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博客來
這本書是收錄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兩本書,分別為《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當我再次是個孩子》,前者是1929年出版,後者則是1925年出版,雖然距今快一百年,但柯札克對於孩子的描述卻非常細微且精確,我幾乎不曾在其他親子教養的書籍上讀過如此深刻的描繪,彷彿柯札克與孩子們的靈魂合而為一,而這本書便是以一位大人重新變回孩子的身份來書寫,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也用孩子的心去感受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變化,更用文字代替孩子向大人疾呼,喚醒我們麻痺不仁的知覺,進而重新去思考孩子在我們生活中的定位。
孩子不就是一個手無寸鐵凡事必須要依賴父母吃穿的小人嗎?既沒有生產力還需要耗費金錢與精力去照顧,給予他們足夠的食物及衣物,還有適當的教養不就已經算是合格的父母了嗎?但作者在書中點醒了所有父母,身為一個孩子是非常弱勢的,他們每天會被責罵拖拖拉拉、不斷被阻止亂觸碰某些東西、限制吃某些食物,還要動不動被威脅剝奪享樂的權利,大人擁有自己的收納空間可以擺放許多物品,卻責怪孩子把東西丟滿地不收拾好,事實上孩子擁有的資源遠不及大人,但卻被要求比大人更嚴格的標準。我們總是會聽到大人們說:「給小孩子的東西不要買太好。」似乎也在說明孩子不值得擁有品質好的東西。
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讓人非常有感:「給孩子的東西就是會做得比較差。一流畫家為大人而畫,給孩子畫畫的就是三流畫家。寫給我們的故事和詩、歌曲也彷彿是出於同情才寫的,隨便誰都可以來寫。」
我看了這一段話,真的感到無比羞愧與心痛,確實我們的心中多少有一小部分都認為孩子「不需要」擁有「好」的東西,只要不是太差就可以,倘若有父母總是給孩子買很貴的東西,便會被批評奢侈浪費,或是只是父母自己的虛榮心作祟,難道在能力所及之下給予孩子好的東西是一件很罪惡的事嗎?或許我們要重新思考,把孩子的存在與定位拉高到與大人平等,甚至是更高的位置,不要用施捨的心態,因為他們本來就有自己的權利
曾經在週遭友人的口中聽到這一段話:「我給孩子吃什麼他就必須要吃,他想選擇自己想吃的東西只能等到他成年以後自己賺錢就能決定。」我當時聽了很是震撼,原來大人的主宰力量如此強大,大人有經濟能力、有工作、有房子、車子,於是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幫孩子決定任何事,連他們的喜好都想要干預,我們希望他們接受大人的價值觀,更希望他們輕易受控,但那都是大人們的期望,以孩子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事物都是新奇的,所有的感受都是強烈的,當書中的主人翁變回孩子的時候,他才重新體會到當孩子的煩惱與憂愁,那種不被理解的情緒起伏、對微小事物的極大重視卻總是被大人們投以輕蔑的眼光與言語的羞辱,接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克制才能博得大人的讚美與認同。
我們輕視孩子,因為他不知道、沒猜到、沒料到。
我們對孩子的不信任會隨著時間改變,但不會減弱,反而逐年攀升。
孩子就像是麻煩製造者、酒鬼、反叛者、瘋子。我們要怎麼和這樣的人同處一個屋簷下啊?
相信身為父母都有曾經覺得孩子是麻煩的時刻,即便知道這樣的想法很不可取,但還是不自覺下了這樣的評語,畢竟一個與我們在知識、經歷、感受上如此迥異的人類總是讓我們的生活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我們在憤怒、擔心、懊悔之餘是否能真正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去思考?說實話真的很難很難,除非我們真的搭上時光機重回自己的童年走一遭,而這本書便扮演喚起童年的角色,我感受到了孩子們面對責難時的無助與悲傷,也重溫了孩子面對美好事物時的喜悅與滿足。
成長讓人逐漸失去了對事物的感受力,而孕育新生命是重新給予我們感受的機會與能力,有時候放輕鬆一點,與孩子一同發現萬事萬物的奧妙與魅力,回過頭看過去那個嚴肅板起臉孔的自己會覺得又是何必呢?
