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中學生,文組理組人數比例差距越來越大。有數據統計,以往女性選擇文組的比例較男性高很多,但現今女校中每班將近四十人只有不到十人選擇文組,這個比例變成十四比七,理組人數已經是文組兩倍。
「理盛文衰」普遍的現象,盤點全台各地十三所明星公立女中,已有過半學校理大於文,女校偏重文組,早已是歷史,甚至人數還持續減少,如北一女中近五年文組便從八班掉到六班。
頂尖女校愛讀理工科,除了產業趨勢、傳統觀念的轉變,更因升學體制對文組的不利造成的現象。
▌現行教育體制的目標
108課綱的初衷是讓學生有更多元化的學習選擇,適性發展自己的興趣,在課程方面增加了多元選修和自主學習課,每學期,學生需製作學習歷程和多元學習成果,為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活動做整理、介紹與紀錄。
▌108課綱下考生的心聲
108課綱的目標是個相當高的理想,不過在這個制度修改後,許多學生反應,其實學生們不僅沒有得到真正的適性發展,還因新制度的上路,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更沒多餘時間去尋找、發展自己的興趣。
就以教育現況來說,在學校裡,學生還是需要上各種課程,不管自己是否有興趣,雖然新課綱加入了一些看似多元課程,但其實大環境還是以升學為取向,以致學生們花大把心力製作各種學習歷程、多元學習,最終還是為了給升學端看,交出一張光鮮亮麗的成績單。
▌菁英化(規格化)教育
如果從最「實際」的角度看來,國民教育是為了將來出社會、進入職場做準備,而這樣的教育體制事實上有兩種功能:學習,還有得到學習認證。久而久之,學習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透過考試)取得證明,拿到出社會的入場券。
學校呼籲學生要有多元學習,多去參加營隊、講座,但是每天都要準備考試、上補習班,為了考上好學校、獲得更多的資源,連去了解那些新型教育體制之內容的時間都沒有,這種情況實在矛盾。
▌大學升學採計方式
數A與數B分類原先的目的,是希望讓考生能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升學管道,以及適性教育。但其施行的效果並不理想,此種採計方式使偏向文組的科系變得對理組有利,更加壓迫文組的生存空間。
根據招聯會統計,113學年度申請入學參採數學A的數據,較111學年(112學年延用)增加21個;參採數學B則減少23個,不參採數學者也減少了9個。
許多大學對此制度了解甚少,因此在訂篩選標準時,常令人感到匪夷所思,舉凡該科系明明是偏文組的科系,卻需要參採數A成績。最終,學生反而多選擇同時報考數A及數B。像是頂大商學院多採計數學A:有些過去指考參採數乙的科系,111年學測申請入學時,要改採數A,例:
【國企系】台大、政大、北大和彰師大等
【會計系】政大和北大
另外,分科測驗時數學只參採數甲,但選擇文組班群的同學高三時修習的是數乙課程,這樣的考試制度,難免使文組的同學無所適從。
▌「人生勝利組」定型:
現今社會形塑出「 上高中大學=成功」氣氛,追求明星高中、名牌大學,技職體系價值感低落。
但事實上,教育資源增加,人人都有機會上高中和大學,卻也造成學歷貶值,高學歷高失業。
▌文組vs理組
我們藉由表單的調查,發現許多學生認為現今社會較重視理組,覺得就讀理組未來出路較廣,對文理組還是存在一些刻板印像,由下面(圖一)數據就可以看到,多數人未來要選擇理組的學生考量的因素大多還是因為未來出路。
所以儘管教育部不斷提倡要適性發展,但在大環境沒辦法達到公平的情況下,未來出入還是會對選組造成很大的影響。
以文組來說,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認為念文組選擇法、商學院較佳,可見即使在同一組內還是存在不同科系的比較, 而大家多數的考量還是回到實際面的薪資多寡。看完這些數據,我們認為因為從小受的教育養成,導致現在的學生幾乎都選擇走一條最平穩安逸的路,而不是遵循自己的興趣,找到專長所在。
▌現今制度的弊端
1.多元入學靠財力
「多元入學方案」讓特殊才能的學生,有機會透過個人申請等方式進到適合的大學科系,但也衍生有較多資源的學生,能夠去學習多樣才藝,做出豐富精采的歷程檔案,相對的,家境較弱勢的學生,學習歷程較不完整、申請入學不利弱勢學生等爭議。
2.增加學生工作量
雖然說多元入學,但普遍的學生還是靠學測成績申請入學,在108課綱實行後,學生的課業量不僅沒有減少,還為了要符合大學端的申請標準,要做許多形式上的報告,讓許多學生不禁對108課綱的內容作出質疑,並指出108課綱帶給學生的壓力及負擔,已明顯超出學生的負荷能力所及。
▌結語
身為現行台灣教育體制下的學生,我們認為,台灣的教育及升學體制要在一夕之間內改變是不太可能的,畢竟台灣現在整體仍處於升學主義,學生還是會面臨學業的壓力,唯有大環境及社會大眾的思想改變,才能讓教育真的走向多元化。
在整體環境、氛圍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單做制度和升學方面的變動,只會讓學生感到不知所措,甚至造成反效果。若教育部只是嘴上空談多元學習、適性教育,實際上教育資源仍然傾斜,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永遠不會真正實現,不過是淪為政治利益鬥爭下的一顆棋子而已。
到底要如何讓每個學子都能擇其所愛,並全心發展,是社會上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急須面對的課題。
高一亮孩記者/施瑀、許恩慈、高聖展、蔡典儒 採訪報導
亮孩是專欄作家,更是暢銷書作家,看看我們的「
暢銷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