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與時間經驗:淺談現象學對「創傷記憶」的討論(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現在來討論「憂鬱」這個概念。為了承繼過去的醫學探討,我們這裡說的「憂鬱」,不是指人有時候會感受到的情緒;而是特別指這種情緒在長期累積後,已經演變成心理問題的一種現象,即「憂鬱症」。

未來-過去-現在:人類的奇特生存模式

依據賓司汪格(Ludwig Binswanger),「憂鬱症」與「狂躁症」的原因,是因為患者「對時間的經驗」遭到了破壞。人類對時間的體驗,基本上是以「未來-過去-現在」的模式展開;而「憂鬱症」的形成,即在於患者的時間模式出現異常,把「未來」的優先性轉移給了「過去」。在思考憂鬱這件事以前,我們先來談談一般人的「時間經驗」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未來」在時間體驗中佔有優先的地位。
雖然外在世界的時間,是以「過去-現在-未來」的順序流逝。但是,人類的生存方式,卻是用「未來-過去-現在」的模式來感受、理解時間。怎麼說呢?
基本上,這個描述是從未來是「不確定的」,這個特徵開始的。不像「過去、現在」都是已經完成了、固定了;「過去」已經確定下來這點很容易了解,而「現在」其實也有很多固定的狀態,譬如說現在「我餓了」或「我不餓」,這就是一個固定的狀態。然而「未來」卻是真正不確定的:我們可以預估我們未來「會餓」、「會不餓」,但這些狀態卻還沒有真的固定下來。
基於此,我們有兩個理由說:「未來」,在我們的時間經驗有優先性。
1.未來是不確定的。我們的「存在」(being)也是不確定的、變動的;而我們的時間經驗是存在方式的一部份。
2.我們首先是從「未來」的視角出發,才可能與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進行理解與交流。
第一點的理由比較明顯;我們著重來討論第二點。關於第二點,我們須要引用另外一個在生活中必定會遇到的要素,即「慾望」(desire)來輔助說明。這裡說的「慾望」是指我們對事物所發出的或愛或恨的想法,讓我們想要親近或是遠離某個東西。而我們之所以對某個事物產生慾望,常常是出自我們當下的狀態,譬如說:我可能在某個當下很想吃蛋糕;但如果換一個時間點(像是我很飽的時候),蛋糕就完全不會引發我的慾望。也就是說,蛋糕還是同一個蛋糕,但它對我的意義(我想要吃或不想吃),卻是由我的慾望、我當下的狀態所決定的。
但是,我們常常會有一個預設,也就是:對於一個存在物而言,先A.有這個存在物本身,才會B.有我對這個存在物的慾望。A比B更為基本;在邏輯上,一定要先有這個存在物本身,才會有我對它的慾望。
但是,這樣卻會引發一個難題:我們所預設的「事物本身」這個概念,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對世上的任何東西,一定會或多或少的有親近或遠離的慾望。即使是「漠不關心」,也常常是壓抑下來的「遠離」。譬如說:當我想親近某個人時,卻遭到我所不希望的對待;那麼下次我若遇見另一個想親近的人,或許我會把上次的經驗投射到這一次,以至於我用「漠不關心」來保護自己。
於是,一方面,「慾望」是我們看待一個事物必定會經過的窗口;另一方面,我們的生活又不得不預設「事物本身」這個概念。在科學上,我們會說:「依定律與物體的儲能(capacity),它可能變成另一個狀態或維持現有的狀態;這是關於物體本身的事,與我的慾望無關。」在道德上,我們會說:「依據道德的要求,我應當救他,即使他是我的仇人,我很想殺死他;但道德與我的慾望無關,只與『他本身』是個人有關。」
然而,在過去、現在這樣已確定的時間點中,在我們的視野裡所呈現出來的事物,已經浸染了它帶給我們、我們對於它的各種感受;我們不可能把這些感受剝離出來,來認識「它本身」。可是,我們的生活信念,又不斷的須要回到、引用「某某本身」這個概念。因此,我們可以合理的說:唯有不確定性,能夠挪開事物所呈現的各種狀態和我的慾望,只遺留下有某某事物「存在」的這件事。而在我們的生存模式中,這種關於「不確定性」的經驗,就是對於「未來」的經驗。
所以,經過上述的介紹,我們可以把「未來-過去-現在」這個模式,更簡單的改寫成「可能性-已經是-互動(communication)」。
汪文聖:《現象學與科學哲學》。截自金石堂
參考文獻
海德格,〈形而上學是什麼?〉。《路標》,孫周興譯
馬賽爾,〈「有」之現象學的草案〉。《是與有》,陸達誠譯
強納生.雷(Jonathan Ree),《海德格》。蔡偉鼎譯
汪文聖,〈從胡塞爾與海德格之時間現象學來看創傷記憶的問題〉。《現象學與科學哲學》
