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我也是超超超驚訝的一點。我絕對不會在需要傾訴的時候想著「我不能跟女生傾訴,我只能找男生,因為男生比較會給建議,女生不想談」。但是不只一個男性這樣說,所以我只好相信這件事是真的──這件事居然是真的?
不包含沒人做愛的困境(可以自慰,真的),而是人最基礎的傾聽與被接納的需要整個消失。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是靠著彼此依賴才能活到現在的,不可能有人不需要跟他人交流。
男性困境三:你是既得利益者,你理應沒有困難
最後一點,我想可能是所有覺得委屈的男性(以及看過一些女性主義抨擊男性邪惡的內容)最有感的。
就算你說男性有很多優勢,但我感覺不到,
你要說我壓迫女性,我也不是壞人啊!
你為什麼不先聽聽我的困難、幫我,還說我壓迫你,很父權?
但是,男性無法真的把這些感受說出口。因為這個社會不允許男性脆弱與坦承感覺(那太娘了)。於是,當女性沒有主動看見男性的困難時,還喋喋不休自己的困境,就會讓男性覺得自己被忽略了。
我想做一個好男人,那我就該閉嘴。
但我閉嘴,卻也沒人照顧我。
同時,這社會也更加的可憐看起來弱勢的對象。例如窮的人,例如受害的人,例如哭的人。例如女性。甚至有人利用這種弱勢印象去侵害他人,像是假的行乞、仙人跳、事後越想越不對的性侵受害者……聽起來很像女性的問題,不是嗎?
如果女人要說男人懂得反省,世界會更好,那位何女人不反省呢?
女人不才是那個透過說「我好可憐」來壓迫男性的真正兇手嗎?
所以,到底是誰壓迫男性?
在「不能哭,你是男生」;「如果要傾訴,只能找女生(或是女朋友)」;「你是既得利益者,你理應沒有困難」這三點中,我們應該能夠大略回溯一下男性的困境。誠然,我作為一個性別被指定為女性的人,並沒有真的經歷過男性的生活,我不敢說我真的還原,但應該,也許,可能,八九不離十。而這三點的結論也層層堆積,結論似乎非常合理的告訴我們:壓迫男性的,就是女性。
就像女性主義說,壓迫女性的是父權=男性一樣。
是嗎?
讓我們花點時間回顧女性主義的說法,好嗎?這樣才互相嘛。
因為女性主義說,父權=男性壓迫女性
讓我們仿造上面的句子,也來講講女性壓迫的一二三吧。
女性困境一:不能哭,你是女生
如果愛哭,就不夠女生,很父。
女性困境二:如果要傾訴,只能找男生(或男朋友)
如果單身,不能找同性朋友傾訴,只能期待異性,因為只有男性有傾聽的能力。但交往對象很難找,所以女性被迫守貞。
女性困境三:你是既得利益者,你理應沒有困難
男性經常抱怨女性壓迫男性,說女性才是撈滿好處的性別,以此來轉移女性不受重視的的事實焦點,男性才是真正壓迫女性的幫兇。
嗯?怎麼有點奇怪?
這些情況,是不是完全不存在?好像不能全部替換性別之後就說得通耶。
如果男性覺得「父權壓迫女性」完全可以替代成「女權壓迫男性」,那為何這些情況性別倒轉之後根本不合理?像是,很父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很娘能罵人,但沒有對應的詞?;女性被迫守貞?難道不是處女更受歡迎?;以及最後一點,身為女性真的是一種「充滿好處」的性別,嗎?(我知道有人會說女性靠美色就可以被養,但假設,整個情況對調,男性要化妝、穿高跟鞋,工作有玻璃天花板,不一定能高潮還可能被性侵懷孕,小孩大多只有男性要顧所以要放棄事業,這種時候「靠美色就能被養」,真的是好事嗎?)
女性真正被壓迫的情形是什麼?你們不好奇嗎?
我們無法體會的,不同性別的生活
如我強調的,我是被當成女性被扶養的,於是我不懂男性的生活。但男性懂女性的生活嗎?如果男性覺得「我沒有被傾聽」,所以自己也不用傾聽女性的表達,這真的公平嗎?
也許釋出善意正是溝通的開端。如果有個人在你想說話時打斷你,會讓人很不開心的。同理,也許你也該試著聽聽對方說些什麼,而不是急著打斷,說「我也過得很辛苦」。你的辛苦是你的辛苦,不能取代女性的辛苦。也許這件事是共存的,而不需要爭個高下?
若你能接受「不同性別的痛苦都存在,這樣的痛苦是並存的」,請繼續看看這篇文章。當你想抱怨為何女性(主義)為什麼只關注女性痛苦,而不在乎男性,因此不公平的時候,可能,你要問責的並不是女性主義,而是為何,男性無法說出自己的感受?
