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9|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普賢行願品》講記 17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再看到 戊二、「顯餘眾行德」。
指修行其它眾行。即除了聽聞「一經於耳」之外,其他眾行之德。
再看到己初、「總明法行略說功德」。
「法行」是受持這個法之行,即受持的方法。這個地方的「略說」,主要就是大略地說明今生破惡的功能、除障的功能,大致上是這樣子。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
先看到這裡。這個地方是講到滅罪,為什麼能夠滅罪呢?因為以「深信心」來受持讀誦十大願王。所謂「深信心」就是對十大願王經過如理聽聞、如理思惟觀察之後,在心中產生一種決定的信心;不管是十大願王修行的事,或者普賢行願所依止的這個理,在心中經過長時間不斷地思惟觀察後,深深地印可,這個時候就稱為「深信心」。
所以不是聽聽就算了,聽完之後要去不斷地思惟觀察,這樣子「深信心」才能生起。而怎麼樣可以稱之為「深信心」的相狀呢?根據唐朝賢首國師,是華嚴宗的三祖,他說有五種的相狀,即修行的五種相狀,稱為「深信心」:
第一個、明其文
第二個、解其事
第三個、達其義
第四個、得其意
第五個、順其行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五個:
首先、第一個是「明其文」。
前面講《普賢行願品》文字的脈絡,起承轉合,說法的次第,即文字上要把它梳理清楚;並且根據《華嚴經疏鈔》的科判,我們把大綱次第梳理清楚,這叫明其文。
因為要透過文字來詮釋義理,像我講那麼多話,靠的都是文字,文字才有辦法表達我所瞭解的義理。所以第一個,文字要搞清楚。當然能夠常常讀誦最好。誦久了之後,慢慢地你對這個文字會有感覺。所以為什麼古來修行會很強調誦經,即讀誦或者能夠背誦更好。因為像古人說「書讀百回,其義自生。」若不斷地讀誦個一百遍、兩百遍、甚至一千遍…,義理慢慢就浮現出來了。所以明其文就是對文字首先要熟悉,文字熟悉之後,未來的義理要深入思惟才有辦法。
第二個、「解其事」
就是要了解這部經它的六成就:佛在什麼地方?什麼樣的因緣?對誰說法?當機眾是誰?知道這些要做什麼呢?從六成就的表象當中,我們可以知道這部經它的份量。它裡面所要講的可能是大乘的、小乘的,圓頓的、或者是方便的。
像《普賢行願品》是普賢菩薩善財童子講的,善財童子是已經證了等覺菩薩的人,而普賢菩薩告訴他怎麼樣迅速成佛的方法,即前面講的「成滿普賢諸行願海,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從經文的說法者,即普賢菩薩,這是古佛再來;聽法者,即善財童子,是等覺菩薩,我們就知道《行願品》它的深度,是對著等覺菩薩乃至華嚴海會諸位法身大士來講的。
《行願品》講了什麼內容呢?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當你知道《行願品》的份量之後——就是修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後趣入點是極樂世界。以後別人再跟你講「淨土法門是方便法,是不究竟的。」你就不會受影響,因為《行願品》的當機眾是善財童子,是等覺菩薩,是能夠真正圓滿普賢行的,即修普賢行圓滿,真的是成就等覺階位。所以我們剛開始先不斷不斷隨順,再慢慢地趣入。以上是第二個、解其事。
第三個、「達其義」。
就是了解文字底下所詮釋的義理,即每一句、每一段落它所詮釋的義理。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有事、有理,它的義要了解清楚。因為了解清楚之後,你才有辦法不斷地深入思惟、觀察,而且你還要去實踐,了解到底是什麼道理。
禮敬諸佛是否就只是拜拜佛就好了呢?那當然不盡然,還有普賢行願力的理觀。就算你剛開始沒辦法理觀,只在事相上修,又該怎麼樣修,有關這些的,叫做達其義,即通達文字下所詮的義理。
第四個、「得其意」。
就是怎麼樣得到它的心意——就是心要,精髓。你怎麼樣得到它的心要、精髓呢?就是要實踐,依著普賢行願,來發起廣大的願力。就像我們每次觀修前,引導各位唸的:「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等等的。
就是要先發起普賢的大願,即發大心,然後依著你前面所了解的義理去深深地觀察法性的道理,安住在這個理當中去修習十大願王。所以要修這個法,不只是緣這個法,同時要以這個法來照破我們的煩惱,然後來成就自利、成就利他,這個就是達其義,而且得其意,可以得到這個法義的心意,此心意即是精髓的地方,就是要去實踐。
