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獻的聯想與內化

「文獻百轉論文成。」年初當初收到老師這句話時,孽徒如我,還討價還價地回說「可以十轉就好嗎?」現在轉得暈頭亂向,只好緩下步伐,細細梳理過去所見所學,也記錄論文之旅的沿途風光。
組織作為是入門的第一堂課,我開始觀察生活大小事,先試著提問「這個作法有什麼特別的嗎?」,再挖得更深一些「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過程中必然要登上「解讀之塔」,初到第一層就會直覺地回應「公司會這樣做是因為顧客至上的精神!」,再往上走一層會開始思考有別於他人的特色,例如「單一乳源、獸醫把關」,這時就要不斷反問自己「為什麼?」,是為了回應了什麼制約?還是為了交換什麼資源?試著釐清作法背後的意涵與運作精神。「有所為,有所不為」也常讓我想到《與成功有約》中的四象限,那些緊急但不重要的任務,常常就是成功企業不願做的,而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才是成功企業日以繼夜在努力的。
延續作為的解讀,第二堂課來到資源運用。過去Hamel與Prahalad教授提出五種資源運用方式,每種運用方式都像是資源的根,後人立基於此,延伸出巧用資源的理論。在不同的情境下,沒有資源、資源稀少,或是充滿負資源該如何創新?進而分析案例中資源建構、資源交換、資源流動、資源轉化等過程。這時候就考驗歸納的功力,要先在資料海中整理出資源的動向,才能進一步思考資源是否有所變化,可能是拮抗資源放到適合施展長才的位置,發揮隱藏的價值,也可能是原來相斥的資源,結合其他資源才轉為相容。解讀資源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相對性」,對你來說的垃圾可能是別人的珍寶,價值常常因人而異,然而,在組織中若能巧用那些不起眼的資源,可能會帶來意外的創新與收穫。
從歸納到推理又是另一層挑戰,資源分析的初期常常是在「盤點」,只看得出資源的加加減減,卻看不見「動向」,總像在霧裡看花。第三堂課就是制約,找出那些讓人無法為所欲為的根本原因,知道風從哪裡來,霧自然就散了,能進一步推理資源運作如何化解制約。舉例來說,下棋時,懂規則的棋手能掌握棋子的特性,進而策略佈局,如此兵來亦能將擋,絕處亦能逢生。許多課堂和書籍都在談策略、創新、動態、競爭,也可以從資源與制約的角度去分析,競爭者形塑的環境就像制約,可以巧用資源來回應制約,策略性地突破現況,也可以在解讀制約中看見另一種資源運用的可能,形成創新作法。
如今上到了第四堂課,是半年前似懂非懂的邏輯理論,深入制約背後的價值觀,複雜性著實高了一個檔次。但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會對個案中的角色更有同感,理解所謂的邏輯衝突不是求對錯,是渴望化解,尤其企業中的各個部門都在為了組織目標努力,當設計部門主張好的設計才能提升業績,工程部門也會堅持功能才是科技的根本,但資源是有限的,且Hamel與Prahalad教授已經告訴我們善用資源比分配資源更重要,若將資源和主導權都給了工程部門,工程邏輯往後可能成為創新發展的制約。為此,管理者就需要思考如何運用資源化解邏輯衝突,過去研究了幾種型態,包含耦合(Coupling)、複合(Comblining)、相依(Dependence)與結盟(Alignment)等,究竟要將不同邏輯做選擇性耦合,還是要讓邏輯複合成新的合作型態?不同邏輯的共存型態也深深影響著企業成長。
閱讀文獻可以只是閱讀,也可以透過不斷的聯想與思辨,取其精華並內化成自己的能量,這些思考的過程終將積累成智慧,那是人稱生命中最珍貴的資產。我向來是求快的人,但我深信思考,要先慢下來才走得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