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 002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大阪的“一心寺”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二執,先懲流俗知見。
何謂流俗知見?今人一出家參學,便要做善知識,只此豈非我執?又或以律非教,以教斥禪,以禪藐教輕律,豈非法執?縱使和融,不互相非,亦罕兼善。
且律師不問何等根性,概要人持律;法師不問何等根性,概要人聽經;宗師不問何等根性,概要人參禪;豈非我法二執。殊不知禪教律三,皆如來隨機所說,豈有死法。
吾今為諸昆仲徹底說破,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以因地真正故也。
若想做律師受戒,想做法師聽經,想做宗師參禪,想有權勢營福,則受戒、聽經、參禪、營福,必皆墮三惡趣。故智者大師云﹕「為利名發菩提心,是三塗因。」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錯認定盤星,醍醐成毒藥。
今受戒、聽經、參禪、營福之士,口中亦說真為生死,心中未知生死大苦,火燒眉毛,且圖眼下。殊不知無始劫來,頭出頭沒,枉受多少辛酸。即今幸得人身,幸成僧相,亦經過多少艱苦。然猶未肯猛省發心,此與燕雀處堂何異?
且如今夜臘月三十,古人以喻大命盡時,何等迫切!今人且歡呼茶飲,曾不思百歲光陰,尚存幾許,豈不痛哉!
予出家時,母舅謂曰:「法師世諦流布,吾甥決不屑為,將必為善知識乎?」
予曰:「法師是烏龜,善知識是忘八,總不墮此坑塹。」
舅曰:「畢竟何為?」
予曰:「佛且不為,況其他也。」
舅曰:「既爾,何用出家?」
予曰:「只要複我本來面目。」舅乃歎善。
嗟嗟!予初志若此,尚被虛名所害,不滿本志,深以為恥。況初心便要做善知識者邪?假使做得一個世諦善知識,濟甚麼事。名利日重,正法日衰。壞周室者,齊桓、晉文耳。
又吾眼見耳聞諸善知識,唯紫柏大師一人,已證無生,已得自在。其餘大老,建叢席,立規條,廣大周詳,名滿海內者,臨命終時,俱未免牽纏系戀
反不若我憨翁大師,及幽溪師伯, 晚年一味默修,不管叢林中事,皆得脫然坐逝。
又不若彼雪庭禪師靈源法師,一生不拘小節,臨終亦得瀟然。故知門庭施設,不惟無益本分,正複縈絆殺人。
吾憾障深力薄,戒品尚多缺略,持名猶屬散心。然既深知生死過患,故決不敢裝模作樣,大膽欺心。
今二年聚首,不久擬別,故盡力抖擻屎腸,為諸昆仲,作此最後警策,伏惟著眼,珍重!
蕅益大師開示

良因曰:
蕅益大師說:「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邪」,回顧當初學佛多存好心,可是卻漸漸變質,原因何在?往往只因名利之心掛懷,人我爭勝之心未忘,故錯認修學方向,將佛法作為世間安樂的誘餌,甚或是獲取名利之方便。所以發心學佛者多,能得解脫者少!我們要隨時觀察自己的動機,不可不慎!
臘月三十,古德往往將這一天,比擬做人壽將盡,萬般迫切之時,回顧自身,我們有幾分把握呢?
就像世間人,過年前要徹底打掃環境,去除一切塵垢。今日除夕,在此恭讀藕祖的除夕開示,內心不勝警醒。
此時正是世俗親朋歡聚,沉溺於虛擬光影中。但就修行人來說,卻是檢點一年功過之際。
願與大眾共同檢點,以一念清淨心,面對來年的修學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法師主講淨律佛學院 關於課程的部分,我今天算了一下,大概以後每個禮拜都要講三堂課,才能夠把《小止觀》講完。但講三堂課的前提是:不能夠每堂課都像我剛才發揮那麼多了;發揮那麼多,這樣也講不完。 好,我們再來看論文。剛剛狂跟愚都介紹過了。 下一段: 狂愚的過患,就過患的相狀小有不同。 看第二頁: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01 《密勒日巴大師傳》談注意緣起 密勒日巴: 「我向上師頂禮,把買來的大銅燈供養給上師。上師手裡拿著銅燈,閉著眼默思了一會兒,不禁流下淚來。他很歡喜、很感動的說道:『緣起太好了!這是供養大梵學者那諾巴上師的。』 你用空缽來供養我,表示將來在你修行的時候,會有食物困難,遭受饑餓的
以前我師父就跟我們說,一天當中行解二門,行七解三。行門要占百分之七十,解門占百分之三十。因為如果沒有行門的這種堪能性的時候,第一個你聽的經沒有辦法攝持;第二個,聽久了你能夠攝持一點道理,但是有可能產生錯解。就像這個世間的,我們講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像世間的做學術研究的人,他對佛法有興趣,他做學術的佛法
如果心一直往外耗損的時候,心就很難定下來。同時表現在外就是常常忘東忘西,這個忘記、那個忘記,這個就是平常心光外泄,習慣了。就算沒有攀緣外境,也是在裡面想東想西,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想了一大堆。所以你能夠修止的話,第一個愛——能夠珍愛你的心識,讓你的心能夠得到徹底的休息。
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自淨其意),(自淨其意)的最極致處就是涅槃真法,這個是我們要契入的終極目標。契入方法很多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的三昧、無量的陀羅尼法門。但是(論其急要),無量法門當中最重要的,(不出止觀二法)。
