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0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南北三國篇-異域第一】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三國晉。
東漢末年,有一個三國時代。因晉承魏統,一統天下,故又稱魏晉,不說三國。
而南北朝末年,同樣勢分三國。
隋承周統,一統天下。
所以,南北三國的史書,只有《周書》是以正史規格寫成。
另外兩國就跟「國志」差不多。
差別在哪呢?
國非正統,制度免記。既非正朔,國際關係同樣省略。
《三國志》只有魏書備異族傳。
《周書》,也做有《異域傳》。
這些亞細亞的孤兒(誤),在新的時代轉捩點上,也有些跟過去不同的記錄。
不再只是往前抄書,而是真正記錄著新一代的國際關係。
不再是南蠻東夷北狄西戎,而是以西域為底,擴展到四周。
宣告著新的統一王朝即將到來。
《異域傳》第一個登場的,就是高句麗。
以前花很多篇幅在寫高句麗建國的愛恨情仇,這次輕輕帶過。
《異域傳》把重點放在高句麗的城防,兵器,地方統治,官制,刑法。還有服飾與民情,包含信仰。
這些,是為了打仗而準備的資料。
高句麗以平壤為首都,別都漢城。
地方上最大的官,叫做大對盧。但大對盧並不是高句麗王所分派的官。
「其大對盧,則以彊弱相陵,奪而自為之,不由王之署置也。」
但大對盧底下有十二等官,就沒有特別這樣註明。也就是說,很可能高句麗當時的地方制度,跟漢朝的郡國制很像。
地方單位的部分官員,由朝廷指派來達成中央的控管。但大地主就是大地主,朝廷不管的。
意思是,高句麗也正盛行世族地方政治。
世族地方政治,某方面來說是很原始的,早期部落生活不過如此。但隨著人口增加,資源爭奪,往聯盟甚至集權制前進,也是正常的人類文明里程。
為什麼在四到六世紀,高句麗跟中國一樣走上了「回頭路」?
我會傾向是「新世代的資源爭奪戰」所導致。
也就是國際貿易經濟的發達,讓地方重奪優勢,不再只有接受中央政府分派一條交換資源的通路。
高句麗的中國化程度非常高。服裝我是有看沒有懂啦,不過他們讀的書,五經三史三國志,兵器甲弩弓箭戟捎矛鋋,賦稅以布及粟為主……
這些都是跟中國地區文明接近的象徵。
可是高句麗沒有禮法,說話直接不加修飾。人跟人的相處也沒有分別,同川而浴,共室而寢。喜歡打砲,也有遊女這種,嗯,算職業吧。
把女兒送到別人家,有收錢的叫做賣,沒收錢的叫做嫁。
這大概是純觀察的誤區吧。
由於中國佛教的輸入,境內有大量的「敬信佛法」,也有道教。但平民淫祀仍然很多。
最大的神廟有兩所,一個拜夫餘神,是女性的樣貌。
另一個拜夫餘神之子,官方甚至還駐兵派官。
這是什麼?這就跟中國的五帝廟差不多。
或者說「神王系統」。
神王系統持續存在,證明了高句麗王也是有限度的在「利用」佛教擴張勢力。
佛教傳入中國五百年來,就是財富的象徵,西域商賈的轉運站,地方富人的賽馬場。
五胡亂華以降,能控制佛教,政府就能完成中央集權。是以一直到唐朝,一共出現三次「我需錢打仗」的「武」字輩皇帝,進行了對佛教的打擊。
史稱「三武滅佛」。
那當然也有和緩手段來取得成功的武帝,比如梁武帝蕭衍。
三武滅佛,梁武興佛,背後敘述著的是佛教在中國政經界的影響力。
高句麗則是絲路與海上貿易的終點,享有南北兩朝的餘澤。從他們對宗教的態度,也能窺知一二。
而朝鮮半島上,不只有高句麗一國。南側也有百濟跟新羅。
百濟國也是由夫餘人所建,但這塊土地上,早在中國秦朝時,就充滿了神州大陸的移民。
秦始皇一統天下時,就有很多韓國人逃到了朝鮮半島,建立許多以韓為名的部落。後來是夫餘王子一路南逃,與十個大臣一同建立「十濟」。繼而開始蠶食鯨吞諸韓聯盟,成為「百濟」。
取其「過百部落,同舟共濟」之意。
所以百濟的文化紛呈,漢學也很興盛。但武裝能力就較高句麗低下。
值得注意的是,百濟跟兩晉一樣,愛好墳史(從墳墓出土的書籍),而且只拜佛不信道。
再說得清楚一點,百濟奉南朝劉宋為正朔,採用相同的曆法。他們也沒有自己的神王系統,而是跟中國人一樣祭五帝上天。
百濟的官位品秩很清楚分明,分工細緻,都看得出來受漢學影響很深。但最最可愛的地方,要跟上面「不信道教,沒有道士」連在一起看。
百濟的兵制,像極了太平道。
張角的太平道,核心其實不是道教,而是由擅長陰陽天文學說的儒者所發展出來的太平清領道。
東漢靈帝之後,一直到曹丕稱帝間,百濟主要是「肖古王」在位。
百濟跟新羅比較常打架,高句麗都是往北或往西擴張的。
肖古王剛上位時,派人去打了新羅兩下,抓了一千人,就還滿平常的小打小鬧。結果新羅出動大軍還擊,肖古王只好投降。
一直到肖古王二十四年,也就是董卓改立漢獻帝那年,百濟都是處於下風。但等到隔年,百濟就開始反擊了。
百濟越來越厲害,在官渡之戰同時更主動入侵新羅,即使新羅大舉反攻,也沒有什麼大敗記錄了。
不知道是不是黃巾賊幫了百濟?
