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摘要力,提升閱讀效率的小練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讀完一本書後,難免會陷入自以為理解的狀態,然而一旦需要跟身邊友人介紹說明時,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之所以沒能在當下分享出自己的想法,有可能問題在於尚未真的消化理解內容。
假如閱讀的是比較不熟悉的書籍,在初次閱讀時,大部分的內容儘管烙印在神經元中,然而要想順利提取使用,則需要更多次的閱讀,以及日常生活中進行更多次的實踐運用,作為深化記憶的方式。
另一方面,有可能是未能掌握與留意關鍵字詞與內容架構,因此沒能從中捕撈出重要概念與作者的核心主張。
在《閱讀拆解術》中作者西岡壱誠認為,在整理所閱讀的資訊情報過程,可以嘗試以下步驟:

一、在每一章節中找出最能代表該章節的一段話。

一開始或許已經劃了好幾條重點,可以試著進一步比較確認彼此間的交集狀態;釐清句子跟句子之間,是否無可取代,或是有多少程度彼此涵蓋。

二、用自己的話重新說明該段的意思。

試著想看看,假如要向他人描述或是書寫下來充當筆記的話,會怎麼去解釋自己所擷取的幾段話?裡面是否有自己沒能描述清楚的地方?
透過類似這樣的自我設問,也可以確認自己對其中的理解狀態。

三、依據二的方式,整理出每一章節段落的概念,再回到步驟一

無論是短篇文章或書籍,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思想貫穿首尾。
來回比較、濃縮刪除某些段落,反覆操作這樣的過程,可以琢磨出我們對於書中的理解與想法,培養取捨與擷取重點的能力,讓口頭表達或書寫都更加精準。
在《東大生的強者思維特訓課》中,相同的作者有別於上述做法,認為可以反過來透過自我詢問來回推重點:

一、文章的結論是什麼?

一看到這問題,讀者可能會來回反覆的察看某些自覺比較重要,或是自己似乎沒那麼理解的章節或頁面,等於是助於釐清自己自己所了解的部分,以及沒那麼了解的部分。
回頭確認結論的過程,也對於強化了對整本書的架構脈絡的印象。

二、作者希望讀者在看完這本書的想法與作為是什麼?

在書籍前言介紹中,通常作者都會留下自己出版的緣由初衷、脈絡背景與關鍵想法。
整理作者核心主張與關鍵概念時,搭配如此自我詢問以及參考前言資訊,有助於短時間內串聯掌握整本書的架構,便於之後進行摘要或介紹說明。
心理勵志與職場工作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失敗並無法完整的定義我們的樣貌。它只是我們缺少的一塊拼圖,只要能夠找出來,便可以讓我們更趨近理想的自己。
每一個失敗經驗都是個人的。感受也會因為情感、文化與自我的包袱而有所不同,無法輕易面對並朝下一步邁進。《失敗學》的作者Elizabeth Day決定從他個人失敗經驗做為開端,透過詢問其他人失敗經驗,彙整出能夠做為他人參照的法則。
經過高度社會洗禮的人,更懂得在職場保護自己,避免讓自己受到傷害,也因此敏感於當下「氣流」。相反的沒能在當下做出「被滿意」的反應的人、「空氣閱讀不完整」的人,則難免被嫌棄排擠,這樣沒有問題嗎?
沒能顧慮其差異與適用性,導致適得其反,反而引起不必要的爭執。原本應該是要能夠陪同減緩情緒的人,反而變成製造更多情緒的人。
有不少人由於缺乏相關的概念認知,加上身邊的人沒有發覺引導,因而在校園與職場上表現便顯得弱勢。
閱讀之所以具備有反脆弱性的功能,是因為閱讀提供我們換位思考的能力,更加懂得自我反省,對他人有同情同理心。
失敗並無法完整的定義我們的樣貌。它只是我們缺少的一塊拼圖,只要能夠找出來,便可以讓我們更趨近理想的自己。
每一個失敗經驗都是個人的。感受也會因為情感、文化與自我的包袱而有所不同,無法輕易面對並朝下一步邁進。《失敗學》的作者Elizabeth Day決定從他個人失敗經驗做為開端,透過詢問其他人失敗經驗,彙整出能夠做為他人參照的法則。
經過高度社會洗禮的人,更懂得在職場保護自己,避免讓自己受到傷害,也因此敏感於當下「氣流」。相反的沒能在當下做出「被滿意」的反應的人、「空氣閱讀不完整」的人,則難免被嫌棄排擠,這樣沒有問題嗎?
沒能顧慮其差異與適用性,導致適得其反,反而引起不必要的爭執。原本應該是要能夠陪同減緩情緒的人,反而變成製造更多情緒的人。
有不少人由於缺乏相關的概念認知,加上身邊的人沒有發覺引導,因而在校園與職場上表現便顯得弱勢。
閱讀之所以具備有反脆弱性的功能,是因為閱讀提供我們換位思考的能力,更加懂得自我反省,對他人有同情同理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很多讀書建議都建議我們 剛開始讀的時候應該要粗略地瀏覽 大致了解這本書的主旨 了解作者為什麼想寫這本書 等等的建議   而我的書齡也十多年了 雖然有感自己從書中獲得的知識 但在別人問我心得感想時 總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一本書是讀完了 但好像又沒有讀到什麼   在我讀周嶺的《認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作者如何將書籍章節中重要的知識進行條理化整理,並提出效率化閱讀的方法,適用於任何領域的知識學習。
Thumbnail
各種精簡過的懶人包影音或文章,已經被精心設計,當你需要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得出「結論」時,可以直接使用它們,這也是現今將知識分子的觀點包裝成商機如此活躍的原因。本書探討作者對如何正確閱讀一本書的技巧及看法,指出大部分的人的閱讀程度其實只有小學畢業,若缺乏正確閱讀的認知及技巧,是難以體驗閱讀樂趣的。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這本書教導如何以六種不同的閱讀方式有效地提取書中的內容並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書中特別強調閱讀不應只有輸入,也需有輸出,並且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完一本書後,制定付諸行動的練習相當重要,並且重複閱讀和覆盤能夠幫助自己實現想要的目標。本書的簡短書評心得也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應用。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很多讀書建議都建議我們 剛開始讀的時候應該要粗略地瀏覽 大致了解這本書的主旨 了解作者為什麼想寫這本書 等等的建議   而我的書齡也十多年了 雖然有感自己從書中獲得的知識 但在別人問我心得感想時 總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一本書是讀完了 但好像又沒有讀到什麼   在我讀周嶺的《認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作者如何將書籍章節中重要的知識進行條理化整理,並提出效率化閱讀的方法,適用於任何領域的知識學習。
Thumbnail
各種精簡過的懶人包影音或文章,已經被精心設計,當你需要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得出「結論」時,可以直接使用它們,這也是現今將知識分子的觀點包裝成商機如此活躍的原因。本書探討作者對如何正確閱讀一本書的技巧及看法,指出大部分的人的閱讀程度其實只有小學畢業,若缺乏正確閱讀的認知及技巧,是難以體驗閱讀樂趣的。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這本書教導如何以六種不同的閱讀方式有效地提取書中的內容並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書中特別強調閱讀不應只有輸入,也需有輸出,並且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完一本書後,制定付諸行動的練習相當重要,並且重複閱讀和覆盤能夠幫助自己實現想要的目標。本書的簡短書評心得也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