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0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無知之知

    孔子一生人,無論是在學問上、在人格上,都是「無隱」,都不會深藏不露;同時,他也說自己「無知」,也不會鋒芒畢露。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7】
    孔子他說自己無知,並非故作謙虛,矯揉造作;而是當面對瞬息萬變、世情複雜,而又經歷過無數的起跌,這個真實的生命,自然會懇摯真誠地感受到人生的渺小。
    孔子說:即使有個看來鄙陋無知、胸無點墨的人向我提出問題時,我內心都顯得空空洞洞,胸無成見,像一無所知的樣子,完全不會以專家、大師自居。何解?因為任何人,即使是鄙陋無知的人,都有他自己的生命內涵,有他自己的人生經歷。坦白講,試問我們又怎能以個人的成見、個人的思考模式、個人自以為是的經驗,來指點別人的「迷津」呢?沒準,他的提問,一般人覺得平常,覺得是小兒科;但,說不定對自己會有所啟發,甚至引發出清明的境界。既然如此,怎樣回應他的提問呢?孔子說:我只是從事情的兩端(正反、得失、成敗、始末)左想一想、右也想一想,彼此斟酌,反覆推證,然後盡心地回答他,以幫助他從迷惘中,懂得反省,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路向。
    其實,孔子的學問,是透過日常的生活,經歷人格的見證,而與生命精神融為一體,凝聚為人生的智慧,了無痕跡。在《論語》全書,孔子曾說了兩次「吾道一以貫之」,他的道,其實就是無知之知呀!
    (寫於2022年4月6日) 下一講:聞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