汪文聖,〈從胡塞爾現象學來看照顧存在性的現象學探討〉。《現象學與科學哲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傅元罄的沙龍
68會員
146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傅元罄-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4/04
這本書的研究蠻有趣的,可惜收錄的面向有點雜。汪文聖教授之前有出過新書《現象學作為一種實踐哲學:胡塞爾‧海德格‧鄂蘭的倫理、政治與宗教哲學》,我正在閱讀中。 不過我的文章蠻大程度參考了馬賽爾(法國現象學),與汪文聖以海德格為主的寫法比較不同。
John Hui-avatar-img
2022/04/04
我經常在書店看見這本書,看完你的文章反而撩起我買這本書的興趣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生命卻有那樣的日子:當那個事件來到,你的心中永遠留下一個缺口,是我們所擁有或所將擁有的一切,再也無法填滿的。它摧毀了我們賴以維生的信賴、信念與期望,動搖它們,把它們變成一片茫然與荒謬。未來,是什麼呢?關於重要的事,我們無法改變,那又有什麼「希望」呢?
但文學卻很奇怪。許多作者——即使不是每一個,都希望自己的話語在身後永存。希望當一個讀者拿起書時,能夠細細閱讀,讓自己能夠再被捲入交錯的時空。
當我們關注到自己,和與我們接觸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存在」(finite beings)。意思是:它限定在自己的存在內,不會是另一個東西。譬如說一隻狗被限定在狗的存在,它就不會同時也是一隻貓。
當「給予的愛」漸漸離開它原本的方式,希望把對方塑造成自己所想的樣子時;「欣賞」可以把我們帶回愛情的原點。〔...〕我們不要只從我出發來改造對方,也不要只為了對方而委屈自己;我們要回到我們的交會之處,那是我們當初感受到各自的魅力,發生愛情的地方。
當凱林彈琴時,我們可以想像:他的背後有一個龐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多麼渺小,他的背影是多麼孤寂。這有什麼用呢?不但別人問他,他也無法自制,不停的自己問自己;周遭的槍聲、爆炸聲,死亡的聲音,寂靜的聲音,都不斷的纏著我們,要我們問自己這個問題。
《破碎的琴鍵》的開頭,恐怖份子用步槍擊碎了凱林僅剩的心靈寄託——鋼琴與音樂,這成為最後一根稻草,讓凱林當即決定逃難,離開敘利亞。於是,他決定不再彈奏,找零件將鋼琴修好後,便賣出去以籌備離開的資金。
生命卻有那樣的日子:當那個事件來到,你的心中永遠留下一個缺口,是我們所擁有或所將擁有的一切,再也無法填滿的。它摧毀了我們賴以維生的信賴、信念與期望,動搖它們,把它們變成一片茫然與荒謬。未來,是什麼呢?關於重要的事,我們無法改變,那又有什麼「希望」呢?
但文學卻很奇怪。許多作者——即使不是每一個,都希望自己的話語在身後永存。希望當一個讀者拿起書時,能夠細細閱讀,讓自己能夠再被捲入交錯的時空。
當我們關注到自己,和與我們接觸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存在」(finite beings)。意思是:它限定在自己的存在內,不會是另一個東西。譬如說一隻狗被限定在狗的存在,它就不會同時也是一隻貓。
當「給予的愛」漸漸離開它原本的方式,希望把對方塑造成自己所想的樣子時;「欣賞」可以把我們帶回愛情的原點。〔...〕我們不要只從我出發來改造對方,也不要只為了對方而委屈自己;我們要回到我們的交會之處,那是我們當初感受到各自的魅力,發生愛情的地方。
當凱林彈琴時,我們可以想像:他的背後有一個龐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多麼渺小,他的背影是多麼孤寂。這有什麼用呢?不但別人問他,他也無法自制,不停的自己問自己;周遭的槍聲、爆炸聲,死亡的聲音,寂靜的聲音,都不斷的纏著我們,要我們問自己這個問題。
《破碎的琴鍵》的開頭,恐怖份子用步槍擊碎了凱林僅剩的心靈寄託——鋼琴與音樂,這成為最後一根稻草,讓凱林當即決定逃難,離開敘利亞。於是,他決定不再彈奏,找零件將鋼琴修好後,便賣出去以籌備離開的資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想與可愛羊駝共度悠閒時光嗎?陽明山「大衛小小羊」餐廳是你的首選!這裡的羊駝不僅自由自在地走動,還會與客人互動,萌翻全場。除了與羊駝近距離接觸,還能品嚐美味餐點,享受陽明山的清新空氣。無論是下午茶或正餐,都能讓你的味蕾得到滿足。快帶上親朋好友,來一場療癒的陽明山小旅行吧!
