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急診中:分級之弊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一株紅花佇植荒地之中,獨立昂揚,你的反應會是什麼?是讚嘆這枝紅花有令人欽服的生命力?還是質疑眼前這片荒漠何來艷紅的花朵?
  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曾聽聞在地某高職開設了「升學班」,也可以說是「資優班」,主要以考上優質大學為導向,一個班大概三十人左右,以便提升學習效率。廣告上標榜的不是考上國立大學,就是頂尖的私立大學,各個名列前茅的大專院校佔盡多數。照理來說,這些學生的成績必會被學校用於招生,以亮眼的績效吸引考生,或是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慕名來申請,要是效果出奇地好,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會擠爆這小小的班級。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情況很正常,沒什麼好奇怪的,學校為了招生,乍聽之下也挺合理,然而這表示你對於「教育」這個詞過於樂觀,或是鮮少有這方面的思考或懷疑。
  前述所說,這是一間高職,也就是以「技職」為導向的學制,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志願選填會以科技大學居多,但榜單上的學校,卻是以普通大學為主,雖然仍有頂尖的科技大學,然而就台灣技職教育來說,程度排列上不如普大精密,甚至出現斷層,這也很有可能出現「跳槽」的現象,也就是不管你是否符合該科系,或是喜不喜歡這科系,系名前面的校名將會被過度放大,學校也是吃定了家長「認校不認系」的心態,仔細研究那科系的話,可能會有令你匪夷所思的系名,比方說「全球視野與國際情勢走向系」,看到這種超過十個字的名子,你是否在乎這科系對自己的幫助與否,還是只專注於學校的排行高低?
  再者,談到「資優班」的問題,這是台灣教育體制中「菁英教育」的產物,其設立原意自然是用以區分學生的程度,這樣的分級有助於學校教學。若以中上等的明星高中來討論,普通班的程度已是不錯,而資優班的程度就更不用說,每年學測分數放榜,新聞媒體便會列出以排名,尤以「滿級分」為重要指標,若按照我那年的學測比例來看,在最多滿級分的學校中,佔該校當屆總學生人數不超過2.5%,滿分共75級分,一般來說普通班若有學生能考到70級分已屬不易,而且又分成三個類組,各組的標準也都不同,在我讀的類組裡,能突破60級分已經算是佼佼者。因此可以認為,學校試後的排名有點「以偏概全」,滿級分學生越多,代表學校辦得越好,然而這些被比較的好或不好,幾乎都與普通班無關,但普通班佔了整個學校的多數,所以學校自然會有所偏心,不論環境、師資或其他教學資源,都會給予更多好處,甚至當時還有聽說學校聘請老師違法兼課,為了拉高學生成績鋌而走險。為了校譽,為了排名,可能也為了教育工作者這本身的利益。
  學校教育分級化下的產物---「資優班」之成立應當合理,目的在於更容易因材施教,傳承孔子之教學宗旨。然而,這其中是否參雜各校私底下的你爭我鬥?學校為了生存下去,吸引考生來就讀,總得拿出能跟別人比的數字來競爭,這個「為校爭光」的機會自然就落在資優班的肩上,他們等於是軍中的「精銳部隊」,在歷史上,後人會記得萬夫莫敵的猛將,也會記得才智過人的軍師,但有又誰會提起身在前線拒敵的小兵呢?小兵無疑是戰爭中的炮灰,他們的作用其實就是犧牲,也是以命換命的工具。那以現代學校對學生的分類,誰是千載傳頌的將軍,誰又是叫不出名字的士兵?而資優班需要強大的師資與豐裕的環境資源,因此需要「巨款」才能穩定運行,這些錢又從何而來?顯然多半來自於在校生的學雜費,一般情況下,我們無從得知這些資金的用途與流向,究竟是平均用於全體在校生,還是集中於校方認為更值得的地方?這可以從兩方向去推測:
  1. 資優班的課程異於普通班,新增其他課程勢必增加課用預算,等於是專用款項。
  2. 需要較強的師資,那就得用更高的費用去聘請,在費用比例上來說,或許有失衡之疑。
  事已明然,鮮花的滋養總需要充足的肥料,肥料再怎麼多,也比不上一株艷麗的花來得搶眼,上述之意,有些人白白做了別人的肥料卻渾然不知,假如是私立學校,那所付出的學費就更高,再加上若是沒沒無聞的學校,等於是把錢送給那些「為校爭光」的學生了。
  在我還是學生時,不曾思索這些事,只顧埋首書本,不曉環境現實,多半的人畢業後便將教育之事拋諸腦後,以為之後就與自己無關了,殊不知將來若有了小孩,又必須重新了解教育環境,若胡聽市井之言,一步錯步步錯,到時視其成績,莫怪孩子不爭氣,汝將教育待以外人,教育也將你視作陌客,成敗之際,盡在人心,何以遠乎?
