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思>.29~3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藕思>.29~33
29. 能隨順,借力使力,省心省力,乃至於似有實無的自力,毫不作心用力,只是放輕鬆,半推半就,或全體繳械,不掙扎、不抗拒、沒疑問、沒意見,讓佛力推著走,或拉著去,任憑名號光明之攝取,直入淨土。
30. 人之所以不安,多因為不隨順、有所求、自信己意、患得患失吧!具體內容是什麼?也不真的明白。只是不確定、不甘願,而焦慮、矛盾、疑惑、苦悶。雖然每天念佛,或許不覺得這樣就很妥當,太平無事了--因而邊疑邊唸、且走且瞧,有一絲僥倖觀望。達摩云:「將心來,與汝安!」慧可許久,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云:「與汝安心竟!」此心若慣於自作主張、強作主宰,遇任何事,總是思前想後、翻來覆去,則永世不得安寧。守愚的念佛人或可痴心到「於不安,不作不安想」,只管念佛,把無常的心交給阿彌陀佛,代為安排;究竟而言,也只有隨順於阿彌陀佛的敕命、善知識的教導,而守愚念佛,往生淨土,才能「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天上地下、眼高嘴低,是神的歸位、是鬼的歸墳,聰明人藉教悟宗、愚痴漢念佛往生。認本分而得其所,盡人事而聽佛命,則安。嬰兒在母親的懷抱中,很安心;念佛人在彌陀的攝受中,大安心。岀家則以比丘身念佛弘法,在家則以居士身念佛護法;一樣是「自信教人信」,因緣有異,心念相同。
31. 念佛為因,佛願為緣,因緣和合,致使五乘齊入報土。此本願之緣是關鍵、重點,含括因与果(皆乃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恩賜):眾生念佛(因)往生(果)之事,由阿彌陀佛(超前布署)開啟並(概括攝受)完成,眾生只是其(過程)中被動的行為者(弱緣)及承受者。此被動性(隨順、任憑)乃阿彌陀佛慈悲功德力所觸動、啟發而信而願而行,至於為何如此,行者也不自知,故名不思議,可謂之無知的幸福,不須行者的操心与奮鬥,就如母腹裡胎兒、懷抱中嬰兒,在個人意識仍未覺醒(自覺)之前,法爾、被動的順從阿彌陀佛(本願)業力、(救渡)因緣而成就—与這一切相關的教理、原則、秩序、SOP,在淨土三經中已有完整詳盡的開示,淨土祖師的論註也有精闢如實的闡釋,我輩愚痴行者只能信受奉行,聽聞轉述,而不可能另有創意与特見----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32. 除了諸佛与大菩薩之外,誰有能力宣說及架構"整體"佛法?是故歷代祖師以判教而成立宗派,設定一門而專注深入,這就個人的智力与修行,是較如實而安分的。聖道門高深而度人少,淨土門平易而攝眾多。信-解-行-證:理深解微故,難行無證,末法唯有教在,行、證皆無,只能信受佛力本願之救度。念佛人信而好古(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古仙人道),述而不作,語不驚人也便休 !佛法不能創新,佛佛道同,依本師所教,把淨土宗祖師的著作如實表述,勸請眾生老實念佛。
33. 名號為體,光明為用;名號為因,光明為緣—世間人各有姓名,呼之,則其身与心/心所皆含攝之。當某人認同其姓名,及以此為個體之代表,而為之奮鬥、保護、裝飾,生前不許污辱,死後千古留傳,他人若呼其名,其身心則有反應,並承許此名下之一切內容為我。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依實立,才是有效的~”南無阿彌陀佛”乃名實相符、名實一體、名體一如。因此,念佛人活在世間,千言萬語、千思萬想、千經萬論、千頭萬緒、千水萬山、千秋萬世,化入(總攝)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5. 整體而言,我是個幸福的人,沒什麼該計較的,若有任何懊喪或掛慮,必然是我的學養不好,對世事因緣仍有固執的情見,是該懺悔的。對於年華老去,感到一種愉悅,因為不必那麼辛苦的爲前途、爲生活、爲自他的期望而勞累,可以更清閒、更無所求的體會人生的過程與實質。 直心—質直無偽,信任無畏,不違如愚 。
19. 快樂與幸福是所有人類永遠的渴求,每個人有各自的嚮往與努力,這輩子也或多或少得到(有這種感受),但確實是您想要的嗎? 能真的感到滿足? 到了人生的最後,是含笑而終,了無遺憾? 或誠惶誠恐,臨表涕泣? 或甚至是不了了之,不知所云?
