越嶺,還得穿越一些危險路段。
魯納納的村長,派了兩位村人,鄭重到加薩去接烏金,其中一人,還奉村長之命,去幫烏金買了些日後能讓他「無憂無慮」的東西,烏金好奇,是什麼東西可以讓他無憂無慮?村人回答是衛生紙,他們聽說,城裡來的人,沒有衛生紙就沒辦法上廁所,不像他們,一片葉子就可以解決。
好不容易抵達魯納納,看到沒有電、沒有自來水、以及屋外蒼蠅盤桓的簡陋廁所,來自不丹天龍國的烏金立刻崩潰了,村長也能夠理解體諒,由於無法即刻下山,村長打算過幾日再遣人送烏金回去,就在這等待回去的這幾日,魯納納國小的班長佩珠去敲了烏金的門,請睡過頭的老師到教室上課,烏金答應佩珠後,看到連什麼是黑板都不知道的孩子們,與簡陋的教室,便決定留下來,完成他跟政府的教師合約。
《不丹是教室》的故事結構很像2002年的韓國電影《有你真好》,《有你真好》是講一個在城市長大的單親家庭孩子,因為媽媽工作的緣故,被迫去跟山裡的外婆同住一段時間的故事;《不丹是教室》與《有你真好》兩部電影的主角,剛開始都是不情不願,被迫去到深山,城市的便利與偏鄉的質樸,從最基本的生活上,就有很大的落差需要適應,但漸漸的,主角都在與當地人相處的過程中被感動,愛上這個原本讓他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
撇除電影裡的宗教與文化色彩,《不丹是教室》的劇情走向其實不難預料,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比起劇情內容,我更好奇的是,魯納納是真有其地,這部電影在如此偏遠又不便的地方實地拍攝,劇組是怎麼完成這部作品的?
在網路上閱讀相關資料,以及看完將近五十分鐘大愛電視台節目,對製片賴梵耘與導演巴沃.邱寧.多傑(Pawo Choyning Dorji)這對夫妻的專訪後,我覺得《不丹是教室》拍攝幕後的精采程度並不亞於本片。
教室裡真的養了一頭氂牛
《不丹是教室》雖是劇情片,但情節都來自真實故事,電影的英文片名Lunana,A Yak In The Classroom〈魯納納:教室裡的一頭氂牛〉,在劇中,教室裡確實養了一頭老氂牛,這段劇情的靈感來自於一位在魯納納任教的老師,因為天氣太冷,必須靠燒氂牛糞生火取暖,索性就把氂牛養在教室裡;主角烏金的故事,更是劇組專門為他量身打造,飾演烏金的希拉布.多吉(Sherab Dorji),是不丹的音樂人,過去沒有拍電影的經驗,他的家人都已經移居澳洲,希拉布.多吉本來就有計畫赴澳洲追逐他的音樂夢想,因緣際會拍了這部電影,卻因此讓他留在不丹,經營音樂事業;劇中唱出美妙《圓滿氂牛之歌》的莎爾頓,為了照顧母親,不願離開魯納納,也是魯納納某個女孩真實的故事,而飾演莎爾頓的凱兒丹拉姆.古龍格(KeldenLhamo Gurung)在現實生活中,是男主角希拉布.多吉的女朋友;至於劇中超級漂亮可愛的班長佩珠,她本人來自破碎家庭的境遇,也與劇中的班長完全相同。
這部電影與電影《靈魂的路徑》極其類似,演員都是在地素人,每個角色的故事也都是虛實交錯,編導僅在劇中安排幾個重要的劇情重點,請素人演員們演出,其餘大部分的劇情,都是角色們的真實生活呈現;在正式拍攝之前,劇組也都先進入當地生活,物色角色人選,並教導角色們,電影拍攝與表演實務;由於劇本內容幾乎都是依據角色們的實際生活量身製作,每個角色,都是演自己,他們在鏡頭前的每個展現,是演出,也都不是演出。
《不丹是教室》更特別的是,這部電影的工作人員,多非專業出身,巴沃說,這是因為在不丹,專業的電影工作人員並不好找,美術、攝影、製作、燈光等等人員都是業餘,他們本身有正職的導遊、餐廳服務生等工作,甚至連製片與導演這對夫妻檔,雖然在戲劇、攝影圈的資歷很深,製片賴梵耘是台灣知名舞台劇導演賴聲川、丁乃竺的女兒,從小在劇場長大,導演巴沃是不丹的攝影師,但這部電影,卻也是他們第一次擔任製片與導演。