很可惜的是,新羅就不在《異域傳》中。
鏡頭一轉,《周書》帶我們來到蠻地。
先想十秒鐘,上古中國所謂蠻,指得是哪邊的居民?
南蠻嘛,長江以南?五嶺以南?
我們可能常常都會忘記,殷商是一個小不隆咚的國家。
其實答案是黃河以南。
那當然黃河南岸基本還是他們的活動範圍,所以實際上指得就是春秋時代大家都很熟的。
楚蠻。
楚蠻是罵人的話,並不是說整個楚國都是蠻人。楚所包含的疆域甚廣,其中荊襄淮泗,當時都有野蠻人的居所。
即使到了三國時代,我們也知道有武陵蠻王沙摩柯。
比較少人注意的是,赤壁戰前後,曹操派張遼夏侯淵等人討伐汝南袁術留下的叛軍。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
那裡還有以「氐」為名的縣呢。
「蠻者,盤瓠之後。族類番衍,散處江、淮之間,汝、豫之郡。憑險作梗,世為寇亂。」
這是一個看中國史應該要有,但總是忽略的民族觀。
所謂的五胡亂華,其實只有鮮卑拓跋氏是真正的外國人,他們大約是從西伯利亞一帶下來的。
其他各族,原本就散居在中國境內各地。
漢朝的態度,主要是設置自治區,只要繳點保護費,漢朝就會協助維持部落之間的穩定,對雙方都好。
東漢中期以後,由於羌人大舉反叛,所以政府就已經開始徵召境內蠻族聯合軍。以至於在三國時代,已是常態。
諸葛亮其實花了不少功夫「納蠻」,進而得到蠻人的兵力來協助他作戰。這在蜀漢各將傳裡面都看得到痕跡的。
進而民族融合加劇,可卻存在著歧視,到後來西晉大爆發。
不太能確定的是,跟建立王國王朝的部族相比,到底是哪邊為禍更深了。
諸蠻傳主要敘述的是,北魏建朝之後,這些境內蠻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穩定。可隨著北魏崩盤,騷亂自然又起來了。
由於北周開國宇文泰適逢其會,在平定安撫上也是花了不少功夫。
不過,這並不是做傳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諸蠻傳分兩大區在講,一是蜀蠻,二是淮蠻。這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有毛共通點?
有的,這兩區就是宇文泰死前征服的地方。
原屬南梁朝。
諸蠻傳在說的,就是宇文泰不是侵略鄰國,只是在平定內部蠻亂。繼而成為南北三國中第一大勢力,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他們都是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我北周,就是中國。
諸蠻傳後,更有獠種。
這就比較接近三國時定義的異族。他們漢化程度低,不像諸蠻到這時候已經有漢姓,有漢名。還在稱呼阿謨、阿段、阿夷、阿第之類,對鬼神也是極度敬畏。
蠻獠傳散於北周各大臣將本傳中,一旦展開來,相信會看見一個完全不同的隋朝。
而除了朝鮮半島傳,《異域傳》第一篇所陳述的,其實還包含了羌、氐、鮮卑等五胡部族。
我們省略掉過程,看到的就會是北周至隋,再次平服五胡,重整大中華榮耀。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個「異域第一」,說的其實是中國異族。
即內憂篇。
什麼是中國,什麼不是中國?
隨著統一王朝即將再次出現,這個問題,又再次的回到了舞台上。
經過魏晉南百朝三百年的洗禮,他們將會看到什麼?
我們,又會見到些什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