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手投出,捕手接到球後快速的傳向一壘,讓跑者迅速出局。每個團體運動基本都有一位核心球員,主導著整場賽事,那說到棒球,你會想到誰呢? 背後的故事又有誰知道。本篇的主題就是...
捕手姿勢( catcher pose )
蹲姿
高(壘上有人)
低(壘上無人)
動作分期
將蹲捕-起身-傳球動作分成三個週期,分別是蹲姿期、起身期與投擲期。蹲姿期為捕手執行於第一塊力板上時,穩定蹲姿 5 秒中的 3 秒;起身期為當球體與手套接觸的瞬間,至捕手起身至左腳踩踏第二塊力板;投擲期為左腳著地接續至球體離開右手手指瞬間的動作過程
分析
膝關節角度
低蹲姿和高蹲姿過程中,預備接球的穩定蹲姿期膝關節屈曲角度。結果發現低蹲姿的蹲姿期,膝關節屈曲角度顯著大於低蹲姿時約 20 度,顯示不同蹲姿的膝關節角度會有顯著差異
膝關節力矩
低蹲姿和高蹲姿之膝關節力矩結果。 結果發現,不論在蹲姿期和起身期,低蹲姿和高蹲姿之間的膝關節屈曲力矩均無顯著差異
肌肉活性
經分析蹲姿期與起身期的均方根肌電值,低蹲姿和高蹲姿之下肢肌肉活性結果。結果發現於蹲姿期,高蹲姿下的股直肌與股二頭肌皆顯著大於低蹲姿
動作時間
低蹲姿和高蹲姿之起身動作時間與牽制動作時間。結果顯示高蹲姿的起身動作時間顯著快於低蹲姿,而高蹲姿之牽制動作時間有快於高蹲姿趨勢,但未達顯著差異
傷害程度
壘上無人時,捕手蹲捕會採取深蹲姿勢(約 122 度), 一方面,易提升對膝關節內部組織的壓力,過去研究隨著膝屈曲角度增加,膝關節的負荷也隨著提高,尤其是深蹲姿勢下,會對股骨、軟骨間與半月板造成過大壓迫,如此一來, 加上長期的過度使用,恐引起退化性關節炎與軟骨的損傷
肌肉活化
低蹲姿下的肌肉活化程度與力矩理因大於高蹲姿,但當深蹲姿勢下,若大腿與小腿接觸時,會產生接觸力與支撐力,進而減少肌肉活化,同時會分散與減少膝關節力矩
本研究捕手在執行低蹲姿時,會將大腿放於小腿上,以支撐身體重量,確實發現了低蹲姿的肌肉活化較小,以較為輕鬆方式來維持蹲捕,可減少肌肉疲勞的程度,以應付長時間的蹲捕
我的看法
捕手真的是核心角色,從投球前到結束都有事,而且要比野手更嚴謹。也因為長期的蹲捕,可能導致膝關節或髖關節出現問題。所以再對於下肢的訓練必須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