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85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11/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
無指摘其所忌,
無盡數其所失,
無對人,無峭直,
無長言,無累言。
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

良因曰:
「無指摘其所忌」,是尊重他人的尊嚴與隱私。
「無盡數其所失」,是避免他人深陷於懊悔,而不可自拔。
「無對人」,要公正地述說,不做人身攻擊。
「無峭直」,以慈悲、柔和的態度來舉罪。
「無長言、無累言」,點到為止就好,不要嘮叨不休。
所以對他人是真的幫助還是傷害,確實要注意心態與善巧,
此六戒很值得我們深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11/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機。」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曲木惡繩,頑石惡攻。責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良因曰: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但也不要隨意考驗一個人,即使是君子。
2013/11/1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 良因曰: 莫要輕信一面之詞,而隨便評論,以免被他人誤導,或者利用, 這來自定慧的功夫。 激勵他人改過向善時,內心真誠的關懷多呢? 還是厭惡嫌棄的心理多呢? 如果負面情緒多,還是先看好自己的心吧!
2013/11/1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 良因曰: 大乘行人,應當悲智雙運。 因為慈悲所以寬厚,但同時要有智慧, 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保護他人不造惡業。 因為智慧所以精明,但同時不失慈悲, 所以常能體會他人的感受,而處處與人留餘地,不充滿肅殺之氣。
2013/1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恩怕先益後損,則恩反成讎,前功盡棄; 威怕先鬆後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良因曰: 古人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所以一開始的態度,就決定了未來。 例如父母一開始對孩子就是溺愛, 當子女被驕慣的自私自利,認為他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沒有感恩之心時;
2013/11/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 良因曰: 為何如此?除了基於慈悲之外,也是保身之法, 因此必須給他人留下迴旋的餘地。 肅殺之氣不僅傷人,往往也給自己帶來災禍, 如歷史上商鞅、韓非子、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都是死於非命。 由此前車之鑑,為了慈悲他人,與自身的安危,
2013/1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良因曰: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因為平時的用功,所以面對逆境時,自是願力與智力之顯現。 若無平常的功夫,結果就只是浮躁而無力。 面對難處之人,除了智慧覺察之外,更需要慈悲包容,以德服人。
2013/11/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機。」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曲木惡繩,頑石惡攻。責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良因曰: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但也不要隨意考驗一個人,即使是君子。
2013/11/1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 良因曰: 莫要輕信一面之詞,而隨便評論,以免被他人誤導,或者利用, 這來自定慧的功夫。 激勵他人改過向善時,內心真誠的關懷多呢? 還是厭惡嫌棄的心理多呢? 如果負面情緒多,還是先看好自己的心吧!
2013/11/1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 良因曰: 大乘行人,應當悲智雙運。 因為慈悲所以寬厚,但同時要有智慧, 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保護他人不造惡業。 因為智慧所以精明,但同時不失慈悲, 所以常能體會他人的感受,而處處與人留餘地,不充滿肅殺之氣。
2013/1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恩怕先益後損,則恩反成讎,前功盡棄; 威怕先鬆後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良因曰: 古人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所以一開始的態度,就決定了未來。 例如父母一開始對孩子就是溺愛, 當子女被驕慣的自私自利,認為他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沒有感恩之心時;
2013/11/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 良因曰: 為何如此?除了基於慈悲之外,也是保身之法, 因此必須給他人留下迴旋的餘地。 肅殺之氣不僅傷人,往往也給自己帶來災禍, 如歷史上商鞅、韓非子、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都是死於非命。 由此前車之鑑,為了慈悲他人,與自身的安危,
2013/1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良因曰: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因為平時的用功,所以面對逆境時,自是願力與智力之顯現。 若無平常的功夫,結果就只是浮躁而無力。 面對難處之人,除了智慧覺察之外,更需要慈悲包容,以德服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呂洞賓失劍求情的故事,呂洞賓一開始以為一切都會順利,卻因為自大而搞砸了事情。文章通過這個故事提醒人們要多一點謙虛,順利的時候更要提醒自己,這世上沒有無所不能,能聽進其他人的建議,才是持盈保泰的祕訣。語言方面,文章內出現多次「呂洞賓」、「神光」、「修道」等詞彙,可以作為SEO關鍵字。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Thumbnail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失去正確的信心,觀感不好,扼殺了很多眾生的趨向正法、趨向善法的因緣,相當可惜。 所以包括許多,還有出家的人毀謗正法,從而捨法的罪業墮入大地獄中,特別對高深的教法 《大圓滿》、《大手印》、《無上瑜伽》,動不動就去評議它,顯教密教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呂洞賓失劍求情的故事,呂洞賓一開始以為一切都會順利,卻因為自大而搞砸了事情。文章通過這個故事提醒人們要多一點謙虛,順利的時候更要提醒自己,這世上沒有無所不能,能聽進其他人的建議,才是持盈保泰的祕訣。語言方面,文章內出現多次「呂洞賓」、「神光」、「修道」等詞彙,可以作為SEO關鍵字。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Thumbnail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失去正確的信心,觀感不好,扼殺了很多眾生的趨向正法、趨向善法的因緣,相當可惜。 所以包括許多,還有出家的人毀謗正法,從而捨法的罪業墮入大地獄中,特別對高深的教法 《大圓滿》、《大手印》、《無上瑜伽》,動不動就去評議它,顯教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