我們講《小止觀》,就是為了要成就止觀的力量,是為了這個。有止觀的力量,才能夠成就證量——調伏煩惱,乃至斷煩惱的證量,那才能夠真正地真實地自利與利他。不然說得天花亂墜,這個都是空的、都是虛的。說食不能數寶,必須要有止觀的力量。我們接著講坐禪。這個(坐),狹義地來說就是坐,腿一盤——單盤或者雙盤。
良因法師主講淨律佛學院 關於課程的部分,我今天算了一下,大概以後每個禮拜都要講三堂課,才能夠把《小止觀》講完。但講三堂課的前提是:不能夠每堂課都像我剛才發揮那麼多了;發揮那麼多,這樣也講不完。 好,我們再來看論文。剛剛狂跟愚都介紹過了。 下一段: 狂愚的過患,就過患的相狀小有不同。 看第二頁: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01 《密勒日巴大師傳》談注意緣起 密勒日巴: 「我向上師頂禮,把買來的大銅燈供養給上師。上師手裡拿著銅燈,閉著眼默思了一會兒,不禁流下淚來。他很歡喜、很感動的說道:『緣起太好了!這是供養大梵學者那諾巴上師的。』 你用空缽來供養我,表示將來在你修行的時候,會有食物困難,遭受饑餓的
以前我師父就跟我們說,一天當中行解二門,行七解三。行門要占百分之七十,解門占百分之三十。因為如果沒有行門的這種堪能性的時候,第一個你聽的經沒有辦法攝持;第二個,聽久了你能夠攝持一點道理,但是有可能產生錯解。就像這個世間的,我們講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像世間的做學術研究的人,他對佛法有興趣,他做學術的佛法
如果心一直往外耗損的時候,心就很難定下來。同時表現在外就是常常忘東忘西,這個忘記、那個忘記,這個就是平常心光外泄,習慣了。就算沒有攀緣外境,也是在裡面想東想西,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想了一大堆。所以你能夠修止的話,第一個愛——能夠珍愛你的心識,讓你的心能夠得到徹底的休息。
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自淨其意),(自淨其意)的最極致處就是涅槃真法,這個是我們要契入的終極目標。契入方法很多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的三昧、無量的陀羅尼法門。但是(論其急要),無量法門當中最重要的,(不出止觀二法)。
我們講《小止觀》,就是為了要成就止觀的力量,是為了這個。有止觀的力量,才能夠成就證量——調伏煩惱,乃至斷煩惱的證量,那才能夠真正地真實地自利與利他。不然說得天花亂墜,這個都是空的、都是虛的。說食不能數寶,必須要有止觀的力量。我們接著講坐禪。這個(坐),狹義地來說就是坐,腿一盤——單盤或者雙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果祖先在鬼道受苦,通常活著的子孫也會不平安!」因此,不管是一般性誦經超渡法會,或是殊勝的密法超渡法會、普度的大超渡法會,我們活著的人要盡量為往生的人來做,提升他們在鬼道的境界,最好能為他們做功德使其往生善趣,現世者亦能化消災劫、平安順遂。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很多來皈依,皈依以後說:「上師,我今天來跟你結這佛緣,來皈依做一個佛弟子,我就想未來世,我就可以好好地(好像)在你的加持福蔭之下,我也可以好好修行。」「你胡說什麼!我們來世還來讓你好好修行......」現在到處去皈依,跟這法師皈依、 跟那法師結緣,如果當下不修,你們佛緣都應現在、未來世
Thumbnail
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是一樣的。有的人常常在正式受密宗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的三皈依,有一個緩衝,有一個環境。受了三皈依,自己的根基根本不成熟,卻爭著、吵著說...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果祖先在鬼道受苦,通常活著的子孫也會不平安!」因此,不管是一般性誦經超渡法會,或是殊勝的密法超渡法會、普度的大超渡法會,我們活著的人要盡量為往生的人來做,提升他們在鬼道的境界,最好能為他們做功德使其往生善趣,現世者亦能化消災劫、平安順遂。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很多來皈依,皈依以後說:「上師,我今天來跟你結這佛緣,來皈依做一個佛弟子,我就想未來世,我就可以好好地(好像)在你的加持福蔭之下,我也可以好好修行。」「你胡說什麼!我們來世還來讓你好好修行......」現在到處去皈依,跟這法師皈依、 跟那法師結緣,如果當下不修,你們佛緣都應現在、未來世
Thumbnail
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是一樣的。有的人常常在正式受密宗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的三皈依,有一個緩衝,有一個環境。受了三皈依,自己的根基根本不成熟,卻爭著、吵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