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11 眾苦之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只會讓我們的心,就像渴鹿追求陽焰一般,永遠沒有停靠之岸。
縱然學佛很久,心中的枷鎖,仍然是層層疊疊,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但是學習少一分私欲,多一分慈悲之愛,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法王說:
「菩提心有如一把鑰匙,打開了經續之門,而更能體會其內容。
如此的了知『愛我執』的過患和『愛他執』的功德,
加上數數地思惟串習,則無論眾生對我們的表情如何,
我們都會對一切有情產生悅意的愛心。」
是的,「我愛執」是眾苦之源,
「愛他執」(強大的慈悲心)是解脫之本。
佛法的修行只有捨,沒有得。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此則究竟到於彼岸。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想想,我們常常是在喝牛奶,還是白漆? 往往到了障礙現前,我們才怪「書到用時方恨少」,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消化我們的所學,並且運用於日常觀照中, 這樣它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不然,所學、所說,一切都成為戲論, 並成為鬪諍之源。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古德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所謂的禪(般若)的證得,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的觀照。 不光是捧著書本、背一些法語,之乎者也的。 往往在修行感到辛苦的時候,會記得古德的開示: 「修行苦,不修行更苦。」 雖然,有時勉強自己在疲憊時仍做定課,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總希望能夠輕輕鬆鬆地修行,就能成佛, 但是實際上這是不符合佛法原理的。 唯有真金不怕火煉,怕入火練的不是真金。 《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故,得生彼國。」 唯有透過火煉的紅蓮,才能放下對娑婆的執著, 生起往生的菩提心,臨終也更有往生的把握。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自己的意識,實際上是被業力、習氣所牽引的。 我們面對它的攪擾,往往是棄權投降。 但是,知道自己是棄權投降的,畢竟是少數; 大多數的人,沉溺於其間,而以為自在,畢竟不知所終。 不管有什麼理由,我們的命運,必須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願與大家共勉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其實咒語是諸佛清淨心所流露出來的音聲,透過持咒,便能如 《楞嚴經》所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多分少分薰習佛的功德。 但是,薰習佛的功德其目地, 就是要淨化我們的心靈,不為別的,更不為放光現瑞等感應。 知道這個目地,我們持咒才有真正的意義,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無忍而忍,是最高境界。 何以能如此?只因心中有「法」。 因為有「法」,因此如麗日中天,群邪自消。 但是,怎樣將所學的般若,轉為自己的法寶呢? 只有透過實修、實踐,也就是將般若無我的空義, 拿來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乃至照見五蘊皆空。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想想,我們常常是在喝牛奶,還是白漆? 往往到了障礙現前,我們才怪「書到用時方恨少」,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消化我們的所學,並且運用於日常觀照中, 這樣它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不然,所學、所說,一切都成為戲論, 並成為鬪諍之源。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古德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所謂的禪(般若)的證得,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的觀照。 不光是捧著書本、背一些法語,之乎者也的。 往往在修行感到辛苦的時候,會記得古德的開示: 「修行苦,不修行更苦。」 雖然,有時勉強自己在疲憊時仍做定課,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總希望能夠輕輕鬆鬆地修行,就能成佛, 但是實際上這是不符合佛法原理的。 唯有真金不怕火煉,怕入火練的不是真金。 《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故,得生彼國。」 唯有透過火煉的紅蓮,才能放下對娑婆的執著, 生起往生的菩提心,臨終也更有往生的把握。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自己的意識,實際上是被業力、習氣所牽引的。 我們面對它的攪擾,往往是棄權投降。 但是,知道自己是棄權投降的,畢竟是少數; 大多數的人,沉溺於其間,而以為自在,畢竟不知所終。 不管有什麼理由,我們的命運,必須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願與大家共勉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其實咒語是諸佛清淨心所流露出來的音聲,透過持咒,便能如 《楞嚴經》所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多分少分薰習佛的功德。 但是,薰習佛的功德其目地, 就是要淨化我們的心靈,不為別的,更不為放光現瑞等感應。 知道這個目地,我們持咒才有真正的意義,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無忍而忍,是最高境界。 何以能如此?只因心中有「法」。 因為有「法」,因此如麗日中天,群邪自消。 但是,怎樣將所學的般若,轉為自己的法寶呢? 只有透過實修、實踐,也就是將般若無我的空義, 拿來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乃至照見五蘊皆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因為眾生對「我」的執著,因此常生嫉妒、見不得人好的心念,貪瞋癡三毒熾盛,最後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若能從「隨喜」眾生的善行開始,一次次訓練自己心量開闊,也會發現愈來愈美好!因此今後當歡喜真誠、讚歎他人之善行。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佛陀說,所有痛苦的因都在我們心中。 所以必須把內心深處的問題解決之後 痛苦才不會再發生。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真如老師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因為眾生對「我」的執著,因此常生嫉妒、見不得人好的心念,貪瞋癡三毒熾盛,最後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若能從「隨喜」眾生的善行開始,一次次訓練自己心量開闊,也會發現愈來愈美好!因此今後當歡喜真誠、讚歎他人之善行。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佛陀說,所有痛苦的因都在我們心中。 所以必須把內心深處的問題解決之後 痛苦才不會再發生。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真如老師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