也許應該要有男性主義。由男性自己書寫,並鼓勵男性有自己的聲音、感受,彼此支持,不要受到壓迫者的控制?
讓一個沒經歷過男性經驗的女性替你們代言,真的好嗎?
女性主義不是為了男性存在的
讓我們回來談一下女性困境。
我在開頭也寫了一些老生常談的內容,也許你們已經膩味。但通過真正去瞭解女性困境,我想男性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女性從來不是壓迫者。而壓迫女性與男性的最大兇手,其實是共通的。
我自己有個
很喜歡的新聞,是在講一對同事交換了彼此的mail名字,因此體會了不同性別生活的兩週;在去年榮登我最常聽的podcast節目
Queerology也經常談論女性/性少數困境(與男性迷思);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講述了女性是如何被困於社會觀感而被重複性侵的情境揭露……還有更多更多。
女性主義的存在,是為了要教導女人要如何看待自己,不聽從愚蠢的性別限制。
女性主義是女性經驗,為了改寫由父權把持的社會、經濟、政治、科學,女性必須說出自己的版本,例如女人不是被動的,女人不是天生就愛待在家顧小孩,母愛不是內建功能,女人想工作,女人想要玩好玩跟不只有漂亮女角的遊戲,女人也想要高潮,如何與月經相處,等等。
但男性處理自身議題時只能訴諸女性不夠關注男性、或女性太展露自己、女性不夠女性(諸如不傾聽、不守貞、淫盪、不夠性感、不夠顧家、不想要小孩),是否也忽略了男性自己的能動性?
女性像個女性,受惠的是誰?男性。想想那些不像女人的女人(或說,婊子)。
男性像個男性,有受惠到女性嗎?(難道女性不會因此更容易被物化騷擾?)
噤聲女性的是誰?所有認為女性不重要的父權擁護者,絕對也包含了生理女性。但噤聲男性的是誰?沒有人。
男性根本不說,也不知道如何去說。說了太過扭捏,不像男人,應該自己解決。對男性加諸限制的,難道不是男性=父權本身?
於是,男性為何要關注女性主義?
有鑑於現在男性主義(或其他名字,你們應該自己決定)並不活躍,目前能夠參考的性別論述還是以女性主義為大宗。而關於壓迫的形式,女性主義對父權有詳盡的描寫,作為共同受害人,縱使女性主義不真正的描述男性經驗,但我覺得還是有一些針對性別的限制是能夠類推到男性身上的。就像有些人會發現數學可以應用在烹飪上,或經濟學理論可以挪用到心理學上一樣。
若男性在閱讀女性主義的時候,能想像女性主義是自己的盟友,而我們和男性都在對抗父權期待,閱讀女性主義想必會更加輕鬆愉快,且更能解構一些理所當然「因為我是男生,所以我一定要/我不能要」的情況。
至於父權為何叫做父權?
我個人的理解是,男性要在控制女性生育後,才能成為父親。若男人不打算成為如父親(有男子氣概)一樣的人,那就不必打壓女性、擁有女性、控制女性貞潔與一對一。父親是成為的,而不是必然會是的身份,不像女人擁有懷孕的能力。因此,必須要是父權,而不是男性主義或其他。
至於為何父權不等於男性?嗯,一定也有不打算控制女性生育的男性,以及想控制女性生育的女性啊。這是很簡單的邏輯,就像是都拿中華民國身份證,不等於每個人都愛台灣(XD)。性侵加害者也是一樣,性侵不限於形式性別,都是妨礙性自主,只是加害者大多是男性,不等於男性=性侵加害者,不是嗎?
如果下次再看到把父權=男性的論述,你就知道他其實沒讀書了。BAD!
而女性主義也同樣,女人不需要成為母親就有懷孕的能力;女人不需要權力,畢竟男性沒什麼值得控制的,即使是勞動能力,女性自身也能做到。於是,女權是不存在的,而母權也是不存在的。但,我們有女性獨特的故事要說,所以我們需要女性主義。
若能理解以上詞彙的概念與性別在社會上的角色互動,應該能很簡單的記住為何是父權與女性主義。(而不是男性主義與女性主義;男權與女權等)
結語
我真的需要給看到這裡的男性們拍拍手。女性主義伙伴們你們也很棒。
老實說這篇文章我一度寫不下去,也有點懷疑我設定的客群真的會看嗎?我中間就好想吐槽了喔!(例如「你為什麼不先聽聽我的困難、幫我,還說我壓迫你,很父權?」我就覺得跟「你說我有地方做不好,可是你不也是有事情沒做好!」超像的!為什麼受害與加害只能選一個身份擁有呢,如果要談受害者有優勢誆騙他人的額外含意,那為何承接加害者身份不是另外一種勇敢與同理心的展現?)
