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第二宇宙,由你定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靈感

註釋

靈感,是那個越是把捉,越會從指縫間溜走的東西。它有點像是馬賽爾意義下的「魅力」:魅力是一個人之所「是」,是從這個人真實的樣貌中,洩漏出去的一點氣氛。靈感,也是一樣。

創作說明

「靈感」從腦袋中一閃而過,很容易忘記。也不知道它從哪裡來。但是,一旦我們想起,或是「靈感」再度在我們的腦海中產生交會,我們的生命就會改變嗎?
我的答案是:也會,也不會。
這就讓我想起,最近有一個人反覆的、令人感到厭倦的強調「感受」的重要;說:只有他有「感受」到的東西,對他才有意義,他才會去做;否則,他就不做。但是,這樣的說法在我看來,只是不成熟的推託之詞。
我不敢說所有的經驗都是這樣,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如此:如果沒有過一點基本的「接觸」或「參與」,就不會有感覺。譬如說: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鋼琴的人,不會喜歡彈鋼琴;對於一個我們不曾以任何方式接觸過、認識過的人,我們也很難用愛情來喜歡他等等。可是,我們的世界是很複雜、多變的,並不是我們在表面上所看到的一切,就是那個人優點和缺點的全部。事物也是如此。鋼琴、程式碼、物理,都須要我們已經先稍微了解了它們裡面的結構,才可能欣賞它們,在其中感受到樂趣。
講到這裡,或許我們可以用一個比較無趣、但是也比較熟悉的字眼,來取代「參與」;那就是「學習」。學習,聽起來雖然讓人皺了皺眉頭,不是很舒服。但是,我們也可以把它說得好聽一點:「學習」就是讓我們持續的接觸一件事情,讓我們有可能更深入的參與它,更能夠欣賞它的優點、感受到它的有趣之處。
當一個人說:我不想學習,我只想學習我已經有「感受」到的東西;但是,我不須要去在乎它的其他方面、我沒有感受到的方面是如何。那麼,在我聽來,他說的意思也就是:除非是我從表面上,已經能欣賞、領略的東西,我不願意深入接觸任何事物。而且,對於那些我已經欣賞的東西,我也只想擷取它讓我感興趣的地方,它在我的眼裡,只是一個能刺激我和引發我反應的東西,我不須要去了解它是什麼。
我會覺得,這樣的想法總是阻礙著他,讓他從來無法真正的碰觸他人、世界、和任何事物的深度。
講了這麼多日常瑣事,最後讓我們回到「靈感」吧。靈感,是自由的。但是,它也和我所碰觸的事物的深度、和我堅持參與它們的這個承諾,是一體的。也許有天降的靈感;但是,天降的靈感也需要我們的守護和守候,才有可能彰顯。
圖片來自Unsplash,由Yuri Efremov提供,特此致謝