了解道理後深刻地思惟,然後去實踐。所謂實踐就是入觀,借著發圓頓的心入中道正觀,然後調伏煩惱。剛剛前面有講隨順,若剛開始如果沒有辦法入中道正觀的話,你就多讀誦《行願品》,然後依著文字去隨分隨力地來修、來調伏煩惱。以上是得其意。
第五個、「順其行」。
即隨順其行。順其行指的是前面四個——明其文、解其事、達其義、得其意,對這四個法要不斷地隨順,不是一時的,而是長時間不斷地隨順去修,並且要生起尊重、恭敬、讚歎的想法,這個叫順其行。
以上是「深信心」五種相狀的大意,把大致的意思跟各位解釋一下。也就是說你能夠了解它的文義,然後要去實修。所謂實修就是以教照心、調伏煩惱,這樣子的相狀可以稱之為「深信心」。也就說有信心的人,一定會去實踐的。
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此處經文所說受持的方法有十種,包括:
第一個、「書寫」。
就是抄經。現在很流行抄經,其實我現在發現抄經也是挺好的。有的人用看經或者聽經,可能聽了半個小時就累了,看看佛書一個小時就累了,但他抄經可以抄一兩個小時,所以現在抄經還是不錯。只是說抄好的經要處理好,不要亂丟
第二個、「供養」。
就是佛前可以供養大乘經典,比如說供養《華嚴經》,用蓋經布蓋好,供在佛前,這個是供養。這樣佛前就佛、法、僧三寶具足了。
第三個、「轉施」。
轉布施,就是比如我今天抄經,抄完之後,然後就把抄的經布施給別人,這個叫轉施。另外還有迴向,我今天受持這個法門之後得到功德,迴向給眾生,這個也稱為轉施。
第四個、「聽聞」。就是你要聽法師講解這部經,這叫聽聞。
第五個、「披讀」。就是對著文字來讀經叫披讀。
第六個、「受持」。經典裡面的文字,就算你不能夠全部背,但是要把文字當中的要義記下來、背下來,然後常常不斷地去思惟觀察,這是受持。
第七個、「開示」。若修行的有了心得,為人演說即為開示。
第八個、「諷誦」
「諷」就是背誦,整部經背誦,整個《行願品》把它背下來,諷誦也是很好的。其實不管是讀經也好,背經也好,包括抄經都一樣,這些對於我們心的安定會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初學者來說的話,心的安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有的人心老是不安,老是不安的時候,叫他開始修觀,他也修不來,那這時候怎麼辦呢?除了拜懺之外,再就可以多誦經,透過這種文字上的熏習,慢慢地將法義熏到內心當中,這是諷誦。
另外讀誦也是修止觀的一個前方便,因為透過讀誦將經典的文義熟悉了之後,再修止觀。腿一盤,修止,再修觀,你就能夠依著所受持的文義來思惟、觀察。比如說我們現在要修空觀,空觀怎麼修?經典的文字若都不記下來,要怎麼修,沒有辦法修啊!
所以還是要記得經典的一些要句,這個時候才有辦法修,而且要配合常常讀誦。比如說常誦《行願品》之後再靜坐,思惟它其中的要義,然後再來修觀,所以讀誦也是修止觀的一個前方便。
第九個、「思惟」
就是我剛才講的修止觀,即靜坐修止、修觀。比如觀察十大願王的相狀,或者觀察什麼叫做普賢行願力?什麼是普,什麼是賢?再或者觀察禮敬諸佛事上怎麼修?理上怎麼修?這是修止觀,觀察。
第十個、「修習」。
就是以止觀,經過思惟、觀察之後所得的法,拿來調伏自己的煩惱,在坐中的時候、動中的時候來調伏自己的煩惱。
這個地方經文所說的「受持讀誦,乃至書寫」,這個乃至就包括這十種所有的受持方法。依著這十種方法來修稱之為「十法式」,即十種以法為師的方式。這十種方法,可以找你契機的去修,不是全部都一定要。像有的人喜歡抄經,有的人喜歡拜經,有的喜歡誦經,或者有的人喜歡修止觀,都很好。
「書寫一四句偈」:
一個四句偈它的功德,底下經文說「速能除滅五無間業」,連五無間罪都能夠滅,各位可以想到這個力量有多大。五無間罪是最重的罪,有的地方就是翻譯成阿鼻地獄的業,這是所有地獄當中最重的業。透過「誦」、「受持」《行願品》其中的「乃至書寫一四句偈」,就能夠滅除五無間業。
比如我們觀修之前帶各位唸「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等等,這也是一個四句偈。在誦唸過程當中,就能夠滅除我們的五無間罪。其實眾生都是這樣的,雖然法的力量很強,但是眾生造罪力量也很快。法力量很強,能夠滅除五無間罪,但是念念之間造罪,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就是這樣子,兩方面不斷不斷地增長。
有的人說:「功德這麼殊勝,我怎麼都沒有感覺到?」那很正常,想想你平常的念頭在想些什麼就知道了。你一天能夠花一個小時誦經算不錯了,一個小時誦經,一天還有二十三個小時,少說有至少四五個小時、五六個小時以上,打妄想、起煩惱,當然這個力量是不對等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