avatar-img
8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田的沙沙沙龍 的其他內容
埋首書本成了台灣學生最大的特。   「處罰」對每個人來說,可能意義都不相同,從我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父母就牽著我們的小手探索環境,或許是當時還稚嫩可愛,即使打翻了水杯,或是摔壞了遙控器,也不會受到太多打罵,沒有打罵的約束,小孩對外界的好奇心便更為強烈,對於想知道更多答案的企圖心達到頂點。   進入
  還記得大學某堂課上,台上老師認為只看過電視劇不算是看過金庸著作,小弟身為中文系,看過的名著卻不多,四大小說只熟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也只看過電視劇,水滸金瓶的劇情幾乎一無所知,說來慚愧,老實說現在學生的確欠缺扎實的訓練,就如練武忘了先紮穩馬步,自然是難練就好武功。   老實說,我是上了大學才開始接觸
  現今講到菊花兩字,可能會聯想到身上的某個器官,本來富有清新脫俗的象徵,卻被蒙上一層荒誕的遐想,看看網路世界對我們做了什麼好事。撇開當今不談,在歷史上若提到菊花,不得不提到陶淵明,知道陶淵明愛菊,一開始並非從他的文章中得知,而是藉周敦頤的《愛蓮說》的一句「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意思是說,在陶淵明之
埋首書本成了台灣學生最大的特。   「處罰」對每個人來說,可能意義都不相同,從我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父母就牽著我們的小手探索環境,或許是當時還稚嫩可愛,即使打翻了水杯,或是摔壞了遙控器,也不會受到太多打罵,沒有打罵的約束,小孩對外界的好奇心便更為強烈,對於想知道更多答案的企圖心達到頂點。   進入
  還記得大學某堂課上,台上老師認為只看過電視劇不算是看過金庸著作,小弟身為中文系,看過的名著卻不多,四大小說只熟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也只看過電視劇,水滸金瓶的劇情幾乎一無所知,說來慚愧,老實說現在學生的確欠缺扎實的訓練,就如練武忘了先紮穩馬步,自然是難練就好武功。   老實說,我是上了大學才開始接觸
  現今講到菊花兩字,可能會聯想到身上的某個器官,本來富有清新脫俗的象徵,卻被蒙上一層荒誕的遐想,看看網路世界對我們做了什麼好事。撇開當今不談,在歷史上若提到菊花,不得不提到陶淵明,知道陶淵明愛菊,一開始並非從他的文章中得知,而是藉周敦頤的《愛蓮說》的一句「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意思是說,在陶淵明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大考明明就是用分數定勝負 感覺很公平 所以為什麼除了大考以外還有推薦甄試? 因為要照顧到學業成績比較弱的同學 讓他們也能夠憑其他專業或才藝 有機會進入好大學 看似更公平的制度 卻創造出學生砸大錢補才藝 父母靠關係安排做科展 打造一張輝煌的履歷...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記錄了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能夠呈現個人在紙筆測驗以外的個人能力,也是入學申請的重要評估項目。鄉育教育基金會觀察到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培育地方高中與弱勢家庭的學子,透過主題式講座、工作坊、多元選修課程等方式進入校園,給予學生階段性的陪伴,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計畫、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Thumbnail
大學「選校vs.選系」一直是台灣高中生的一大難題,這篇文章想從一位大四學姊的角度與今年學測準備放榜的高三生聊聊「選校、選系」這件事,希望每個高三生都能進入屬於自己的理想校系!  