鑄造者署名

傅元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8會員
144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拓荒者,在遙遠的、沒有人煙、空白的地方,辛勤的開墾、建設。可是,真的沒有人嗎?有,他們就在這裡,就在我們的身旁。但我們漠視了他上百年、上千年。拓荒者,從來不是在空白上建造,而是正在參與已經存有之物。
與大部份哲學家不同,沙特(Jean-Paul Sartre)除了哲學理論的描述和建構之外,還特別喜歡寫「人物傳記」。沙特讓自己沉浸在歷史人物的過去,思考事情如何發生,以及他們在其人生中的「關鍵時刻」,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哲學」,提到這兩個字總顯得太過嚴肅,讓人敬而遠之。但「愛」就不一樣,關於愛的話題,總是能引發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興趣,讓人悄悄的豎起耳朵來偷聽。那麼,這群在我們想像中不食人間煙火、講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的人(哲學家),會如何愛?或是,哲學能對我們現實中的愛情,有什麼幫助?
依據胡塞爾的研究,賓司汪格認為:對「憂鬱症」的處理或治療,可以是在患者失去了時間感知能力的情況,透過「事物的共通性」,讓患者與我們維持在一種真正的溝通中。
近來柯大師又有妙喻。在談到「道德行為應把握到立法的主體,而不應該預設某些原則或目的」時,他問我們說: 如果你交到了男女朋友,什麼才是你對待他的理想方式?
依據賓司汪格(Ludwig Binswanger),「憂鬱症」與「狂躁症」的原因,是因為患者「對時間的經驗」遭到了破壞。人類對時間的體驗,基本上是以「未來-過去-現在」的模式展開;而「憂鬱症」的形成,即在於患者的時間模式出現異常,把「未來」的優先性轉移給了「過去」。
拓荒者,在遙遠的、沒有人煙、空白的地方,辛勤的開墾、建設。可是,真的沒有人嗎?有,他們就在這裡,就在我們的身旁。但我們漠視了他上百年、上千年。拓荒者,從來不是在空白上建造,而是正在參與已經存有之物。
與大部份哲學家不同,沙特(Jean-Paul Sartre)除了哲學理論的描述和建構之外,還特別喜歡寫「人物傳記」。沙特讓自己沉浸在歷史人物的過去,思考事情如何發生,以及他們在其人生中的「關鍵時刻」,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哲學」,提到這兩個字總顯得太過嚴肅,讓人敬而遠之。但「愛」就不一樣,關於愛的話題,總是能引發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興趣,讓人悄悄的豎起耳朵來偷聽。那麼,這群在我們想像中不食人間煙火、講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的人(哲學家),會如何愛?或是,哲學能對我們現實中的愛情,有什麼幫助?
依據胡塞爾的研究,賓司汪格認為:對「憂鬱症」的處理或治療,可以是在患者失去了時間感知能力的情況,透過「事物的共通性」,讓患者與我們維持在一種真正的溝通中。
近來柯大師又有妙喻。在談到「道德行為應把握到立法的主體,而不應該預設某些原則或目的」時,他問我們說: 如果你交到了男女朋友,什麼才是你對待他的理想方式?
依據賓司汪格(Ludwig Binswanger),「憂鬱症」與「狂躁症」的原因,是因為患者「對時間的經驗」遭到了破壞。人類對時間的體驗,基本上是以「未來-過去-現在」的模式展開;而「憂鬱症」的形成,即在於患者的時間模式出現異常,把「未來」的優先性轉移給了「過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靈異續集 20 - 接觸另一個世界的感覺 . 老師您是天生具有靈通嗎?☺️ 一般人的是否也有可能修煉後,後天才有靈通? 感謝☺️ . 網友 麻瓜的我很好奇接觸到另一個世界是什麼感覺? . 我就隨便挑社友的問題回答了。 我的答案是 [ 很麻煩 ], 然後完全沒任何好處,完
Thumbnail
靈感是創新的源頭,為了找到創新的點子,我們需要了解靈感的本質和生成過程。靈感並非可遇而不可求,而是由大腦複雜的運作和左右腦的合作結果。透過探索靈感的奧祕,我們可以找到培養和激發靈感的方式。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每個人乙太體感知能量的方式都不一樣,我主要是靠感受去偵測的,嗅覺偵測也佔了蠻重的比例,不過,因為比起視覺的感知,這種感受型的方式很不明確,容易讓人懷疑自己......
在那些地方可以得到更多的靈感?靈感會不會某在一天,突然就沒有了?
因為一個定義問題而有的對話末了,P說因為你天生感性、浪漫,所以邏輯有時候會迷路。這句話讓我生起了感受—感性其實無涉理性邏輯,它們是並存的,對我來說也是無謂高下的。 因為學習本身就需要基本邏輯,不論什麼學科—即使是語言本身,也是有邏輯可尋的,即文法。而過於重視或依賴邏輯本身也是個缺陷,我認為真正
親愛的,你的知識架構並不足以乘載那浩瀚無窮如宇宙的資料,並沒有關係。每個人有他轉譯後的獨特色彩。重要的是各自的心靈領悟,或說是感受,大腦與心處理的是不同的東西。 用你的心感受,並不一定要用大腦轉譯出精準的字句。犀利的言詞有時候必要,但也容易帶來不必要的糾紛。拿起武器捍衛與拿起武器攻略,不是同一件事
有一陣子 夢裡都有一位教學者 學習時 我總是說 「原來這麼簡單。」 但醒來 總是什麼都不記得 後來隱約記得 「人生就是體驗各種本質」 就像開始傾聽身體後 我知道原來大拇指關節處痠痛痠痛 就是我的控制又出現了 ‘’想知道自己等等該做什麼 要去哪裡 要說什麼 地點在哪 什麼時候
Thumbnail
原來我一直在用「概念」談戀愛,因為我是一個很喜歡探究事物「本質」的人。有時候過度探究本質,我會忘記事物的形式跟當下的樣貌,然後就會流於「概念」。然後就想要跳過所有過程,直達結論跟我在這個本質上所看到的
Thumbnail
這是靈異續集 20 - 接觸另一個世界的感覺 . 老師您是天生具有靈通嗎?☺️ 一般人的是否也有可能修煉後,後天才有靈通? 感謝☺️ . 網友 麻瓜的我很好奇接觸到另一個世界是什麼感覺? . 我就隨便挑社友的問題回答了。 我的答案是 [ 很麻煩 ], 然後完全沒任何好處,完
Thumbnail
靈感是創新的源頭,為了找到創新的點子,我們需要了解靈感的本質和生成過程。靈感並非可遇而不可求,而是由大腦複雜的運作和左右腦的合作結果。透過探索靈感的奧祕,我們可以找到培養和激發靈感的方式。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每個人乙太體感知能量的方式都不一樣,我主要是靠感受去偵測的,嗅覺偵測也佔了蠻重的比例,不過,因為比起視覺的感知,這種感受型的方式很不明確,容易讓人懷疑自己......
在那些地方可以得到更多的靈感?靈感會不會某在一天,突然就沒有了?
因為一個定義問題而有的對話末了,P說因為你天生感性、浪漫,所以邏輯有時候會迷路。這句話讓我生起了感受—感性其實無涉理性邏輯,它們是並存的,對我來說也是無謂高下的。 因為學習本身就需要基本邏輯,不論什麼學科—即使是語言本身,也是有邏輯可尋的,即文法。而過於重視或依賴邏輯本身也是個缺陷,我認為真正
親愛的,你的知識架構並不足以乘載那浩瀚無窮如宇宙的資料,並沒有關係。每個人有他轉譯後的獨特色彩。重要的是各自的心靈領悟,或說是感受,大腦與心處理的是不同的東西。 用你的心感受,並不一定要用大腦轉譯出精準的字句。犀利的言詞有時候必要,但也容易帶來不必要的糾紛。拿起武器捍衛與拿起武器攻略,不是同一件事
有一陣子 夢裡都有一位教學者 學習時 我總是說 「原來這麼簡單。」 但醒來 總是什麼都不記得 後來隱約記得 「人生就是體驗各種本質」 就像開始傾聽身體後 我知道原來大拇指關節處痠痛痠痛 就是我的控制又出現了 ‘’想知道自己等等該做什麼 要去哪裡 要說什麼 地點在哪 什麼時候
Thumbnail
原來我一直在用「概念」談戀愛,因為我是一個很喜歡探究事物「本質」的人。有時候過度探究本質,我會忘記事物的形式跟當下的樣貌,然後就會流於「概念」。然後就想要跳過所有過程,直達結論跟我在這個本質上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