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閱讀時間 ‧ 約 18 分鐘

關於交朋友這件大事...對青少年來說「朋友」就是生活的全部!

人生有時會糟糕透頂,但因為有朋友,所以讓生活的黑洞能夠透進溫暖的光。
「友情」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關係。
我想一般的大家並不會太輕易地讓自己生活的苦難去打擾身旁的朋友,我們往往會選擇一個人背負這些負面的、沉重的情緒;我們習慣讓大家看到自己好的一面,社群上分享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精采生活的寫真,除非真的到很糟很糟的狀態,才可能在一個公開的平台上去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因為如果太赤裸,我們會沒有安全感,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自己讓別人敬而遠之。
但是,生活怎麼可能一直都是一帆風順呢?怎麼可能每天都發生開心的事呢?記得在七月初時,因為家母又再次住院的關係,加上自己的生涯轉換期,其實壓力很大,某一天的下午,我的一位好朋友❤克莉絲汀❤默默傳來了訊息:
「親愛的,你一切順利嗎?」
這是多麼溫柔的一句話呀...當下又再次體驗到文字的力量,這一句話讓所有緊撐著的情緒瞬間崩堤了...因為這一句話,讓我安心得能把放在心中的憂慮說出來,不怕給對方造成負擔地說出來...
「謝謝妳問我...」
「沒事,有放在心上才問的...」
這份主動的關心,讓這份友情昇華,甚至超越親情。
而也是這樣的感動,所以讓我也開始思考「友情」這個命題,回想自己過去的經驗和輔導孩子們面對友情困擾的這些年,真的很值得為「友情」這個主題提筆寫一篇!
私心放上我與我的好朋友們,感謝他們支撐了我的很大部分的人生...
私心放上我與我的好朋友們,感謝他們支撐了我的很大部分的人生...

對於友情其實青少年時期的我是充滿恐懼的,總是在害怕失去...

想起小時候,交朋友這件事真的好難。其實真的開始對於交朋友這件事會放在心上應該是小學三四年級以後,會特別渴望能有自己的好朋友,可以一起玩、一起走路、一起去上廁所,漸漸地上了國中以後,對朋友的需求更大了,同儕團體慢慢產生,每個小團體各自為營,圈內圈外是會分得很清楚的,這也是一種自我認同的方式,能夠獲得自己屬於哪裡的一種證明。
在團體中總是會有那麼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核心人物,大家總會想要跟他/她做朋友,大家總會以那個人的選擇來作為自己選擇的參考,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風雲人物」了吧!會想讓大家跟隨的那種特質,其實也是一種領袖魅力,而當時的我很羨慕這樣的同學,內心渴望想要成為那樣的存在。
那時候也因為在團體中,會因為朋友們的興趣和風格改變自己的穿著打扮或是處事原則,會為了維持這些友誼選擇去做明明內心也覺得不對的事,但有什麼辦法呢?如果不這麼做自己就會很奇怪,用這樣的方式不斷說服了自己,沒關係就那樣吧,然後就做出了一些會讓現在的自己感到後悔或是不齒的事。
其實這就是青少年對於友情的渴望,在成為輔導老師之後,我又更加深刻感受到了,看著孩子們談論著人際關係的困擾,我總是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看到自己,那個曾經害怕失去友情的自己...
這種困擾,絕對無法僅憑著一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勸諫就可以放下的,因為對青少年來說,「朋友」基本上就是生活的全部了。

對現在的青少年來說,人際關係存在於兩個世界,現實中的&網路上的...

因為網路的普及,我所接觸的國高中生們正是Z世代的孩子們,從一出生就有電腦、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對他們來說,他們的生活不只包括現實世界,也包括了虛擬世界;在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之下,學生之間在網路上的交流也是每天都在發生,所以常常會處理到除了在學校以外,也會發生在社群媒體的那些跟人際有關的事件,例如誰在限動上罵了誰、誰在群組中踢出誰、誰封鎖我、我黑掉誰之類的。
對Z世代的孩子們來說,光是「建立友情」就比過去來得複雜很多,他們很自然而然地就會體會到「友情」是有不同層次的,畢竟現在在IG上追蹤一個人成為好友是一個按鍵、一秒鐘就可以發生的事。他們是很聰明的,知道這樣的follower終究也只是一種社群媒體的連結關係,跟真正的友情是不太一樣的事,但是卻常常在實際的生活中會搞混現實跟網路上的關係。
他們現實中建立友情的技巧相對是薄弱的,畢竟真的花很多時間在讀書和網路上,但還是有這個需求呀!所以漸漸就會發展出透過網路社群來鞏固友情的方式,例如開小帳設摯友、在自介上互相tag摯友、在IG頭貼互放照片證明是彼此的摯友、PO限動時互推之類的等等,這就是一種對友情的宣示,也是這一代學生們建立友情的最主要方式。
而因為網路的普及,剛剛所提到的類似網路霸凌問題也跟著就變多,網路上的表現就會連帶影響到現實教室中的人際關係,因此就算在學校沒有實際發生問題,但可能過了一夜突然網路上發生了什麼事,隔天早上回到學校氣氛就會變得不太對勁,這是一般老師們很難捉摸掌握的。
因此,就必須仰賴親師合作,因為孩子們回到家後,使用網路的習慣和社群網路的表現,就是爸媽必須花時間去關注的事,只是要怎麼樣去跟孩子建立共識或是怎麼掌握孩子在網路上的表現又是另一個很大的議題,牽涉到親子關係以及網路使用習慣,但如果因為很難就逃避這個問題,最後問題真的發生時就得花上更多心力去解決。

