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深頁十堂寫作課》心得:第四起手式 — 觀點力

《顛倒的樹(映射)》個人攝影
《顛倒的樹(映射)》個人攝影
一月二十日是節氣大寒後七天,氣溫依舊冷冽。但這天上午,我沒有窩在溫暖的羽絨被裡貪睡,而是跑到北美館,看一株枯萎消瘦的樹。
這株枯樹,倒掛在北美館大廳的天花板上,樹根底部、地板還各放了一面大鏡子,交錯映照著它的樹影。這株樹有名字,叫《顛倒的樹(映射)》,也是瑞典藝術家 Henrik Hakansson 在北美館雙年展的裝置藝術主角。
《顛倒的樹》深具寂寥美感,吸引許多文青朋友前往打卡合照。連不愛在台灣看展覽的我,在臉書、IG看到相片後,也忍不住前去一睹芳容,還報名雙年展的團體導覽,想好好認識這株樹。
志工導覽時提及這株樹倒掛的緣由。她說:「這株樹原本好好地生長在台灣的山野中,卻被人類強移到美術館還被倒吊著,換作你是它,會不會難過?」幫助我們理解藝術家的理念——表達自然被人類剝削的無奈、呼籲大眾尊重自然。
聽完這段解說,我聯想到洪老師曾在《觀點力》課堂中,解釋寫作過程與觀點的關聯性。進而發覺寫作與藝術創作的過程,其實頗為相似。

建構、解構、重構資訊,建立觀點

洪老師說,寫作是建構、解構、重構資訊的過程,並從中形塑個人觀點。
《顛倒的樹》也是依著類似的步驟創作。藝術家先觀察洞悉人類對待自然的行為動機後,再依據藝術理論,將人與自然的關係解構出樹木、鏡子等物件,然後重組完成創作,表達他希冀人類愛護自然的觀點。
看來,寫作和藝術家創作的過程雷同。只是前者運用的媒材是文字,後者是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等。
只是,寫作目的若是追求「精準溝通」,可不能讓讀者靠導覽理解作者的想法。相反地,精準寫作必須清晰具體地闡述作者的觀點,藉此影響讀者的意念舉動。
要做到這點,得設法培養後設認知。

運用後設認知,提升觀點力

後設認知是什麼?心理學上的解釋是「思考的思考」,翻成白話是能當自己的思考教練 — — 秉持超然、客觀的局外人角度,觀察當下的想法行為,分析背後成因,反省提出策略,找機會督促自我改善。
運用在寫作上,後設認知能幫助我們抽離於字海之外,主動省思,代替讀者提問:寫的文章適合哪類讀者欣賞?主張架構讀者能理解嗎?情節能黏住讀者目光嗎?更重要的是,有沒有提出讓讀者驚艷、點頭稱是的獨特觀點?
《觀點力》課程的小組練習,就讓我體驗:觀點對於文章給予讀者的印象定位,有著極大的槓桿作用。
這次上課前,洪老師請同學們先各自訪談覺得有趣的人物,上課時再和組員一起分析訪談紀錄可提煉的論點。其中,有位同學的採訪對象,是在基隆廟口開手工甜點店的老闆娘。她和同學討論後,認為文章主軸可以放在介紹甜點店的特色,比如嚴選自然食材、烘焙少糖少油、買氣熱絡等特色。
洪老師聽完後,狐疑地說:「這樣寫對嗎?有點像廣告文耶…讀者可能會更好奇,為什麼老闆娘會選在基隆廟口開有健康訴求的甜點店?」語畢,其他同學聽了都直呼同感。

獨到觀點,讓你文章無價

因此,言簡意賅、架構分明、情節動人,都只是精準寫作的基本功。能洞察讀者心理、找出獨到的切入點,才能使我們的文章,在讀者心中是有價值、有份量的。
創新顧問劉恭甫曾說:「形成自己觀點的關鍵是持續寫作,寫作會強迫你吸收閱讀的精華、丟掉多餘的資訊,再加上你自己獨特的觀點。」
上完《觀點力》,讓我對他的這番話更有感觸。寫作能幫助我們練習建構、解構與重構資訊,並主動運用後設認知,改善寫作技巧和創造表達個人的洞見理念,而讓我們的文字在芸芸眾生的腦海裡,映照出引人顧盼的魅力身影,如《顛倒的樹》。
寫於:2019.02.0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