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硬體)產品經理一二三 (養成及發展)

你知道,我相信隨著電動化及智能化趨勢,硬體產品經理的路會越來越難。雖然我談的是B2B的硬體產品,但那不光是像離岸風電那種設施,不需要消費者持有,我談的或說我希望的,更多是一種暫時無法商業化的科技,我們還在想像它可能的樣貌,這也是它迷人的地方。除了機構及電子,近年我又涉獵編程及控制,有時也覺得疲倦,以有限的精力追趕不斷迭代的技術。
你覺得做一台電競筆電比較爽,還是測試一台飛行滑板。
對我來說,後者不斷拓展激發人的想像力,思考「交通」的本質,回頭挑戰自己的固有想法,我保證過程中會一再跌倒,意識到自己不足,然後透過分享,透過合作,你有越來越大的工具箱,終於有一天,某個問題被攻克,整個技術有極大躍進,你的腦海不禁開始想像,這項產品若問世,將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

從觀察身邊開始
想要打造出好產品,千萬不要等到公司賦予你任務,才開始進行各項調查。日常生活中,就要保持覺察的態度。舉個例子,隨著美國與中國的矛盾升高,以及對劣質中國製產品的抵制,帶來一種對於過去黃金年代的緬懷,不只會體現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對於工業品來說,我們在跟美國的M大學的產學合作中發現,變形金剛的現代科技感,也有星際大戰的復古科技感,不禁讓我有種想法,是不是嘗試把產品以及行銷活動,做得老派一點。
我鼓勵你從今天開始多觀察一些周遭的東西。譬如說我眼前有個IKEA鬧鐘,拿起它,閉上眼感受它的質地及重量分布,然後看著後面一圈點狀開孔,這是發出聲音的地方。你想想看:鬧鐘發出聲音的方式有哪些,哪些聲調是舒服的,為什麼聲音叫我們起床,震動呢? 震動發生在哪個部位,頻率多少? 溫度有可能嗎,像是瞬間的冰冷感或溫熱感呢? 這些思考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你只需要意識到這些可能性,當然你不需要馬上找資料,但是你會時時保持覺察,隨著範圍增加,感官只會越來越敏銳,而且這個過程將是不可逆的。
人類的基本需求從來沒有改變,只是實現的方式不同。
本圖取自《David龔 FB粉絲團》
本圖取自《David龔 FB粉絲團》

從認識材料開始
產品部對材料特性都應該有基本的認識,建議先從塑膠開始,畢竟它是生活中最常碰到的材料,你可以先從射出成形開始,學著聽一些模具製作,模流分析,了解是埋入射出跟包覆射出,以及常用材料 PC/ABS/Nylon的基本特性,什麼是咬花。當然,這裡只是舉例,只是要說產品部,對材料工序都是避不開的。而且機構件都算是簡單的,因為它是可看見可感覺的。當你在整理E-BOM,你一定也會看到各項零件的材質、處理法、以及各項的單價,這樣你對成本結構,應該也會有一點概念。

從業務開始
我是從這一條路開始。最早是做嬰幼兒用品,你知道除了航太醫療,嬰幼兒因為身體發育及免疫力都還未發展健全,所以相關的標準相當嚴格,當時為了品質,以及跟工廠殺價,開始對材質、工序、檢測,從這三方面開始磨練,隨著產品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複雜,也開始跨入不同工程領域,對各部門的運作方式,還有不同產業的領域知識,也越來越深入,造就了這一系列文章。

從初級工程師開始
有些人是從工程師轉PM,而其中有些人的目標就是想往管理職邁進,而我身邊這樣的人還不少,但是也有很多帶著一絲所謂「技術的傲慢」,當然人也很好,很能跟工程師打成一片,但是可能對於其他部門的工作內容就顯得興趣缺缺。這群人經常糾結在規格及流程上,不容易妥協,有點理想主義者。在人際技巧上,與其說是後天的刻意學習,更多是展現出先天的個人特質,能夠條理分析,將雜亂無章的事物,轉變成井然有序,經常散發出智慧的光芒而吸引他人。

從專案助理開始
你可能會做一些很無聊的事,如同我之前說的產品部的生活,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你可能要先整理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 BOM),你不要覺得這是件小事,會用Excel就沒問題。不管你是工程師、採購、生管、專案助理,一張清楚的BOM表,都會需要用到這份文件,你也可以在圖紙的一角上找到(以及修訂歷史)。當然每個公司都有系統,但是很多時候你會面對一個很古老的ERP系統,撈出來的資料慘不忍睹,即使產品是很高端科技,但是這樣的公司為了穩定起見,不一定會使用最新的系統。
做好一份資料,往往也代表你對產品的架構會越來越熟悉,然後你會注意到廠牌,你會注意到反覆出現的零件,你會注意到特別貴的零件,有時間去看看,這些東西長什麼樣子,功用是什麼。看產品的成熟度,你會需要認識設計變更,這裡會有兩種文件:「工程變改要求(ECR)」以及「工程變更通知(ECN)」,你可能需要幫忙記住,哪個產品型號對應哪一份BOM,以及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在產品部你有很大的機會碰到進版,但是相對成熟的產品,比較多是因為安規要求進行,如果你有時間,好好把一本重要的安規(基本上美國的)讀完。安規上面一般會有產品的基礎型態,各部位的正式名稱,以及一個合格產品的最低要求。