當孩子遇到人際關係的問題時為什麼很多時候不願意求助爸媽呢?

在我輔導的學生中,主動來輔導室求助的孩子大概有8成都是因為人際關係問題來找我討論的,所以我可以非常確信地說,在青少年的世界友情幾乎就等於是他們的全部!他們對朋友的重視比在乎自己有沒有吃飯還多很多!(甚至比起他們喜歡的對象有沒有喜歡自己還多!)
很常時候他們會反應大人們總是不覺得他們遇到的問題是問題,總會用一種這沒什麼的態度來回應他們,比如說:「合則來不合則去」、「不要浪費時間在不在乎你的人身上」、「不想跟你當朋友就不要當阿」、「不要用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等等,這些都很有道理,而且應該也是現在這麼早熟的孩子們早就聽過、早就知道的道理,可實際上就是無法這麼灑脫呀!如果可以就不會感到困擾了!
因此,當孩子們曾經試著求助關於友情的問題被予以這樣的回應時,通常為了不再碰一鼻子灰,也實際上沒什麼效果,所以大部分的國中生或高中生,尤其年紀越大的就越不會再去跟父母聊這個主題的煩惱。
另一種狀況是跟父母說了之後反而越弄越糟!其實處理孩子們的人際問題是非常考驗大人的智慧的,有些爸媽聽到自己的孩子被同學罵或欺負之後就衝動地跑到學校罵人,在沒有思考怎麼做對孩子比較好的狀況下,或是先跟老師討論該怎麼幫助孩子改善問題,就用"太直率"的方式去處理這種細膩的人際問題,絕對無法幫到孩子,甚至會讓孩子在人際關係的窘境越來越囧!
因此,當孩子預測到自己的爸媽可能會做出什麼"蠢事"的時候,他們也會寧願選擇不說,自己默默承受,所以他們通常來找我談也會希望我不要讓爸媽知道,甚至也會希望我不要找對方談,因為他們需要的是被傾聽、被同理,或是希望可以透過討論得到一些力量、啟發和引導,大部分的狀況下,孩子們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他們也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而在每一次的突破之下,他們會越變越堅強、更有智慧去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

