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述要》2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好,我們再看如實不空義,我們先把它唸一遍,請合掌:
「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從本以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前面如實空義,是講它的一個清淨的本體;這個地方講,這個清淨的本體,具足無量的性功德,它有這個不空的能量。
復次,自性清淨的本體,一切凡夫、一切的聲聞、緣覺、一切的菩薩,乃至於十方諸佛,從清淨的本體來看,是沒有增減之相,沒有前後之相,畢竟恆常不變。這個地方是怎麼說啊?
就是說,是萬德莊嚴的,凡夫是業障深重,但是這個只是因緣所生法,那是後來的修學而成。那麼如果把這種緣起的相狀拿掉以後,我們發覺:佛陀萬德莊嚴的背後是清淨本然的,凡夫的業障深重的因緣相拿掉以後,也是清淨本然的,本體都是一個,這個所謂真如自體相
就是說,每一個人的起跑點都是一樣的。當每一個人把生命歸零的時候,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都歸零的時候,我們找到了生命的交集,就是清淨的本體。所以從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知道,一切眾生合理的推論,都有可能成。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內心本來清淨。
這個地方是把前面的再復習一次,他要講的是下面這一段。那麼這個清淨本性,它不是只是像虛空的頑空,它滿足一切的功德,這以下講出六種功德:
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這個是約般若智慧,般若德。「真實識知義故」這個也是般若德,三個般若德
那麼解脫德呢?「自性清淨心義故」這個是解脫德。前面是說它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煩惱——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本來沒有煩惱。自性清淨心義故,是本來沒有業障。「常樂我淨義故」是法身德,本來沒有生死。「清涼不變自在義故」這個是總說,做個總結。
所以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的佛法,乃至滿足無有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我們的本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
那麼這段是說我們不但是清淨的,其實我們內心是具足法身、般若、解脫這種功德的。這說明什麼事情呢?
我一念心性,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那我現在為什麼變成煩惱障、業障、報障,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操作錯誤。就是說,這台機器,它正常運轉的時候不應該這樣子。那麼這個地方說什麼事呢?
說啊!起煩惱是不正常的。這句話我們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夠接受。我們一般人,我起煩惱正常啊,這是我的個性啊!可是為什麼我脾氣很大呢?我個性就是這樣子的。
其實你錯誤,你錯解了,你的個性,你本來的個性,是清淨莊嚴的。我從佛陀的角度來告訴大家,起煩惱是不正常的,你清淨才是正常的。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把不正常當正常。這一念心性本來是讓你操作萬德莊嚴,就是你看啊!
我們看經典,我們沒有看到,我們本性具足煩惱,沒有。我們在清淨心當中,我們看不到本性具足業障,也沒有看到本性具足生死。那有人就問,我的本性沒有生死,那怎麼就有生死呢?
我內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我進入到我內心的深處來看,我找不到這種變現生死的種子,我裡面沒有生死這個因種,那怎麼有生死呢?
你自己捏造出來的
對!你自己捏造出來的,生死是自己去操作錯誤捏造出來的。
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了我們起煩惱違背本性,我們造惡業違背本性,我們內心的設計,本來是讓你設計修善的,你可以從這個地方體驗,你看你造善的時候,你有沒有覺得很安穩,有沒有?不一定別人讚美你,讓你很安穩是怎麼樣?表示本性在給你鼓掌,你終於有一天順我意思了,順從本性嘛。
你看,如果我們本性是邪惡的,我們造惡的時候應該心安理得,因為我本性本來就邪惡啊!對不對?你本性本來設計就是邪惡的,你去造惡,你本性不會呵責你嘛!對不對?但事實上是這樣嗎?不對哦。
諸位你還記得嗎?你造了惡了以後你內心不安,有沒有覺得?但是沒有人知道,你為什麼不安呢?
因為你違背本性。你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說,造善是正常的,造惡是不正常的,我們現在是不正常的。我們正常應該成,就是這個心,這台機器的心,本來設計是讓你成的。結果我們把它操作成生死流轉了,我們對不起我們的本性啊!。
所以這個地方,「如實不空義」就是說,我們從現在開始要給自己一個觀念:「我的本性本來清淨,我的本性本來具足。」我的內心的世界本來應該布施的,為什麼呢?因為我本來就具足布施的善根;我本來就應該持戒的,因為我的內心,本來就具足持戒的善根。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本來就正常。
其實這個地方都在跟大家做止觀,做心理建設。你這兩個思考建立起來,你大概成佛之路,你這個車子就走得很穩。第一個,你相信你本來清淨第二個,你相信你本來具足無量的善根。那麼這個是兩大觀照的方法。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菩提心成就了以後,要注意三個禁忌! 我們再看第二個,約作用明退失。 前面是講到本質,這個講作用,我們看這一段的論文,再加以解釋,請合掌! 那麼我們菩提心成就了以後,要注意三個禁忌,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傷害。 第一個,瞋恚,橫於自他,而生惱害。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不能他增上,只有自增上! 好,我們看甲四的菩提心之退失。 那麼當我們生起菩提心以後,我們要注意那些因緣會退失的,這個是整個修菩提心的禁忌。我們分成兩段:第一個,約本質明退失;第二個,約作用明退失。 什麼叫約本質呢? 什麼叫鈍根菩薩呢?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 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我們心態的調整有三個方向!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多少對今生的痛苦都有所體會。所以你說這個人會追求今生的五欲快樂,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覺得相對不多。但是淨土宗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期待。 我舉個例子。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菩提心成就了以後,要注意三個禁忌! 我們再看第二個,約作用明退失。 前面是講到本質,這個講作用,我們看這一段的論文,再加以解釋,請合掌! 那麼我們菩提心成就了以後,要注意三個禁忌,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傷害。 第一個,瞋恚,橫於自他,而生惱害。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不能他增上,只有自增上! 好,我們看甲四的菩提心之退失。 那麼當我們生起菩提心以後,我們要注意那些因緣會退失的,這個是整個修菩提心的禁忌。我們分成兩段:第一個,約本質明退失;第二個,約作用明退失。 什麼叫約本質呢? 什麼叫鈍根菩薩呢?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 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我們心態的調整有三個方向!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多少對今生的痛苦都有所體會。所以你說這個人會追求今生的五欲快樂,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覺得相對不多。但是淨土宗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期待。 我舉個例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