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與時間經驗:淺談現象學對「創傷記憶」的討論(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如何面對過往?:遺忘是記憶的前提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憂鬱症」是指人的時間經驗遭到破壞,所以在他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中,很難再以「未來」為優先,來看待自己的經歷。而我們也透過對人生存的共通結構的分析,描述了一般人的時間體驗常常是如何;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憂鬱症」、「狂躁症」這一類阻礙時間感的疾病,的確會造成人生活經驗很大的影響。
按照海德格的想法,基於人類共通的生存結構,「遺忘」比「記憶」更加根本;因為人是面向未來的存在,他過去的經驗首先會被鐫刻入他的「已經是」,再被帶到「現在」。在這整個生活結構中,即使不依靠人的記憶力,理論上生活與行動依然可以延續下去。所以,存在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Being)的大方向是:對於不好的、困擾著我們的記憶最基礎的治療,不是任何的處理、回憶或化解,而是「遺忘」。因為,作為一個有限的存在者,人類不可能記得所有的過去,卻有可能遺忘所有的過去;所以,遺忘才是人更基本的生存方式。
不過,這種海德格式的思考即使在道理上是對的,卻很難直接應用在處理「創傷記憶」的情況上。因為:不就是因為這些記憶已經如此困擾我,常常在許多無關的場景中也浮現出來,變成了一個我很難輕鬆的、簡單的繞過的阻礙。我們才會花費很大的精力、並且須要用這麼嚴肅的態度討論它?

什麼是溝通的基礎?:性質與超驗主體性

在賓司汪格看來,或許胡塞爾(Husserl)現象學,可以幫助我們探討這個問題。胡塞爾區分了「指示」和「表達」的不同:「指示」(indication)是指我們借用另一件事情,來說出我們想要表達的想法;但「表達」(expression)則從實事本身,也就是從我們的整個經驗而來。譬如說,當我說:「這張桌子,和我的電腦一樣是正方形的。」這句話是一句「指示」,透過我正方形的電腦去「指示」桌子的形狀。但是,這樣的指示卻必須基於一種「表達」:也就是在我的經驗中,這張桌子是正方形的。
基於這點,我們可以進一步想:「表達」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之所以能夠「表達」,是因為在我們的經驗中,事物(桌子)以某種性質(正方形的)被呈現給我們。
一件事物可能有很多種性質(property),在現實的世界中,事物所擁有的性質常常是偶然的、變動的。譬如說:桌子並不一定要是方的,它也可以是圓的;如果我們請厲害的工人來切割桌子,他也可以把方形的桌子鋸成圓的。但是,我們之所以能理解世界與互相溝通,必須基於我們雖然有各式各樣不同、而且會變化的經驗,但我們卻能夠在經驗中領受到事物共通的性質。在胡塞爾看來:是基於在我們每一個人之內,對所有「性質」的共通點的預先領悟,胡塞爾稱之為「超驗主體性」(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我們才有可能互相溝通,
因此,依據胡塞爾的研究,賓司汪格認為:對「憂鬱症」的處理或治療,可以是在患者失去了時間感知能力的情況,透過「事物的共通性」,讓患者與我們維持在一種真正的溝通中。這個不會因變化而消失、非個別經驗的超驗主體性,以及我們與這個人雙向的溝通,可以是他取回自己的時間感知能力的立基點。
汪文聖:《現象學與科學哲學》。截自金石堂
參考文獻
海德格,〈形而上學是什麼?〉。《路標》,孫周興譯
馬賽爾,〈「有」之現象學的草案〉。《是與有》,陸達誠譯
強納生.雷(Jonathan Ree),《海德格》。蔡偉鼎譯
模利士.那坦森(Morris Natanson),《現象學宗師:胡塞爾》。高俊一譯。臺北市:允晨文化,1982年
汪文聖,〈從胡塞爾與海德格之時間現象學來看創傷記憶的問題〉。《現象學與科學哲學》
汪文聖,〈從胡塞爾現象學來看照顧存在性的現象學探討〉。《現象學與科學哲學》
曾慶豹、林靜秀,〈馬希翁的第三還原:向他者的宗教經驗敞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4期
劉國英,〈現象學與「現/在」的形上學:德里達與胡塞爾〉。《法國現象學的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8會員
142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來柯大師又有妙喻。在談到「道德行為應把握到立法的主體,而不應該預設某些原則或目的」時,他問我們說: 如果你交到了男女朋友,什麼才是你對待他的理想方式?