Thumbnail
滿滿獎學金等你來取、隨便考進大學任何一個學科,都可以印在校門橫額上光宗耀祖⋯ ⋯最近,有香港的學生在Threads討論要不要為了獎學金而轉到成績較差的學校。 如果在一般學校只是成績平平,轉去tier較低的學校,真的有著數嗎?
Thumbnail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過去三年每年會徵選新北市的高職學生參與一項為期一年的培訓計畫,目的是讓高職生「有自信地」在國際舞臺展現才能。對於家長選擇高職的原因和培養自信的做法進行了詳細探討。
好不容易用了一學期,把來自數十個不同國中的高一新生,變成了一個逐漸成形的班級,下學期竟一口氣來了兩個復學生,環顧其他同類科班級,有的班連一個復學生也沒有,有的只有一位,為什麼「獨厚」我們班?但既來之、則「安」之,先協助他們融入班級比較重要。 一般而言,行政單位會先轉交復學生的學籍卡,簡單載明學生基
Thumbnail
我任教的學校是高職商業類科,除了資料處理科之外,大多數班級都是女學生多於男學生,導師班上有小團體,是司空見慣的事,只要不影響到班級事務運作,我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有些小女生的心眼小,就會踩到我的界線,記得有次帶高一國貿班,有7、8個女孩自成一個團體,不僅排外,氣焰也相高張,推選班級幹部時,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大考明明就是用分數定勝負 感覺很公平 所以為什麼除了大考以外還有推薦甄試? 因為要照顧到學業成績比較弱的同學 讓他們也能夠憑其他專業或才藝 有機會進入好大學 看似更公平的制度 卻創造出學生砸大錢補才藝 父母靠關係安排做科展 打造一張輝煌的履歷...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記錄了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能夠呈現個人在紙筆測驗以外的個人能力,也是入學申請的重要評估項目。鄉育教育基金會觀察到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培育地方高中與弱勢家庭的學子,透過主題式講座、工作坊、多元選修課程等方式進入校園,給予學生階段性的陪伴,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計畫、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Thumbnail
大學「選校vs.選系」一直是台灣高中生的一大難題,這篇文章想從一位大四學姊的角度與今年學測準備放榜的高三生聊聊「選校、選系」這件事,希望每個高三生都能進入屬於自己的理想校系!  
Thumbnail
滿滿獎學金等你來取、隨便考進大學任何一個學科,都可以印在校門橫額上光宗耀祖⋯ ⋯最近,有香港的學生在Threads討論要不要為了獎學金而轉到成績較差的學校。 如果在一般學校只是成績平平,轉去tier較低的學校,真的有著數嗎?
Thumbnail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過去三年每年會徵選新北市的高職學生參與一項為期一年的培訓計畫,目的是讓高職生「有自信地」在國際舞臺展現才能。對於家長選擇高職的原因和培養自信的做法進行了詳細探討。
好不容易用了一學期,把來自數十個不同國中的高一新生,變成了一個逐漸成形的班級,下學期竟一口氣來了兩個復學生,環顧其他同類科班級,有的班連一個復學生也沒有,有的只有一位,為什麼「獨厚」我們班?但既來之、則「安」之,先協助他們融入班級比較重要。 一般而言,行政單位會先轉交復學生的學籍卡,簡單載明學生基
Thumbnail
我任教的學校是高職商業類科,除了資料處理科之外,大多數班級都是女學生多於男學生,導師班上有小團體,是司空見慣的事,只要不影響到班級事務運作,我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有些小女生的心眼小,就會踩到我的界線,記得有次帶高一國貿班,有7、8個女孩自成一個團體,不僅排外,氣焰也相高張,推選班級幹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