友情就是那麼樣的美好,令人嚮往,所以陪伴孩子們去建立健康的友誼關係便格外的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經驗中,意外發現到父母親在人際關係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能不能順利與同儕建立友情。
這裡需要分成兩個面向來討論,一個是父母面對「自己的」人際關係的態度,另一個是父母面對「孩子的」人際關係的態度。
之前的文章有提過,孩子們都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學習模仿也是建構孩子性格、價值觀以及習慣重要的來源,因此如果父母親在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上就容易卡關遇到問題,或者是說父母親自己的交友習慣,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友誼風格,例如父母在與他人相處上容易講話態度是比較強勢的,那孩子也會在友情中顯示出這樣的特質,導致同儕之間會覺得這個人很囂張而不願意與之多來往,畢竟沒有人想要被別人頤指氣使;相反的,如果父母有正常的交友圈,平常也會帶孩子跟朋友/朋友的孩子一起互動,那麼孩子的交友心態也會比較寬闊,也因為有較多的人際互動經驗,所以比較容易跟別人建立關係。
另一方面,當父母面對孩子的人際問題時所給予的態度也會讓孩子產生不一樣的結論,進而影響後續交友的方式,例如孩子因為性格不好而被同儕們敬而遠之,回家哭訴自己被排擠,爸媽因此勃然大怒並責備不跟自己孩子當朋友的其他同學,如此一來,孩子只會不斷強化「都是別人的問題」這個想法,不太會去反省自己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又或者孩子因為得罪同學後被同學惡言相向,但卻勸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惹事生非,忍一下就好了不要理對方,這樣的做法也會讓孩子陷於孤立無援的處境,影響他後續對人的信任。講到這,應該很多大人們都會有:「到底要怎樣!?到底有多難?!」這樣的怒吼了吧!哈哈~對啦!真的很難!
那該怎麼辦呢?會建議以下兩個主要的方式同步去進行:
  • 同理孩子主觀的感受,並給予支持:
情緒,當孩子願意說時,就趕快先去接住他們的情緒吧!他們感受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就算在你眼中是綠豆般的小事,在他的生活中卻是比恐龍還要大的事,他會為此感到困擾,肯定就是非常大的困擾,不要再用老生常談,或是勸諫的角度去回應,如果要知道如何安慰一個情緒崩潰的人,請回去看這篇文章《成為一個溫暖的人~「安慰」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為了你眼前的這個人》。
還有最重要的,不要用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去處理孩子的問題,因為這不是你的問題,是孩子的,在沒有跟孩子討論過之前,都不要輕舉妄動!
只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如此痛苦的心情感同身受,你為他在這段友情中所做的努力感到驕傲,你為他所受到的欺負感到心疼,但無論如何你都會陪他一起想辦法,這樣就好了,先到這邊就好。
  • 了解孩子客觀的處境,並給予引導:
當然,每個人在闡述自己遇到的問題時,很難不放入自己的主觀感受,除了感受以外可能描述事件的過程也都是比較片面的,因此爸媽也可以同時找老師一起了解,可以是導師、輔導老師,或者是孩子比較親近的朋友,不過這就考驗了平常有沒有好好認識孩子交友圈,聰明的父母也會常常去照顧孩子的朋友,因為當你需要幫忙時,孩子們能幫的忙遠比你想像中的多!
去了解實際事件的面貌是如何,是不是真的有被欺負?或是有什麼誤會?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就算最後是自己孩子的問題也不要逃避或不承認,而如果是對方的問題,就得跟孩子討論這是否要請學校的公權力介入,時間點和方式,都應該跟孩子有共識之後再去採取行動。
同時,幫助孩子去了解自己的問題,和引導孩子去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不來就麻煩尋求專業的幫助,找輔導老師或到諮商所去找心理師都是好方法,不要抱著不去看、不去想、不去管問題就會自動解決的心態,或是存著我最棒、我自己來就行的僥倖,這些都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

最後,是送給孩子們的交友指南~爸媽也可以參考參考在需要跟孩子談時也可以聊聊這些...

★人際關係是流動的,不要設限自己交友的條件: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小丸子跟小玉如果真的存在這世界上,他們到現在友情還是一樣緊密嗎?或者是已經不連絡了?友情是一種很玄的東西,比起永遠無法改變血緣的親情,以及必須信守誓言的愛情來得更難捉摸。
我們在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生活的場域都會結交到一個或一些朋友,有時候也許都沒有,但真的不能以為,每一段友情都會永遠不變,我認為這是在平時什麼實情都還沒發生以前可以提早幫孩子做心理準備的。
關係的改變可能是因為一個學制的結束(畢業),也可能就是一夕之間,可能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可能因為某個人的介入,就會產生改變;也因此,在人際關係發展上的「彈性」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為第一印象或聽說某個人很討人厭,就在還沒真正認識這個人以前便暗暗決定不跟這個人來往,也不用覺得自己只適合跟某些類型的人在一起,而放棄跟其他類型的人相處的機會。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面對比自己更強的人會羨慕但不要嫉妒或是妄自菲薄:
這個世界太大了,很多人在小學或是中學的時候是班上或是年級當中的佼佼者,但進入到高中或大學時,就赫然發現,原來比自己厲害的人比比皆是,可能是腦子比自己更好不用太認真就可以名列前茅,可能是才藝比自己強隨便一個move大家都覺得很棒,可能是長得比自己更好看光芒完全輾壓自己,或是可能家庭背景很強很有錢隨便資源信手拈來等等等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比較出來的結果,俗話便說:「人比人,氣死人。」是真的...
孩子們在自我探索進而自我認同的過程當中,常常會因為「被同儕比下去」或是「怎麼努力也比不上別人」的現實衝擊自信,無法接受自己比較差的事實,這是源自於我們一般世俗只重視或讚美優秀表現,而忽略了個別化的特色和對事情投注的努力給予肯定,也因此形成他們的價值觀會認為比不上別人的自己很差勁這樣的想法。
面對比自己強的人,會感到羨慕是人之常情,但我們要去覺察孩子這樣的心情,因為這種脆弱很難啟口,但這樣的情緒需要排解,不然最後會演變成嫉妒恨,或是妄自菲薄整個擺爛了,因此這點絕對需要我們從小到大在教育過程中特別去注意,自己是不是也會把孩子拿去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或是跟兄弟姊妹作比較?

