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師主講淨律佛學院
經題介紹完了,人題也介紹完了,整個前言就結束。
我們接著可以來介紹講義的正文了,《小止觀》的正文了。
各位請翻到講義正文的第一面。我們先來看科判好了,先看科判第一面。
整個《小止觀》的大結構可以分為三大段:
第一大段,總論。總論就像序分一樣,它這個玄說,先講講我們學習的宗旨等等的;第二段,分論,等於正宗分一樣;
第三段,結論,等於流通分。
總論就是在總說整個學習《小止觀》的宗旨所在。我們看到總論。我們看到講義的正文的第一面:
甲一、總論
分為三段:
乙一、總標佛法大綱
為什麼要標佛法大綱呢?因為就是說我們要學《小止觀》的目的是為什麼——也就是要成就佛法的功德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個是古佛所傳下來的略教誡。
什麼是佛法?就這句話。佛法大意是什麼呢?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也是我們學習整個《小止觀》的一個宗旨所在。後面會學很多很多的十篇的內容,它宗旨就是為了要:第一個(諸惡莫作);第二個(眾善奉行);第三個(自淨其意),為了這樣的目標而來學習《小止觀》。
我們先解釋什麼叫(諸惡莫作)。(惡)的標準就是說,能夠引發今生或者來世苦惱的業,就是惡業。或者今生苦惱,或者來世苦惱。比如破戒,破戒是惡,比如殺生,這個是惡;殺生的苦惱——今生的苦惱就是他可能短命多病,而來世就是三惡道,感召今生或者來世苦惱的稱為(惡)。相對的,(善)就是你能夠感召今生或者來世安樂的。譬如說慈悲是一個善業,我們常常修慈悲的話,今生身心柔軟,少病少惱,一個慈悲心強的人,他不太會生病,當然除了宿世的業障病不說了,就是說四大不調的病比較不會有;來世的話,因為慈悲還是生天,所以可以得到今生的安樂和來世的安樂,這個就是(善)。
最後(自淨其意)是什麼呢?這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一個會歸處。就是要使我們的清淨心能夠顯現出來,就稱為(自淨其意)。但是清淨心顯現出來,他有事有理。事相上來說——你不要造殺生的業,不要造十惡業;那麼善,你多修慈悲,多修十善業,這個是事相上的斷惡修善。那這個時候你身心能夠清淨,這是由事相上來說,淺的是這樣子的。
但是這樣還不夠,就理上來說,如果只是修十善業,斷十惡業,這還不能夠真正地脫離輪回。真正脫離輪回的話,必須要把內心的我法二執去掉。甚至,如果你不只脫離輪回,你還要成佛的話,還要去掉塵沙惑,還有無明惑。所以(自淨其意)的層次就不只是說修人天的十善業而已,還包括修空觀——破見思;假觀——破塵沙;中觀——破無明;能夠真正地跟清淨心,沒有見思惑的執著,乃至沒有塵沙、無明惑的執著,這樣徹底的清淨,這個才是可以稱之為佛法的宗旨。不然你說如果只是事相上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麼天主教、基督教也是這麼做,回教也都這麼做。但不共的地方就在於哪裡呢?在於說我們(淨)的標準不只是下輩子能夠生人天,而是要徹底超出輪回,乃至要徹底成佛,這樣子的目標,而且有這樣子相應的(淨),那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教——完整的、五乘的佛法。所以五乘佛法的(淨),人天乘乃至菩薩乘的清淨,定義是不一樣的。
乙二、略述止觀功德
就是說我們在修一個法之前,我們要先修意樂。就是說想想我修這個法,我學習這個法,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來學習,甚至我去修,我可以得到什麼好處?或者我可以得到什麼利益?對我今生、對來世有什麼幫助?所以我們要先看看止觀的功德。
丙一、正明止觀功德