avatar-img
205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書中告訴我們並不是每個秘密都要無條件保守,而是要去分辨什麼是好秘密什麼又是壞秘密,而面對壞人對我們做出不好的事情時是不需要對他忠誠的,而且說出來不只是揭穿壞人做的壞事,也能避免其他人繼續受害,父母也應該鼓勵孩子擁有說出來的勇氣。 透過這個故事,我也問女兒以下的問題引導思考:
若是你問那萬一真的找不到任何正面意義,那我的答案當然是要立即改變生活狀態,而不是繼續原地踏步在煩惱中糾結,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沒有選擇性的,若是明顯利小於弊的事情就盡量不要做,因為在很多時候那些事後的煩惱是因為自己的判斷失準或是決策錯誤導致的,但多數時候的煩惱卻是因為自己的「認知」出了差錯。
感謝這本書的出版,也是身而為人很需要的一本溝通工具書(真的很實用),告訴我們良性溝通並不是一昧尋求和平,而是應該先理解自己、同理他人並且踩穩底線,也非常適合運用在親子關係上,更多的精華請閱讀本書,相信將會獲益良多。
你害怕做健康檢查嗎? 是否從家門到醫院的這段路總是令你躊躇不前呢? 對於未知的事件感到恐懼是人之常情,於是我們多數時候都是選擇逃避或暫時忘卻,但身體就像一部機器,隨著使用的時間增長而開始折舊損壞,甚至會突然出現突如其來的重大故障,所以定期檢查與保養便是不得不正視的重要課題。 等待報告的心理壓力
「媽咪,妳看這個是XX同學今天生日送給我們的。」女兒迫不及待從書包裡拿出一袋禮包跟我炫耀,而場景在學校門口,旁邊還停著一輛來接孩子下課的名車,後頭還有幾位家長坐在機車上,視線往校內搜尋自己孩子的身影。我趕緊牽著女兒的手並加快腳步前進,深怕阻擋到川流不息的車輛。
類似的故事或許還在現實生活中持續上演,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面對苦難的應對方式、看見他人受害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都是集體社會該去學習與思考的問題,這不會是一個人應該孤單承受的人生,而是社會集體的責任與義務。
書中告訴我們並不是每個秘密都要無條件保守,而是要去分辨什麼是好秘密什麼又是壞秘密,而面對壞人對我們做出不好的事情時是不需要對他忠誠的,而且說出來不只是揭穿壞人做的壞事,也能避免其他人繼續受害,父母也應該鼓勵孩子擁有說出來的勇氣。 透過這個故事,我也問女兒以下的問題引導思考:
若是你問那萬一真的找不到任何正面意義,那我的答案當然是要立即改變生活狀態,而不是繼續原地踏步在煩惱中糾結,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沒有選擇性的,若是明顯利小於弊的事情就盡量不要做,因為在很多時候那些事後的煩惱是因為自己的判斷失準或是決策錯誤導致的,但多數時候的煩惱卻是因為自己的「認知」出了差錯。
感謝這本書的出版,也是身而為人很需要的一本溝通工具書(真的很實用),告訴我們良性溝通並不是一昧尋求和平,而是應該先理解自己、同理他人並且踩穩底線,也非常適合運用在親子關係上,更多的精華請閱讀本書,相信將會獲益良多。
你害怕做健康檢查嗎? 是否從家門到醫院的這段路總是令你躊躇不前呢? 對於未知的事件感到恐懼是人之常情,於是我們多數時候都是選擇逃避或暫時忘卻,但身體就像一部機器,隨著使用的時間增長而開始折舊損壞,甚至會突然出現突如其來的重大故障,所以定期檢查與保養便是不得不正視的重要課題。 等待報告的心理壓力
「媽咪,妳看這個是XX同學今天生日送給我們的。」女兒迫不及待從書包裡拿出一袋禮包跟我炫耀,而場景在學校門口,旁邊還停著一輛來接孩子下課的名車,後頭還有幾位家長坐在機車上,視線往校內搜尋自己孩子的身影。我趕緊牽著女兒的手並加快腳步前進,深怕阻擋到川流不息的車輛。
類似的故事或許還在現實生活中持續上演,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面對苦難的應對方式、看見他人受害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都是集體社會該去學習與思考的問題,這不會是一個人應該孤單承受的人生,而是社會集體的責任與義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現在的小孩才會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就是想什麼得什麼,一得不到就鬧情緒,然後有情緒病。 雖然我也反對我媽那種虐待式教養,但兩者比較,我覺得還是像我這樣教養出來的孩子,比較好些些。 話說我的下屬,1995年生,也都快30歲了,一事無成,日日渾渾噩噩,寫一封信仍然寫2023年,因為是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因為最近的虐童事件,讓我想起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Janusz Korczak)的作品《當我再次是個孩子》,之前就一直很想分享這本書,不過一頭團團轉在育兒、工作、家事與生活間,所以才一拖再拖。必須先說,不管是否為人父母,人人都可以讀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所有人,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小小孩...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現在的小孩才會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就是想什麼得什麼,一得不到就鬧情緒,然後有情緒病。 雖然我也反對我媽那種虐待式教養,但兩者比較,我覺得還是像我這樣教養出來的孩子,比較好些些。 話說我的下屬,1995年生,也都快30歲了,一事無成,日日渾渾噩噩,寫一封信仍然寫2023年,因為是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因為最近的虐童事件,讓我想起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Janusz Korczak)的作品《當我再次是個孩子》,之前就一直很想分享這本書,不過一頭團團轉在育兒、工作、家事與生活間,所以才一拖再拖。必須先說,不管是否為人父母,人人都可以讀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所有人,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小小孩...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