而且為了符合語境脈絡,不得不做一些我自己都搖頭的陳述(例如誤用父權=男性、女權=女性主義),還有再次把厭女詞彙拿出來強調(很娘到底是什麼啦?而且很GAY又怎樣)。
能看到最後面的人應該能接受我這樣抱怨吧XD
說到底,我覺得情感教育的缺失實在很傷每一個人的溝通能力。只是這樣的傷害對於不鼓勵情感表達的男性特別大,也導致男性經常悶著怨對社會,對於能說出口並且招募盟友的女性產生一股羨慕之情,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問題是,鼓吹男性要有男子氣概,並且從中得利的一直都不是女人,壓迫男性的當然也不是女人。女人也不欠男人愛、性、傾聽,就像男人不這麼欠女人一樣。
女性主義也並不是打著「所有問題都是父權的錯」就閉上眼睛都不管了。例如我自己
經歷過被性侵且被質疑的情境,是女性主義讓我理解加害者為何普遍以那樣的形式(需要掠奪女性的性)存在,因而對自己的受害經驗能有更全面的同理與放下,而不會成為普遍性的「男的就是渣男啦」的一口咬定。
女性主義反而讓我更有能力同理男性。這本身其實很出乎我意料。
(但我沒有原諒加害者^_^請下地獄;中華民國司法體制爛死了)
最後的最後,我想對讀完本篇文章,並且開始對女性主義感興趣的人,推薦幾本我已經讀過、且非常喜歡的書:
《性別打結》Allan G. Johnson
本書是由白人男性所撰寫的女性主義書籍,非常特別!其觀察之細膩與論述之完整,適合拿來對女性主義邏輯做一次整理,尤其是在分離「男性會如何,女性也會啊」的概念時,提出了很好的應對方式。裡面也涵蓋許多父權傷害男性的例子與經驗。我自己最大的收穫是作者提到「男性無法成為女性主義者,但男性可以支持女性主義者」時,我對跨性別的困惑也煙消雲散了。我不是跨性別,我不會理解跨性別的生活,但我可以支持他們。
《性、謊言、柏金包》Wednesday Martin
一本驚世駭俗的書。我只是想研究一下出軌文化,但作者做足了歷史功課(與反駁了許多含有性別偏見詮釋的實驗),引出「為什麼現代社會是資本主義與一對一的父權社會」的解答。有夠驚世駭俗的,現代社會的巨大謊言跟中華民國的存在有得比。我應該會特別為了這本書寫一篇文章介紹。(然後,這本書在圖書館很熱門,我等了一年才拿到它)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上野千鶴子
解釋厭女概念的經典書籍,由日本人撰寫,因而在文化上對台灣人來說有更多親近性。但我認為這本算是上級者向,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讀懂這本書,是有大量的親身經歷後(我為了從性別隔絕的環境下脫離,瞭解「現實的」男性以免「太仇男」,而特地去積極認識大量男性。然而我感受到的是自己被嚴重歧視,同時因此被性侵)才有一些沉痛的體悟與共鳴。尤其是男性只對女性符碼發情,以致於拿陰道取代自己的手自慰這段,可以說是完美詮釋了我被性侵的來龍去脈,與被性侵痛苦的感受。厭女並不是單純的「討厭女性」,所以好色男就是愛好女色,厭女是一種全面認定「女人就是比較差」的思考方式,與仇男不能等同類比,若有《性別打結》的思考前提,應該能很輕鬆的理解這個例子。本書便對此主題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與釋例。
《性愛好科學》Emily Nagoski
這本看起來與女性主義無關,但性別這件事本來就是性/別,性當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不幸的是,台灣的性教育並不是那麼完善,除了未曾完整介紹自慰與高潮,當然也不可能教你如何做愛。當我們對此沒有概念、以為這就是性的全貌,便可能會有一些傷人傷己的迷思。例如,陰莖勃起/陰道潤滑就是等於「我想做愛」嗎?(並不是!)我自己是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決定認同自己是無性戀的。性很有趣,但我不一定需要。不過這本書好像在個處都缺貨,我是在圖書館借的,也許對這本書有興趣的可以碰碰運氣。
《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Marshall B. Rosenberg
最後當然要推一下我們缺失的情感教育,也就是如何溝通的書。我有一陣子經常跟人吵架,就苦於自己是否真的如對方指責的沒有溝通能力,到處看了一堆有偏見跟預設情境的沒用書籍後,終於找到這本看起來又老又不可靠的書。結果這本書可以說是顛覆了我溝通的習慣。許多人談溝通的時候會講求「技巧」,也就是如何讓人聽進去,但這本書談的是「我感覺如何」以及「如何要求他人重視我的感受」,同時,也訓練自己能夠看出對方有什麼需求,因此更不會流於表面的爭執如「我覺得你不夠愛我」(怎樣才算夠愛?)等。本書並不是鼓勵一切都訴諸情緒來停止對話,而是訓練正視自己情緒時,也更有能力同理他人。
以上!謝謝你閱讀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