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認識林萃芬心理師

紀錄今天參與到的一場訪談,受訪者是林萃芬心理師。我以前不是很認識這位心理師,偶然在頻道上看到她上談話性節目,覺得她說話有條有理又溫和柔軟,實在是「心理師」的料。後來知道她其實本來並不是心理系畢業,而是中文系畢業後,從雜誌社、出版社歷練上來又轉職成為心理師,才覺得對她充滿好奇。有機會參與訪談,實在很幸運。雖然我所記錄與今天訪談的主題並不相同,但心理師說到的幾個點都讓我覺得深有收穫。
林萃芬心理師
林萃芬心理師

正向與自由培育出的成長型思維
很多人現在都意識到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但是說是一回事,等到真的遇到打擊或是挫折時,卻不見得能夠那麼坦然的說:「對!謝謝你的批評,我感謝建設性的批評」、或是「我失敗了,只代表我處於潛力的起點」,然後就能放下所有的負面情緒,繼續努力。
但為什麼心理師感覺好像可以?她也曾經經歷十年的低潮、父喪的失落、經濟的困頓、自我的懷疑等等⋯⋯仔細細究,她自我分析到,可能主因是自己的母親從來沒有對她加以「剪裁」,反而經常正向鼓勵,不管是圖畫、是做任何事情,都能用欣賞的角度來看待孩子。從小的自由加上好奇心不會被父母打壓,讓她能夠相信自己、永保希望&樂觀。
回想我自己當小孩的經驗,雖然我家稱不上有任何教育理念,但或許正是放手不管,反而讓我長成自己的樣子。自己在帶小孩的時候,也很控制我自己不要刻意去「剪裁」孩子的喜好。不過,這一點上小鹿似乎有自己的議題,她天生在某些事物上的完美傾向,好像是她的人生課題,我想這些都還需要時間來慢慢觀察或是鼓勵。

失落與負向情緒的大用
人生不可能永遠順遂,也不可能永保正向情緒。很多人想要驅逐或是否認負向情緒,其實負向情緒,也是我們自己,甚至是自己的保護機制。當我們升起那些負向情緒的時候,也正是自己在發出警訊的時候:這些狀況讓我很不舒服。但是,是哪裡不舒服呢?
我最近也讀了另一本有關正念的書,裡面講到了RAIN療法:Recognize 認知、Accept接受、Investigate調查、Note紀錄,或許可以跟林萃芬心理師說的互相應證。負向情緒升起後,如果能夠承認,接受,然後開始感受它想要說的是什麼,再把這些記錄下來,或許我們可以更大幅度的回溯自己,也療癒自己的憤怒或是傷心。

林萃芬心理師的背景
林萃芬心理師並非心理系出身——很特別的是,她曾是雜誌社的主編,甚至大學畢業不到一年就成為雜誌的高階主管,帶領幾乎都比她更資深的員工編纂雜誌。這真的不是簡單的事情!其實想想一個23、24歲還只是小女孩呢!而轉職成為心理師,更是特別——是因為總是在觀察、在了解人性、人心,所以才到張老師去學習,進而考進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最後成為諮商心理師。
許多人覺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棒,但是其實要「放下成功」,去走另外一條道路,更是不容易。這一路的旅程中間有跌宕起伏,但是因為有從小被賦予的樂觀希望,才能變身成為現在台灣前十大的心理師!

林萃芬心理師的作品
林萃芬心理師有幾部作品,其中《洞察鬼滅之刃暗藏的心理現象》應該是非常吸睛的一本,我第一次聽心理師提的時候,特別覺得心理師在看待世界/趨勢的角度,與其他人很不同。她解釋《鬼滅》中的「鬼」,不就像是整個世界現在正面對的疫情嗎?疫情之下,遇到的人要不就是過世(被鬼咬死),要不就是變成帶原者、傳染者(變成鬼)。
而彌豆子則像是一個思覺失調的患者,總是咬著竹子(藥),大部分時間都睡在竹簍裡(那些藥都會讓人昏昏沉沉的)。
讓我感動的是,在彌豆子的身邊,卻有由哥哥這個超正向能量者,組成了一支「療癒大軍」來幫助彌豆子。
我們的社會也應該是這樣,彼此都是互相療癒的一環。我們都可以是別人的療癒大軍成員,但是在彼此療癒之前——或許需要鍛鍊自己的心理肌肉,也要培養觀察力,這樣才更能駕馭「關係」,至少也要做到不要互相誤解、互相傷害。這幾本書跟一般以故事切入的書不太一樣,很扎實,也很務實,除了能夠好好得看待自己身邊的人,發覺他們的狀況與需要,反過來說,何嘗不是用來自我檢驗、自我發現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