若夫泥洹真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泥洹真法),(泥洹)就是涅槃,古代翻譯成(泥洹),後來翻譯成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境界——十方諸佛所證的不生不滅的境界,它才可以稱之為(真法),有真實功德之法。為什麼呢?像我們凡夫眾生的境界都是遠離涅槃,我們認為有個真實的(我),然後我所喜歡的人、我所喜歡的飲食、我所喜歡的事情,或者我所喜歡的花草樹木、什麼境界、什麼事情,我們認為一切一切的人、事、物都是真實的,這當中有我執、有法執。那有這個執著、有執取相的時候,它帶給你的是什麼呢?就是苦,苦惱!因為你有這個執取,執取就是煩惱,有煩惱這個因,未來果報一定是苦。執著(我),比如我們講個最簡單的道理,你執著有個(我),別人做的事情,隨順於(我),我們就快樂;別人做的事情使我身心不痛快,我就痛苦,所以一切苦來自於(我)的執著,所以這個都是假法。就是你所執著的境界、你所愛著的境界,你認為他是常樂我淨的、是常住的、是可以給你帶來快樂的,比如說聲名、地位、財富,甚至色身,或者一切一切的感覺……你認為可以給你帶來快樂的這種樂的境界,認為(我)、自在的(我)的境界、清淨的境界,事實上都是假的,因為它的本質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所以我們在這個境界當中執著它是常樂我淨的時候,那它帶給你的就是苦惱,就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所以這個是假法。我們認為好的、可愛的,事實上它是虛幻不實的,是虛偽之相。
而涅槃是(真法)。
當我們的心隨順於涅槃,或者證入涅槃,對我們來說才有真實的常樂我淨的功德,不要說開悟證果,我們單講個前面講的奢摩他。比如說你在拜佛、念佛、持咒,心很寂靜的時候,雖然你沒有真正證得奢摩他,但是你的心很寂靜,讓身體感覺到相似的輕安樂,身體很放鬆很愉悅,心也是很放鬆很愉悅,這樣子的法是跟涅槃相應的。那這樣的法帶給你的,是使你的心漸漸地趨向涅槃,它沒有任何的過患。
不像你說世間,比如說財、色、名、食、睡,你認為它很可愛,那是清淨的,常樂我淨的,你貪著它的結果,它只會給你帶來苦惱,所以它不是真法,它不是真正的好。
而你說你在修行的路上不斷不斷地修,然後感覺到身心的輕安樂、智慧的開啟,他這種越來越趨向於涅槃。這種身心的法樂它帶給你的不僅是沒有後遺症——不像五欲有嚴重的後遺症,這種修行的法樂不僅沒有後遺症,而且它是讓你的身心越來越趨向不生不滅的涅槃。所以,我剛剛講的這個只是隨順涅槃,那更不用說涅槃了。隨順涅槃他都是隨順於(真法)了,何況是涅槃,不生不滅。不生就不滅,那不生不滅就不會有苦惱,因為苦都來自於執著嘛:你要不執著就沒有生滅相;沒有生滅相,當然就沒有苦惱,所以是(真法)。
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自淨其意),(自淨其意)的最極致處就是涅槃真法,這個是我們要契入的終極目標。契入方法很多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的三昧、無量的陀羅尼法門。但是(論其急要),無量法門當中最重要的,(不出止觀二法)。也可以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世間的善法、出世間的這種修道的這種善法,總攝來說,不外乎止跟觀這兩個法。比如說我們現在所修的拜佛、念佛、持咒,它就跟修止相應;你誦經或者思惟觀修,這個是修觀——行門當中了,也不會離開止跟觀這兩個法的內涵。所以我們修行不外乎止跟觀,因為為什麼?因為止跟觀它可以說總攝一切八萬四千法門,而這個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契入涅槃的要道,也就是說止跟觀是契入涅槃的要道。那你今天要契入涅槃,唯一的途徑就是要修止觀,這個是絕對不二的。
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
為什麼說趨入涅槃必須要透過止觀的道理?我剛才念的這個當中可以分為三種,從三個角度不同來說:
第一個,(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這個是就破惡來說;
第二個,(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這個是就生善來說;
第三個,(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這個是就果上來說。因地裡面的破惡生善,果上定慧。
等於就是說,止觀的功德通因通果。像前面講的功德叢林了:因上有功德,果上有功德,而果上功德相對因上的功德來說是樹林、是廣大的,因地的功德相對是小的,是草叢。所以這個地方也是一樣,從因上的斷惡修善來說,從果上的定慧來說,所以趨向涅槃的要道一定要透過止跟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