★隨著年紀增長,大家會開始慢慢地把注意力從朋友放回自己身上:
國小中年級到國一、國二階段,通常是學生最重視同儕的時期,但是在升上國三時就會慢慢發現不一樣了,現實的狀況就是孩子們要面對人生第一次大考(會考),考試的結果會影響未來升學,慢慢意識到這件事情以後,會發現身邊的同學朋友都可能會是"敵人"?!(講得有點誇張,但的確會有一些特別重視成績的孩子是這樣想的,某個程度上現實也是如此,畢竟"不排名次"在實際教學現場都是說說而已,會排就是會排,有第一名就會有人只能當第二名...XDDD)
另一方面,國三的孩子前額葉也成熟了不少,開始可以更理性地思考和決策了,升上高中之後,大家也都會花很多心思去了解自己該修什麼學分,未來要讀的科系要具備什麼能力和經驗,開始會去報名課外課程或營隊,每個人都在做自己該做(和不該做?)的事,雖然也是會跟同學朋友一起打球、打嘴砲或是打遊戲,但是已經不像之前那樣地在乎朋友有沒有跟自己那麼好了。
所以,對於特別重視友情的孩子們,這點對他們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他們會覺得自己被拋棄了,或是覺得大家都很努力、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有自己不知道,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大家也都在摸索,並沒有誰贏了誰的道理,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困擾,可以適時地引導他把關注回歸到自己身上。

★慢慢失去連絡的朋友,或是突然在生命中不再出現的朋友,他們會變成回憶:
曾經跟要畢業的孩子們聊過這件事,要好好把握畢業前僅存不多的時間,因為身邊的這些人有些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見到了...儘管現在網路發達,大家都有line, IG, Facebook可以聯繫,但會不會突然失聯了或是根本也沒機會再見到了,都說不一定。
有很多原本很要好的朋友,畢業後因為各自就讀不同的學校也就各自紛飛,被現實生活沖淡了一開始想好好維繫友誼的熱情,漸行漸遠,這很正常;也有可能因為哪一天突然的爭執或是看透了什麼,而默默決定不再連絡的朋友,太多太多種情況,朋友會突然地消失,這件事也需要做心理準備,同時也讓孩子知道,有可能她就是那個消失在別人生命中的朋友。
但是消失了或不再聯絡了並不是太可怕的事情,也許我們仍會因此感傷,會因此感到遺憾,但這些人都仍然是我們生命中的回憶,如果這份回憶夠深刻,就會跟著我們久一點的時間,如果不那就會漸漸淡忘,僅此而已。

★試著結交可以走一輩子志趣相投的朋友,但記得不討好、不委屈、不求全:
每一段友情的開始,我們都一定要真心、真誠,不用馬上掏付所有感情,但也不需要太過小心翼翼,用開放的心胸去跟各式各樣的人相處,每一段相遇都是緣分,如果能夠有相同的興趣或是可以一起談論什麼的朋友,就可以再慢慢培養成為知己,如果無法那就停在朋友階段,不同類型、交情深淺的朋友,都是朋友。
只是我會在每一次跟學生的談話中強調一點,當在跟朋友的人際互動上遇到問題時,一定要先關注自己的感受,在沒有傷害對方的前提之下,自己有不舒服的感受那就是不舒服,可以選擇講或不講,但不要讓自己接著做出討好、委屈、求全的這些行為,這些行為都會變成讓關係失衡的負面關鍵。
如果一段關係需要讓你去討好、感到委屈、或試著求全,那就註定著這段關係會讓你活得很痛苦,在你平常狀況好的時候也許可以忍受,但當有一天狀態不好的時候,忍受力會大大的降低,反而到時候是自己做出了傷害對方的行為,讓明明受傷的自己卻變成了壞人,到那時,你就喪失了可以坦然退出的資格了。
★☆★☆★☆★☆★☆★☆★☆★☆★☆★☆★☆★☆★☆★☆★☆★☆★☆★☆★☆
我不敢說我很會交朋友,我只能說在交朋友這件事情上我下了好多功夫,也用盡我的全力去體驗、去思考、去經營,從跌跌撞撞中了解自己的好跟不好,從不斷的嘗試中去發現友情的珍貴,所以以上這些呢,也就只是混合了個人經驗和學生輔導經驗的一些想法和建議,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囉!DD
想你了,想見你了...
必須說,現在手機或平板的系統都會有一個每日的「為您推薦」或是「精彩回顧」的功能,讓你可以看到過去拍的一些照片,勾起你的回憶,今天剛要提筆寫這篇文章時,就是跑出了上面這張↑照片,太狡猾了...這張照片是我跟一位已經過世的好友出遊拍的照片,我們相知得太晚,以致於我沒有太多時間跟她相處,但她卻教會了我很重要的事─生活要保持樂觀與開放的心胸。
很想念她,希望她一切都好,希望她在另一個時空終究會成為一個幸福的新娘子,然後繼續幸福下去...Miss U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Amazing Ke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