依據賓司汪格(Ludwig Binswanger),「憂鬱症」與「狂躁症」的原因,是因為患者「對時間的經驗」遭到了破壞。人類對時間的體驗,基本上是以「未來-過去-現在」的模式展開;而「憂鬱症」的形成,即在於患者的時間模式出現異常,把「未來」的優先性轉移給了「過去」。
生命卻有那樣的日子:當那個事件來到,你的心中永遠留下一個缺口,是我們所擁有或所將擁有的一切,再也無法填滿的。它摧毀了我們賴以維生的信賴、信念與期望,動搖它們,把它們變成一片茫然與荒謬。未來,是什麼呢?關於重要的事,我們無法改變,那又有什麼「希望」呢?
但文學卻很奇怪。許多作者——即使不是每一個,都希望自己的話語在身後永存。希望當一個讀者拿起書時,能夠細細閱讀,讓自己能夠再被捲入交錯的時空。
當我們關注到自己,和與我們接觸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存在」(finite beings)。意思是:它限定在自己的存在內,不會是另一個東西。譬如說一隻狗被限定在狗的存在,它就不會同時也是一隻貓。
當「給予的愛」漸漸離開它原本的方式,希望把對方塑造成自己所想的樣子時;「欣賞」可以把我們帶回愛情的原點。〔...〕我們不要只從我出發來改造對方,也不要只為了對方而委屈自己;我們要回到我們的交會之處,那是我們當初感受到各自的魅力,發生愛情的地方。
近來柯大師又有妙喻。在談到「道德行為應把握到立法的主體,而不應該預設某些原則或目的」時,他問我們說: 如果你交到了男女朋友,什麼才是你對待他的理想方式?
依據賓司汪格(Ludwig Binswanger),「憂鬱症」與「狂躁症」的原因,是因為患者「對時間的經驗」遭到了破壞。人類對時間的體驗,基本上是以「未來-過去-現在」的模式展開;而「憂鬱症」的形成,即在於患者的時間模式出現異常,把「未來」的優先性轉移給了「過去」。
生命卻有那樣的日子:當那個事件來到,你的心中永遠留下一個缺口,是我們所擁有或所將擁有的一切,再也無法填滿的。它摧毀了我們賴以維生的信賴、信念與期望,動搖它們,把它們變成一片茫然與荒謬。未來,是什麼呢?關於重要的事,我們無法改變,那又有什麼「希望」呢?
但文學卻很奇怪。許多作者——即使不是每一個,都希望自己的話語在身後永存。希望當一個讀者拿起書時,能夠細細閱讀,讓自己能夠再被捲入交錯的時空。
當我們關注到自己,和與我們接觸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存在」(finite beings)。意思是:它限定在自己的存在內,不會是另一個東西。譬如說一隻狗被限定在狗的存在,它就不會同時也是一隻貓。
當「給予的愛」漸漸離開它原本的方式,希望把對方塑造成自己所想的樣子時;「欣賞」可以把我們帶回愛情的原點。〔...〕我們不要只從我出發來改造對方,也不要只為了對方而委屈自己;我們要回到我們的交會之處,那是我們當初感受到各自的魅力,發生愛情的地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憂鬱的自療概念,以及溫尼考特對憂鬱的獨特見解。文章中涵蓋了關於憂鬱的情緒成熟歷程,以及憂鬱作為自我療癒機制的角度。溫尼考特的論點提供了新穎的觀點,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憂鬱情緒。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要維持一段完整的關係,光有愛是不夠的 貝克被譽為「認知治療之父」,他一生致力於研究憂鬱症的本質,是二十世紀中極具影響力的心理諮商學家。 他認為影響情緒的主因,並非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人們對情境的解釋,也因此,人們是有能力透過澄清,與再次評量後,而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想法。 “如何思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憂鬱的自療概念,以及溫尼考特對憂鬱的獨特見解。文章中涵蓋了關於憂鬱的情緒成熟歷程,以及憂鬱作為自我療癒機制的角度。溫尼考特的論點提供了新穎的觀點,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憂鬱情緒。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要維持一段完整的關係,光有愛是不夠的 貝克被譽為「認知治療之父」,他一生致力於研究憂鬱症的本質,是二十世紀中極具影響力的心理諮商學家。 他認為影響情緒的主因,並非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人們對情境的解釋,也因此,人們是有能力透過澄清,與再次評量後,而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想法。 “如何思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