13.以”聖道名相”解釋”淨土思想”,名同而實異(化土乃胎宮、邊地),乃至有名而無實(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 --疑佛智,生胎宮:1.念佛之外,須輔以諸行功德,往生乃有望;2.往生之後,仍須修行,乃得成佛—此二想乃「憑自力」之餘習
9.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唯佛獨明了,我輩所修一切有漏善資糧,全無可能望及,若能信受彌陀之本願救度,則可稱名獨達,領受阿彌陀佛全體功德而往生成佛。
2.每個生命(就其立場)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剝奪;雖是凡夫,有平等被救(往生成佛)的價值。 5.示弱(機)、歸命(法),乃「深層交流、至誠趨向」之表示(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也是絕對的信任—祂必視我為目的、有價值的存在(值得被保護、救度的對象)。
8.極大與極小,是一體兩面:極大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小是「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或反過來說,就看個人的傳承與認知。面對信仰之門,須有「敬畏、歡欣、祝福」之心。境界就在其中顯現,不是標榜「我很卑微,你看到沒?我在念佛,你聽到沒? 」
25. 整體而言,我是個幸福的人,沒什麼該計較的,若有任何懊喪或掛慮,必然是我的學養不好,對世事因緣仍有固執的情見,是該懺悔的。對於年華老去,感到一種愉悅,因為不必那麼辛苦的爲前途、爲生活、爲自他的期望而勞累,可以更清閒、更無所求的體會人生的過程與實質。 直心—質直無偽,信任無畏,不違如愚 。
19. 快樂與幸福是所有人類永遠的渴求,每個人有各自的嚮往與努力,這輩子也或多或少得到(有這種感受),但確實是您想要的嗎? 能真的感到滿足? 到了人生的最後,是含笑而終,了無遺憾? 或誠惶誠恐,臨表涕泣? 或甚至是不了了之,不知所云?
13.以”聖道名相”解釋”淨土思想”,名同而實異(化土乃胎宮、邊地),乃至有名而無實(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 --疑佛智,生胎宮:1.念佛之外,須輔以諸行功德,往生乃有望;2.往生之後,仍須修行,乃得成佛—此二想乃「憑自力」之餘習
9.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唯佛獨明了,我輩所修一切有漏善資糧,全無可能望及,若能信受彌陀之本願救度,則可稱名獨達,領受阿彌陀佛全體功德而往生成佛。
2.每個生命(就其立場)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剝奪;雖是凡夫,有平等被救(往生成佛)的價值。 5.示弱(機)、歸命(法),乃「深層交流、至誠趨向」之表示(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也是絕對的信任—祂必視我為目的、有價值的存在(值得被保護、救度的對象)。
8.極大與極小,是一體兩面:極大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小是「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或反過來說,就看個人的傳承與認知。面對信仰之門,須有「敬畏、歡欣、祝福」之心。境界就在其中顯現,不是標榜「我很卑微,你看到沒?我在念佛,你聽到沒?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我們心裡經常憶念著 阿彌陀佛,外在的相貌、內在的氣質就會逐漸與佛心相應。福報增上之後,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也就能夠吉祥圓滿地順利成辦。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我們心裡經常憶念著 阿彌陀佛,外在的相貌、內在的氣質就會逐漸與佛心相應。福報增上之後,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也就能夠吉祥圓滿地順利成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