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鐘的壓力,就能永遠改變老鼠的大腦。我想,如果孩子遭遇真正的創傷,這樣的經歷會造成多麼深刻的影響!
大腦會本能地將創傷看成是我們可以承受的,並使心理產生轉變,讓我們在面對創傷經驗時,不會覺得無助,而是握有某些控制權。
面對創傷最好的方法,就是一點一滴地解決它。
人會感覺時間變慢了,發生的事情變得不「真實」,呼吸減緩,不覺得痛苦,甚至也不感到恐懼。人們敘述解離經驗時,經常提到覺得自己沒有感情,感覺麻木,像在看電影裡的角色發生了什麼事一樣。
採取任何行動之前,先花時間好好關心孩子、聆聽他們的心聲。
我們無法預料,蝴蝶何時會鼓動翅膀,讓氣流變化將和煦的微風慢慢發展成懾人的颶風。
許多患有反應性依附障礙的兒童除了對認識的人冷漠之外,也會與陌生人異常親近。
孩子的自癒能力是後天養成,而不是與生俱來的。
幼年遭遇創傷與忽視的受害兒童需要當時那個階段應有的經驗,例如有人抱著搖來搖去,而不是目前年齡所需的關愛。
他們多年來生活在警覺的狀態下,隨時都在準備迎接災難。
經歷創傷的孩子通常在最初生長的家庭理會覺得混亂與不可預期的情況是正常的,因此,他們可能會在平靜與安全的環境中感到恐懼。
「那些孩子不需要心理醫生。他們需要的只是一點關愛!」
「我的寶寶不需要吃藥。他需要有人愛他、對他好。」
「我只是抱他和輕輕地搖他。晚上他睡到一半被夢嚇醒,在家裡走來走去的時候,我就讓他睡在我旁邊,摸他的背,唱歌給他聽,他就會睡著了。」
如果想安撫受驚嚇的孩子,你必須先保持冷靜。
沒有愛,孩子不會長大。
女孩:「我不知道要怎麼做。我不知道,我應該要重新開始、做自己,還是要保護自己,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不知道要成為怎樣的人。」
醫生:「我只要你知道,不管你決定怎麼做,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神經系統已演化成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敏感,因為新的經驗意味的通常不是危險就是機會。
不幸地,他拒絕了每個背離憤怒與衝動的機會,在每個十字路口也沒有人提供適當的幫助與支持,對深陷於泥淖中的他伸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