Thumbnail
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文章分享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中汲取的心理健康啟示,強調尋求心理諮商的重要性。透過蛤蟆先生的故事,揭示了人們常常無法認知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如何透過諮商來重建自我價值和思維模式。文章也提到臺灣政府推出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鼓勵讀者重視心理健康,共同踏上自我探索之旅。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懷孕對女性來說,是生命重大的壓力。除了產後憂鬱症,也可能有產前憂鬱症。近年還有結合兩者的周產期憂鬱症。讓我們進一步來瞭解其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法。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產後憂鬱症就醫比率不高,許多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媽媽,因為不敢就醫而錯失治療機會。產後憂鬱症越早治療,復原的機會就越大,治療不僅能減輕媽媽個人的痛苦,亦能減少對養育孩子與家庭生活的長期影響。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懷孕與分娩,對女性身體帶來許多改變與衝擊。在分娩後一年裡,產後憂鬱症影響了大約七分之一的媽媽。產後憂鬱症的成因是複雜的,產後憂鬱症的影響可短可長,嚴重者,產後一年會轉化為重鬱症,也會增加未來重鬱發作的風險。
記憶重複產生或短或長的的情感痛苦。這是一種「餘痛」。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時間線中的迷惑和尋找迷幻的感受。文章提到了對於深度和廣度的對比,以及對於世界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透過解剖事物,作者試圖找出自己存在的地方,並追求動態的平衡。在時間的尖端,作者認為自己的真實自我存在,沒有人類社會中的低維元素,沒有追求與惋惜,也沒有過去和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想與可愛羊駝共度悠閒時光嗎?陽明山「大衛小小羊」餐廳是你的首選!這裡的羊駝不僅自由自在地走動,還會與客人互動,萌翻全場。除了與羊駝近距離接觸,還能品嚐美味餐點,享受陽明山的清新空氣。無論是下午茶或正餐,都能讓你的味蕾得到滿足。快帶上親朋好友,來一場療癒的陽明山小旅行吧!
Thumbnail
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文章分享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中汲取的心理健康啟示,強調尋求心理諮商的重要性。透過蛤蟆先生的故事,揭示了人們常常無法認知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如何透過諮商來重建自我價值和思維模式。文章也提到臺灣政府推出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鼓勵讀者重視心理健康,共同踏上自我探索之旅。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懷孕對女性來說,是生命重大的壓力。除了產後憂鬱症,也可能有產前憂鬱症。近年還有結合兩者的周產期憂鬱症。讓我們進一步來瞭解其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法。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產後憂鬱症就醫比率不高,許多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媽媽,因為不敢就醫而錯失治療機會。產後憂鬱症越早治療,復原的機會就越大,治療不僅能減輕媽媽個人的痛苦,亦能減少對養育孩子與家庭生活的長期影響。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懷孕與分娩,對女性身體帶來許多改變與衝擊。在分娩後一年裡,產後憂鬱症影響了大約七分之一的媽媽。產後憂鬱症的成因是複雜的,產後憂鬱症的影響可短可長,嚴重者,產後一年會轉化為重鬱症,也會增加未來重鬱發作的風險。
記憶重複產生或短或長的的情感痛苦。這是一種「餘痛」。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時間線中的迷惑和尋找迷幻的感受。文章提到了對於深度和廣度的對比,以及對於世界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透過解剖事物,作者試圖找出自己存在的地方,並追求動態的平衡。在時間的尖端,作者認為自己的真實自我存在,沒有人類社會中的低維元素,沒有追求與惋惜,也沒有過去和未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