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症3大原因
從懷孕初期一直到產後,產婦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會出現許多變化,有些人會變得很愛哭,或者常常焦慮,遇到事情就容易自責,其實這些情況都跟產後憂鬱有所關聯,以下為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的3種原因:
- 生理因素:從懷孕開始,體內雌激素及荷爾蒙等黃體素急遽變化,讓媽咪情緒上的變化起伏較大。再者,產後不舒服,如生產痛、會陰疼痛,或是哺餵母乳不順利都會讓產婦變得較憂鬱。
- 心理因素:對於當「母親」這個角色產生一些心理壓力,也擔心自己產後身材不能恢復等等,都容易讓產婦變得焦慮或認為自己無法承擔責任,而產生憂鬱。
- 外在因素:婚姻關係、婆媳問題、經濟壓力、工作環境都會影響產婦的情緒,如果家人朋友沒有適時關心,也較容易發生情緒失落的情形。
常見產後憂鬱症狀
分娩後,媽媽們會因雌激素和甲狀腺激素的下降,容易感覺到疲累、呆滯,而新陳代謝及免疫系統上的變化,也可能導致疲勞和情緒波動,以下為產後憂鬱症11種常見症狀:
- 食慾不振:吃不下飯,或是特別挑剔食物。
- 失眠:翻來覆去難以入睡,或是因為難入睡,一直看電視更加無法入眠。
- 強烈煩躁不安:一點小事就會沒有耐性。
- 無止盡的疲勞感:明明沒有做什麼,卻還是感覺到疲憊不堪。
- 性致缺缺:對另一半提不起「性」趣,或總是被動配合。
- 缺乏目標、動力:生活頓失目標,連平常喜歡做的事情都喪失興趣。
- 容易感到內疚:若不慎被丈夫、婆婆或是他人責備,容易放大負面情緒。
- 情緒起伏很大:開心的時間維持短暫,下一秒可能又被憂鬱所籠罩。
- 覺得帶寶寶很煩:突然覺得寶寶是生活中的負擔,出現「被拖累」的想法。
- 容易牽怒家人、朋友:例如常會指使丈夫,或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 出現傷害自己或寶寶的想法:當出現把寶寶視為威脅,或是討厭自己的想法時,務必要趕快尋求專業協助。
如何預防和治療產後憂鬱症
目前除了讓自己保持健康、放鬆的生活方式,沒有證據指出產後憂鬱症可以被預防或阻止。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隨時檢視自己的心理變化,當有憂鬱跡象,就要儘早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
1.自我檢查
媽媽要在產後定期填寫「產後憂鬱量表」,追蹤自己身心理變化。另外,媽媽要多讓自己的身體獲得休息,若有忙不過來,或是出現負面情緒的狀況,要適時尋求家人的幫忙。
2. 尋求醫療協助
若低落的情緒一直無法改善,建議立即尋求醫療協助,包括婦產科、小兒科、精神科,或者至各縣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尋求心理衛生服務資源。治療方式,主要可分為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兩種:
心理治療
通常是產後憂鬱症首選治療方式,有三個類別,包括「引導患者自我幫助」、「認知行為治療」和「人際心理治療」,讓媽媽可以學習自我照顧的策略,對眼前的挑戰,找到正面積極的思考模式,以及釐清與另一半和家人之間的關係,以盡快回復正常生活。
藥物治療
治療產後憂鬱症的藥物主要以抗憂鬱劑為主,可以緩解抑怒、低落的情緒,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失眠的症狀。不過若有補餵母乳的媽媽,看診時必須告知醫生,才能開立哺乳期間可安全服用的藥物。
3. 另一半和親朋好友幫助
當媽媽生產完後,大家的焦點經常放在新生兒上,這會讓媽媽覺得自己被忽視,產生負面情緒。因此,除了關注寶寶之餘,也別忘了陪伴剛生產完的媽媽喔!
產後憂鬱症常見迷思
Q:產後憂鬱症是只有媽媽會有的症狀?
A:錯,研究證實,新手爸爸也可能有產後憂鬱症。他們會變得煩躁、易怒,出現想靠藥物等方式逃避憂鬱。
Q:比起一般的憂鬱症,產後憂鬱症比較不嚴重?
A:錯,不論哪種憂鬱症,都必須正視,並且尋求專業治療。
Q:覺得自己有產後憂鬱症,但說出來會被外界貼上「不堅強媽媽」標籤,所以不要講出來,自己調適就好?
A:錯,覺得自己長時間處於焦慮、情緒不穩定的情況,請儘早尋求幫助,積極接受診療,才能避免病症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