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安樂集》第五大門

須發菩提心為首。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第五大門本文

第五大門中,有四番料簡。 第一、汎明修道延促,欲令速獲不退。 第二、此彼禪觀,比校勸往。 第三、此彼淨穢二境,亦名漏無漏比校。 第四、引聖教證成,勸後代生信求往。

第一、汎明修道延促者

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問答解釋。
明延促者,但一切眾生,莫不厭苦求樂,畏縛求解,皆欲早證無上菩提者。先須發菩提心為首,此心難識難起,縱令發得此心,依經終須修十種行,謂信、進、念、戒、定、慧、捨、護法、發願、迴向,進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續不絕,逕一萬劫,始證不退位。
當今凡夫,現名信想輕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據菩薩瓔珞經,具辦入道行位法爾,故名難行道。
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數知,況一萬劫中徒受痛燒。若能明信佛經,願生淨土,隨壽長短,一形即至位階不退,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捨難求易也?
如俱舍論中,亦明難行、易行二種之道。難行者,如論說云,於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資糧,六波羅蜜一切諸行,一一行業皆有百萬難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難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論云,若由別有方便,有解脫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勸歸極樂,一切行業悉迴向彼,但能專至,壽盡必生。得生彼國,即究竟清涼,豈可不名易行之道?須知此意也。
問曰:既言願往生淨土,隨此壽盡,即得往生者,有聖教證不? 答曰有七番,皆引經論證成。 一、依大經云,佛告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故大經讚云:「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讚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為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
二、依觀經,九品之內,皆言臨終正念,即得往生。
三、依起信論云,教諸眾生,勸觀真如平等一實。亦有始發意菩薩,其心軟弱,自謂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以常見佛故,永離惡道。
四、依鼓音陀羅尼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精勤修習念佛三昧。若能令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皆得往生。」
五、依法鼓經云:「若人臨終之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
六、如十方隨願往生經云:「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家內眷屬為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亡者即出地獄,往生淨土。」況其現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故彼經云:「現在眷屬為亡者追福,如餉遠人,定得食也。」
第七、廣引諸經證成,如大法鼓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繫意,稱念諸佛名號者,十方諸佛,一切賢聖,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是故此經,名大法鼓。當知此人,十方淨土,隨願往生。」
又大悲經云:「何名為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是故涅槃經云,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挍量。」又增一阿含經云,佛告阿難:「其有眾生,供養一閻浮提人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阿難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數量。」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善心相續,稱佛名號,如一搆牛乳頃,所得功德,過上不可量,無有能量者。」
大品經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若人散花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議也。十往生經,諸大乘經等,立有文證,不可具引也。

第二、次明此彼禪觀比較,勸往生也

但此方穢境亂想難入,就令修得,唯獲事定,多喜味染。又復但能伏業報,生上界,壽盡多退。
是故智度論云:「多聞持戒禪,未得無漏法,雖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若欲向西修習,事境光淨,定觀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進,究竟清涼。」如大經廣說。
問曰:若西方境界勝,可為禪定感,此界色天劣,不應為禪定招。 答曰:若論修定因,該通於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說為勝。此處雖復修定剋,但有自分因,闕無他力攝,業盡不免退,就此說不如。

第三、據此彼淨穢二境,亦名漏、無漏者。

若論此處境界,唯有三塗丘坑,山澗沙鹵,棘刺水旱,暴風惡觸,雷電礔礪,虎狼毒獸,惡賊惡子,荒亂破散,三災敗壞。語論正報,三毒八倒,憂悲嫉妒,多病短命,飢渴寒熱,常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穢惡,不可具說,故名有漏,深可厭也。
往生彼國勝者,據大經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國者,莫不皆獲種種利益也。何者?一生彼國者,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軀,出則帝釋在前,入則梵王從後。
一切聖眾,與我親朋。阿彌陀佛,為我大師。寶樹寶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遊神濯足。形則身同金色,壽則命與佛齊,學則眾門立進,止則二諦虛融。十方濟運則乘大神通,晏安暫時則坐三空門,遊則入八正之路,至則到大涅槃。一切眾生但至彼國,皆證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

第四、引聖教證成,勸後代生信求願往者

依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會中有十方諸佛,各於華臺中結跏趺坐,於空中現。東方善德如來為首,告大眾言:「汝等當知,我念過去無量世時,有佛名寶威德上王,彼佛出時,亦如今日說三乘法。彼佛滅後,末世之中,有一比丘,將弟子九人,往詣佛塔,禮拜佛像。
「見一寶像嚴顯可觀,觀已敬禮,目諦觀之,各說一偈,用為讚歎。隨壽修短,各自命終。「即命終已,即生佛前,從此已後,恆得值遇無量諸佛,於諸佛所,廣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既得此已,諸佛現前,即與授記,於十方面,隨意作佛。「東方善德佛者,即我身是。自餘九方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十方佛世尊,因由禮塔一偈讚,故得成為佛,豈異人乎?我等十方佛是。」
是時十方諸佛,從空而下,放千光明,顯現色身,白毫相光,各各皆坐釋迦佛床。
告阿難言:「汝知釋迦文佛,無數精進,百千苦行,求佛智慧,報得是身,今為汝說。汝持佛語,為未來世,天龍大眾,四部弟子,說觀佛相好,及念佛三昧。」說是語已,然後問訊釋迦文佛。問訊訖已,各還本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唐朝的道綽禪師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進而勸人捨聖道門歸淨土門, 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淨土。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