此外,整個拍攝的過程,也有很多現實上的限制,比方說,魯納納的電力僅能透過太陽能,非常不穩定,為了能完成電影最重要的拍攝工作,巴沃整個拍攝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看過毛片,因為必須把稀有的電力用在刀口上;直到所有的拍攝結束,巴沃才打開筆電,檢查是否有地方漏拍,如果有遺漏的部分,要趁大家都還在魯納納的時候,趕緊補拍,因為大家以後可能都不會再來魯納納了。
這部作品的拍攝,從工作人員、演員到拍攝過程,都與一般的專業等級電影製作,差異極大,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點,這部電影被提名第94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正在等待3月底的獎項揭曉,可見這部電影的品質,有多麼的受到國際專業的認同;巴沃說,他們的團隊雖然是大多是業餘,可是業餘卻成了他們的優勢,因為一般的電影團隊,分工嚴謹,每個專業之間的壁壘分明,每個人都只專注在自己範圍內的工作,少有交流,但在他們的團隊裡,沒有那麼嚴謹的工作界線,大家都願意互相學習幫忙。
此外,製作團隊也都跟男主角烏金一樣,是第一次到魯納納,要學習適應截然不同的偏鄉生活,巴沃要所有的工作人員,一起把自己的感受拍出來,因此,在這部電影裡,烏金不只是電影裡的角色,也是工作團隊裡每個人的真實寫照。
幸福起於每一個踏實的踐履步伐
《不丹是教室》近結束時村長說,不丹號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年輕人卻反而要往國外去尋找幸福,這個感嘆,其實是巴沃拍這部電影的初衷,他看到不丹的這個現象,想要透過這部作品,提醒年輕人歸屬感的重要,幸福不在遠方,而在於你心中的歸屬。
我卻覺得,對美好的嚮往,是人之常情,向外追尋更好的機會,也很正向;原鄉對我們的影響,是根植在基因與血液裡的,無論去到多遠的地方,外顯的形象變化多大,原鄉永遠打從骨子裡,默默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不丹是教室》從影片剛開始,烏金身上T恤印的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國民幸福指數〉,到影片近結束時,村長的感嘆,全片都緊扣「幸福」這個主題;關於幸福,我們很容易會覺得,那是抽象的概念,然而,《不丹是教室》的劇情與拍攝過程,卻讓我看到很篤實的實踐幸福歷程:幸福,是踏實的踩在現實的根基上,做出自己的抉擇,並安於每個抉擇後的呈現,就像烏金在魯納納任教,看到教室沒有黑板,就號召村民一起來做,孩子們沒有紙,就把窗紙撕下來給孩子們使用;巴沃拍這部電影,沒有完全專業的工作人員,那就號召業餘的大家一起通力合作;電力不穩定,就想辦法把電用在刀口上......不怨嘆限制,務實為自己的想要,做出努力;烏金從剛開始的埋怨,到結束時,帶著滿滿的愛離開;巴沃看似帶領的是雜牌軍拍電影,但贏得奧斯卡入圍的國際肯定;幸福可以是在遠方,但起於每一個踏實的踐履步伐;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他的現實限制,認清現實,克服限制,做出自己的選擇,也明瞭每個選擇付出的代價,然後安住每個當下的結果,就是實實在在的幸福。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聽的喔~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