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看人生|《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書摘、筆記與心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

詞彙認識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書摘、筆記與心得/擷取自電子書封

精神分析學派

由神經學家弗洛伊德創立,理論多受生物學影響。

創傷壓力症候群

幾分鐘的壓力,就能永遠改變老鼠的大腦。我想,如果孩子遭遇真正的創傷,這樣的經歷會造成多麼深刻的影響!
經常感到焦慮、患有睡眠問題,腦中常有創傷記憶閃現。常見於退伍軍人。
只要暴露在少許壓力下,壓力反應系統就產生劇烈反應。
解決創傷壓力,可以透過重新取得控制權。
大腦會本能地將創傷看成是我們可以承受的,並使心理產生轉變,讓我們在面對創傷經驗時,不會覺得無助,而是握有某些控制權。
面對創傷最好的方法,就是一點一滴地解決它。
透過重演情境(遊戲、繪畫、對話等),固定模式、重複刺激可以增加耐受力,最後腦海中的記憶變得「無趣」。

解離

人會感覺時間變慢了,發生的事情變得不「真實」,呼吸減緩,不覺得痛苦,甚至也不感到恐懼。人們敘述解離經驗時,經常提到覺得自己沒有感情,感覺麻木,像在看電影裡的角色發生了什麼事一樣。
一種原始反應,幼小生命在危急情況通常難以逃脫,遭到攻擊時,只能將身體蜷縮、哭喊、等待救援。
解離反應出現時,四肢血液減少、心跳變慢,腦部釋放內源性鴉片物質,使人平靜,在心理上產生與眼前事件的距離感。

鏡像神經元

採取任何行動之前,先花時間好好關心孩子、聆聽他們的心聲。
一種神經細胞,會在我們看到別人動作的同時做出反應,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人際關係、與別人溝通。
人體的鏡像神經生物機制能有效幫助孩子恢復冷靜、專心(或者其他正向情緒),因此自己以身作則,可以帶來良好的效果。

發育遲緩

先天因素: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等。
後天因素:中樞神經感染、腦傷等。
正常且健康的嬰兒也會因為缺乏大人的關愛(如疏於照顧、缺乏互動、受虐等)而體重下降,甚至不會長大。

蝴蝶效應

我們無法預料,蝴蝶何時會鼓動翅膀,讓氣流變化將和煦的微風慢慢發展成懾人的颶風。
關鍵的時刻,複雜的系統對細微變化格外敏感。例如:天氣變化。

雪球效應

起初做對了,事情順利進行,即使出現小問題也能自行矯正。
若是一開始就出錯,事情將一路失敗到底。

反應性依附障礙

許多患有反應性依附障礙的兒童除了對認識的人冷漠之外,也會與陌生人異常親近。
缺乏同理心、無法與他人建立關係,還經常做出操縱別人與反社會行為。
常見於幼年受到嚴重忽視(如缺乏安撫與擁抱)或創傷的兒童,建立人際關係與解讀社交線索的腦部區域沒有正常發展,無法從健康的人際互動得到喜悅。

孟喬森氏症候群

故意讓自己生病,以博得他人同情。

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

試圖讓別人(通常是小孩)生病,只為獲得關注與幫助。

自癒能力

孩子的自癒能力是後天養成,而不是與生俱來的。
兒童從創傷中復原的能力,受幼年經歷的壓力及養育模式的影響。
時至今日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兒童一定有自我復原能力。實際上,幼時創傷會很快且容易地改變我們,且後遺症無所不在。

治療方法

彌補經驗

幼年遭遇創傷與忽視的受害兒童需要當時那個階段應有的經驗,例如有人抱著搖來搖去,而不是目前年齡所需的關愛。
陪伴孩子的過程需要以尊重、呵護的方式提供孩子所需。

音樂律動

孩子在母體內時,習慣著母親的心律。
音樂律動治療,可以刺激、組織與修復孩子腦部的壓力調節區,也可以促進肢體韻律感。

優化成長環境

  1. 適性發展
  2. 韻律(有助內在調節)
  3. 重複性(正確的回應/治療強度與間隔)
  4. 關係(帶來安全感與可預測的互動)
  5. 報酬(正向、愉快的感受)
  6. 尊重(尊重孩子、家庭及文化)

觀點連結

他們多年來生活在警覺的狀態下,隨時都在準備迎接災難。
原生家庭的早期關係「模板」,會成為孩子的「世界觀」。
經歷創傷的孩子通常在最初生長的家庭理會覺得混亂與不可預期的情況是正常的,因此,他們可能會在平靜與安全的環境中感到恐懼。
如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人生早期形塑的世界觀,攸關心理地位。
有些人會竭盡所能地記住悲傷和不愉快的事,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同時,深信自己不幸,經常將自己帶入悲劇角色,演繹悲慘人生。
也映證《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每一天》提到的宇宙法則。

閱讀看人生

回歸根本

「那些孩子不需要心理醫生。他們需要的只是一點關愛!
第三章,作者抵達一間安置一群孩子的木屋,巡警對於「輔導孩子的精神科醫生」備感懷疑,而進行驅趕。看似不友善的警察,其實是該環境最正面有效幫助孩子的存在。
「我的寶寶不需要吃藥。他需要有人愛他、對他好。
「我只是抱他和輕輕地搖他。晚上他睡到一半被夢嚇醒,在家裡走來走去的時候,我就讓他睡在我旁邊,摸他的背,唱歌給他聽,他就會睡著了。」
第四章,作者提起過去一個案例的母親,對待七歲大的病童像是對待嬰兒一般,或許有人感到費解,但她的作為正式孩子最需要的。
這位母親雖然沒有太多專業知識,但是她的耐心、堅強和愛,使她成為有力的療癒者。
如果想安撫受驚嚇的孩子,你必須先保持冷靜。
沒有愛,孩子不會長大。
當內在小孩需要照顧時,我們是否有足夠能力照料,是否具備「對自己的了解」甚至「心理學常識」固然重要。然而,回歸初衷,莫過於愛!

