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各家社會企業資料時,約略能做出分類卻不盡完全,有著不同的制約,有的是機構阻力、有的是原料來源、有的是消費者意識。這次的文獻由研究創新管理與行銷的Oguz A. Acar、研究創新策略的Murat Tarakci,以及研究組織行為的Daan van Knippenberg所撰,梳理大量的文獻,由制約的類型切入,說明從輸入、過程、輸出三個階段會遇到的制約,並整合三種中介途徑,包含動機、認知與社會,探討制約如何影響創新(Acar, Tarakci, & van Knippenberg, 2019)。
制約(Constraints)
文中定義的輸入制約(Input Constraints)包含指時間、人力資本、資金、現金流和可用於創新服務的資源,過去文獻探討這部分由許多角度切入,包含策略管理、創業及組織行為等,現在大部分研究則是從資源限制的角度去看,如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View, RBV),也有研究提出在時間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反而能激發創新潛能。如果輸入制約太少可能會產生自滿、沒有動力,而中等的輸入制約則能激發人的挑戰心與冒險精神,可能在有限的資源發想出新的組合,但輸入制約過大時,花時間在尋求資源和設備上反而會造成阻礙。
過程制約(Process Constraints)是指整個創新發展過程中的步驟,例如新產品開發程序(NewProduct Development, NPD)或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過去常以流程管理與組織行為的角度切入,企圖發展出形式化的作法,後來也有許多研究說明自由裁量更能激勵員工表現。過程制約本意是要促進互動,但過度嚴格時反而抑制了隨機發言的效益,就像頭腦風暴要延伸上一個人的想法,但卻可能限縮突發奇想的創造力。
輸出制約(Output Constraints)是指創新結果的決定因素,例如創新產品的材料、顏色、產量與規格,多數研究以法規與標準化的角度切入,早期認為法規是創新的阻礙,現在則有越來越多學者認為法規能推動組織調整。輸出制約就像創意的邊界,有些人會走出體制外,而多數人習慣遵循前人作法,中等的輸出制約會讓人試圖滿足其限制,過度嚴苛的輸出制約則會限制資源組合的想像力。
中介機轉(Mediating Mechanisms)
動機途徑(motivational route)包括發想、冒險、實驗與嘗試等機制。在輸入制約與過程制約下,可能會走此途徑,而如何看待制約會決定創新的成果。若協調者(Moderators)將制約視為挑戰,會激發對創新方案的探索,反之,若視為控制則會阻礙創新。以星野青森屋來說,將苔蘚這樣的輸入制約看成挑戰,才有機化轉化資源的性質,若視為控制可能就會限縮貼上危險地滑的告示牌了。
認知途徑(cognitive route)包含認知固定、機會識別,以及資源搜集、重組、轉譯等機制。在輸入與輸出的制約下,員工或組織會因為先前的經驗、專業知識和吸收能力而有所不同,這會影響他們傾向實行過去作法的程度。以臨床試驗來說,過去的受試者同意書都要以紙本印刷二份並簽章,是輸出制約,但若搜尋國外的執行方案,早有電子版的作法,要透過改變相關人員的認知來轉換輸出制約,才可能有創新解法。
社會途徑(social route)是指個人或組織在創新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信任、衝突等互動。在過程制約下,跨領域的互動有助於產生想法,但卻可能妨礙細節探討,因此社會途徑在創新各個階段中所能產生的價值是有所不同的。舉例來說,做鏡片的公司因為醫療專業的建議而開發了內視鏡產品,突破了內部討論的框架,透過與外部交流的社會途徑來轉化過程制約。
社會企業的制約轉化
文中對制約及中介機轉的說明相當仔細,卻對創新結果少有描述,因此,我嘗試以鮮乳坊案例來簡單說明制約如何透過中介機制,發展出創新方案。鮮乳坊的輸出制約是標準收購價,他們以認知途徑出發、重新解讀資訊,點出「公平交易」的問題,並企圖突破輸出制約的創新邊界,因而發展出新的循環模式。而鮮乳坊最初的輸入制約包含資金與設備,透過白色革命的動機途徑面對挑戰,以冷藏車做為具體的募資需求,並透過群眾募資的創新作法募到六百萬的資金。
參考資料
Acar, O. A., Tarakci, M., & van Knippenberg, D. 2019.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under constraints: A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Management, 45(1): 9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