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請問您為什麼要讓他讀A國小? 聽其他家長說A國小的資源十分有限,學校輔導處在鑑定安置個案評估過程也不會花太多時間真的了解孩子,但是B國小的資源就多很多,它們光是資源班就有四班,但是A國小只有一班,妳要不要參考一下?」
「可是我們領有身心障礙手冊還有醫院評估報告書,還有必要重新舉證才能申請鑑定安置嗎?」
「鑑定安置這個流程,只要是大專以下的特殊生在每個學齡重新入學的階段都是要再一次走過的喔! 這是政府和教育局的規定。」
********************************************
我的孩子Jensen 本身沒有領身心障礙手冊,他只有拿到醫院評估遲緩報告書,但是Jensen 的大班同學Charles 在四歲的時候就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而且Jensen 和Charles 都還持續在醫院復健早療中,幼稚園老師在我們兩家孩子要準備升國小時都提出了尋找特教資源較豐富的小學這樣的建議。
首先,澄清一個觀念,即使你拿到了醫院早療單位評估的發展遲緩報告,甚至是身心障礙手冊,都不代表你可以不用為孩子申請或是一定會通過鑑定安置。
醫院評估遲緩報告只適用於申請早療車馬費以及可將報告交予幼稚園協助申請特教巡輔老師資源,而身心障礙手冊則代表孩子可以使用身心障礙等相關社會福利,它的資源申請對應單位是社會局,而「鑑定安置」的申請標準與遊戲規則來自教育局。
所以它們完全就是兩回事,這也是我自己,或許大部分的家長初次接觸特殊教育會很混淆的地方,因為特教資源如果沒有申請,它不會自動發生。
而所謂的特教資源,基本上分兩種班別,一個是【集中式特教班】,一個是【分散式資源班】。
【集中式特教班】即是學生在學校的全部時間都在特殊教育班接受教育。而【分散式資源班】則是大部分時間在普通班上課,但依其能力或需要性在主要學科抽離至特殊教育班或是另外小班上課,有些學校也有針對早自習以及課後時間給予特殊生加強輔導,其實會進入什麼班別完全取決於學生個別的能力與特殊需求的不同。
資源班比較多的學校就是教育局給的特教資源比較多嗎?
這其實也是個迷失,但是在入學前一年家長至少可以先去調查一下您想讓孩子入學的小學有沒有所謂的特教資源設置,這樣的資訊可以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查到,您可以了解到即將就讀的學校有多少特教班或資源班以及合格老師數,而也是有偏鄉或人數不足小學是沒有設置特教資源的,資源的多寡取決於該學校設班以及總學生人數多寡等比產生,其實和前面幼稚園老師所建議的B國小有四班所以資源比較多的說法概念並不完全相符。而且A國小只有兩班但是卻是【集中式特教班】和【分散式資源班】各有一班,但B國小只設置了四個【分散資源班】卻沒有【集中式特教班】,這表示B國小可能也不完全適合中度身心障礙以上的孩子就讀。
這樣的事先調查只是先給家長一個心理準備,為了尋求特教資源也是有可能要跨原戶籍區域就讀的,但是資源多寡取決於學校大小,和學生人數才是正相關。
特教班或資源班和以前所謂的啟智班有什麼不同?
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就是要打破尋求特殊教育的孩子等同與智商低的孩子這樣的老舊觀念,這是錯誤的。雖然有些孩子在先天上可能有腦性麻痺或其他疾病的身心障礙而不得不就讀【特教學校】或是【集中式特教班】,但有更多的孩子只是在某種範圍的能力不同或是因神經整合、身體發展問題較同齡學習落後,其實經由特殊教育的支援,將其抽離出來在最少限制的環境內做更精細與個別化的指導,這對孩子是一大成長和學習的助益。而如果家長會存有自己孩子念特教班或是資源班就是不正常或是丟臉的想法,那其實真正扼殺孩子未來的不是這個教育體系,而是父母自己。
我自己在陪伴Jensen 尋找特殊教育資源的成長道路上,其實也碰到許多親友的關心,像是告訴我: 「別擔心,大隻雞慢啼。」或是: 「我告訴妳,我養過三個小孩,妳也才一個,妳為什麼帶他去看醫生? 和照腦波? 他很正常啦,妳以後就知道妳的擔心都是多餘的。」…還有許多各樣不同的見解與話語。
其實對於大家的關心做母親的也只能全部謝謝與收下,但我認為,父母應該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依孩子每個學齡時期不同特殊學習的需求,貼近觀察與積極的尋求幫助並不是一種太過擔心或無知的行為,而這個世界上也只有父母可以這樣強力做孩子的後盾,別人並不是真正養育自己孩子的人,他們提供的也只是觀點與看法而已,不妨放輕鬆看待。
總結,「鑑定安置」並不可怕,如果您覺察到孩子有需要,就積極的去爭取吧! 在孩子的學習歷程中是否還需要被特殊教育安置其實在每學期都可以重新和老師與學校做滾動式的討論與處理。被貼標籤不可怕,更可怕的是父母的鄉愿或不敢正視孩子有特教需求而耽誤了孩子學習的關鍵期。
下一篇,我會再分享「鑑定安置」的流程與申請注意事項,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