選擇在你

女孩:「我不知道要怎麼做。我不知道,我應該要重新開始、做自己,還是要保護自己,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不知道要成為怎樣的人。」
醫生:「我只要你知道,不管你決定怎麼做,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人生道路

神經系統已演化成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敏感,因為新的經驗意味的通常不是危險就是機會。
不幸地,他拒絕了每個背離憤怒與衝動的機會,在每個十字路口也沒有人提供適當的幫助與支持,對深陷於泥淖中的他伸援手。
人生的道路上有無數的岔路,選擇了不同的路,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avatar-img
150會員
190內容數
進入一間咖啡廳,落地窗外時晴時雨,在寧靜的空間歇息、思考人生。 看似簡單的理論可能具有延伸道理;看似平凡的關係也能藏著深切領悟,我們一起在生活探索、了解自我、尋找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穩生活恆穩人生 的其他內容
人生中大多數的陰霾,都是因為,我們擋住了自己的陽光。認識並療癒內在陰鬱小孩(偽裝、完美主義、成癮行為......),照顧陽光小孩,進而好好愛。
分析自我狀態(應然/實然、自信/自卑或偏執等),認識特殊心態,金句選集。
「我希望永遠都當最喜歡的自己!」日本第一男公關羅蘭的第一本著作。以心態、處事加以分類,一窺實體化的驕傲與自信。
「當你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我們才能真正合作。」學習自我覺察、了解心理狀態、探討心理地位。
15個實現願望的口頭禪,符合宇宙法則、越說越好運!轉變潛意識,應用與行動,迎向美好未來!
人生中大多數的陰霾,都是因為,我們擋住了自己的陽光。認識並療癒內在陰鬱小孩(偽裝、完美主義、成癮行為......),照顧陽光小孩,進而好好愛。
分析自我狀態(應然/實然、自信/自卑或偏執等),認識特殊心態,金句選集。
「我希望永遠都當最喜歡的自己!」日本第一男公關羅蘭的第一本著作。以心態、處事加以分類,一窺實體化的驕傲與自信。
「當你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我們才能真正合作。」學習自我覺察、了解心理狀態、探討心理地位。
15個實現願望的口頭禪,符合宇宙法則、越說越好運!轉變潛意識,應用與行動,迎向美好未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我透過DID前輩們分享的人生經驗中,了解到在一些幼童遇上虐待時,大腦的防護機制會如何運作來保護兒童的身心功能、在大腦發育成熟後又是如何開啟治療的道路、在治療中是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所有經歷、直到年事已高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擴展了自己對世界的光明及黑暗的視野,佩服即使經歷過虐待也仍能以愛待人的前輩們。
Thumbnail
當個體面臨創傷時,神經系統和情感聯繫可能受到影響,然而透過能量療癒,如芬多精能量石,個體可以逐漸恢復內心平靜和提升生活質量。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輾轉反側,思考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看不見的傷害? 當精神霸凌悄悄逼近,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避風港,更需要智慧與勇氣去面對。 本文探討如何與孩子並肩作戰,閱讀全文,讓父母的愛與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孩子的世界:如何應對精神霸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精神霸凌,無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本好書《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可以讓我們去思考童年時期的經驗對我們有什麼關鍵的影響。尤其自身也是一位青少年工作者,接觸許多在大家眼中所謂的問題青少年?非行青少年?這也是一本不管對家長、學校老師、或是專業工作者,都能從中獲得一些觀點。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我透過DID前輩們分享的人生經驗中,了解到在一些幼童遇上虐待時,大腦的防護機制會如何運作來保護兒童的身心功能、在大腦發育成熟後又是如何開啟治療的道路、在治療中是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所有經歷、直到年事已高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擴展了自己對世界的光明及黑暗的視野,佩服即使經歷過虐待也仍能以愛待人的前輩們。
Thumbnail
當個體面臨創傷時,神經系統和情感聯繫可能受到影響,然而透過能量療癒,如芬多精能量石,個體可以逐漸恢復內心平靜和提升生活質量。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輾轉反側,思考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看不見的傷害? 當精神霸凌悄悄逼近,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避風港,更需要智慧與勇氣去面對。 本文探討如何與孩子並肩作戰,閱讀全文,讓父母的愛與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孩子的世界:如何應對精神霸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精神霸凌,無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本好書《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可以讓我們去思考童年時期的經驗對我們有什麼關鍵的影響。尤其自身也是一位青少年工作者,接觸許多在大家眼中所謂的問題青少年?非行青少年?這也是一本不管對家長、學校老師、或是專業工作者,都能從中獲得一些觀點。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