從產品助理開始
其實在做需求分析,不只是問客戶你們如何使用產品,或是特地去田野調查,你也可以從另一面去理解需求,因為安規的寫法,一定是從許多事件中,發現了不足,所以進行修訂。例如:「水平」跟「平行台於測試台」這兩個用詞隱含什麼不同? (Ans: 前者是絕對值,後者是相對值,測試時動作,是把水平儀放在測試台歸零,所以採用相對值)。甚至是從客訴提供的照片,倒推回去猜想,這東西在什麼環境下使用,造成傷亡及損壞,是不是防呆做得不夠好,是不是警告標,在它的文化中代表其他意思,甚至預防性的作為,可以證明產品是被不當使用。
還有如果你有機會,最好爭取親自操作產品,把測試項目都跑一次,這樣對一些規格表上的數字會比較有感覺。很多業務部連東西是圓的扁的都不知道,只會認型號;這在產品部是絕對不行的。
除了BOM,最好也開始學著看機構設計圖紙,這東西真的不難,甚至完全可以自學。你大可以走幾步路到入料檢驗區,看著他們比對設計圖及物料,用什麼工具測量,以及如何判定NG。

Q:「你碰過最大的挑戰」
這問題應該是面試中經常被問到的,但是以我的經驗,很大的事情,例如可能要上聯邦法庭的那種,反而所有部門都明白事情輕重,暫時放下矛盾,同心協力完成目標,其實處理過程都相當順利,雖然可能有不少的文件作業。
最大往往不等於最難。
我相信很多人有感覺,每天上班最消耗你的,都是一些TMD的鳥事,這些放不上檯面的鳥事,反而是我認為最大的挑戰。要怎麼說服財務部,不能只關注眼前的利益,要怎麼說服高層,與其在產品創新上競爭,不如與外協廠深度合作,聯合對抗下游通路端。這些都是最難的,很遺憾我都沒有挑戰成功。
產品經理聽起來好像很難,說老實話,我看互聯網的PM心得,有時我也覺得好難,不過,也許做起來沒有這麼難,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有個前輩耐心帶你。B2B產品經理陣亡率不算高,你看app的產品經理,墳墓都堆到天邊,只是礙於涉及商業機密,我無法將實例放上。經常我覺得很難敘述一件產品或專案,因為既要在不透露核心之下,又能讓不具技術背景的理解,在拿掉這些脈絡還要能好好描述,對我實在是件困難的事。把最有趣的地方都被刪掉了,剩下的還有甚麼好說呢。

覺得自己適合做產品經理? (談MBTI性格分類法)
產品經理,都喜歡動手,認為自己與眾不同,所以我們會有特別的觀點,特別的品味,打造獨特的產品,然後可以跟別人炫耀:「那是我做的。」大部分的情況不是,但我們確實透過"仔細"的觀察,獲得靈感,然後從創造中得到極大的滿足及成就感。
幾乎大公司都在使用的性格分類法。我從碩班時代就接觸認知心理學,也接受過各種人格測試,人格特質是我早期很有興趣的一個主題,我總是想在壓抑的年代,迷失的自我,徬徨的歲月中,想要更了解自己,並發展自己的興趣,發揮潛能,找尋值得付出一生的志業。
我也曾經試圖用MBTI更加認識自己,但是某個角度來說,我有點後悔,對於那些希望透過性格測試,了解自我特質,進而找到成長方向,我建議你不妨聽聽以下我的感悟:
MBTI 這套方法是40年代建立,到了50-60年代剛好趕上戰後經濟復甦,科學管理與官僚作風盛行,企業急需一套便於操作,簡單易懂的測試方法來甄別應聘者。不過在當時,藍領工人當時是不用接受測試,因為他們被認為工作低下,且心思相對單一,甚至部分問題需要設想的情境,在他們生活中根本沒有經歷過,所以這類問題就無從答起。
MBTI 透過一組四個字母的組合將人分類,而我最近一次的測試結果,得到"INFP",老實說這樣的表達,我覺得沒有比9527好到哪裡。
儘管測試宣稱各種類型之間沒有優劣之分,但其提供的資料,暗示某些類型,擁有較高的社經地位,這可能會使人言不由衷地回答,以便落入占有優勢的類型。而對公司來說,這可能也成為一個影響僱用或升遷的藉口,例如像是「因為你不是ENTJ,所以可能無法勝任管理工作」。
另一個有關心理特質測驗的潛在風險是,你可能就此覺得自己是這樣的人,這侷限了發展方向。心理學已有很多相關研究,受試者是採隨機分配,但是被告知屬於某一組,他們對該組的認同感明顯提升。有一些的心理分析學者認為,你的過去經歷,會決定了現在性格,而當你發現自己被歸類於某種類型時,可能又會努力做出一些符合該類型的期待,能力的發展就變成"自證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希望讀到這的朋友,可以更開闊的角度審視自己。你像一條河持續改變,認識自己是好,但是千萬不要因此畫地自限。你可以變得更好,你也將變得更好,相信自己。 演員伊森霍克在2020年的TED中提到:「前方是沒有道路存在,你得要開始走,才會有路。」希望我們都勇敢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Neil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