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青春期 別直球對決

對許多父母而言,進入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很讓人傷腦筋。
有的孩子叛逆、不再像以前依賴父母、不再跟父母分享生活大小事,現在是問幾十句話,他也未必會回答你,或是你問幾句話,孩子就嫌你煩;孩子也不太有意願跟家人一同出遊,這些很明顯的改變,讓父母不清楚孩子想法、無法掌握孩子狀況,某些家長就會有不安全感、焦慮,或不理解為何孩子大了會變成這樣!
但其實不少青少年期孩子,自己也不願意這樣,他們也覺得自己很難搞,這樣不順眼、那樣也不順心,他們有自己說不出口的挫折;在這階段,他們渴求獨立、自主,也在乎父母想法,但又表現出他們不在乎父母,因為不想被說爸媽寶。
不少青少年對於自己未來很迷惘,不知自己喜歡什麼、未來要往哪個方向努力;而有的青少年有想法,但未必得到父母支持,於是他們放棄跟父母溝通。又或自制力還不夠,他們也很懊惱明明覺得應該多少讀點書,卻整個晚上都在打電動、追劇或跟同學線上聊天,導致隔天猛睡覺沒去上學、沒上課又趕不上學習進度;功課落後,就想逃避課業的學習,因此又回到徹夜打電話、追劇、掛在網路的迴圈,深陷惡性循環中,若沒有人輔導或協助他離開這個負面迴圈,就會持續脫序不正常的作息。而有些年輕人,不想在乎別人看法或眼光,卻不自覺受同儕價值影響……他們在吶喊「我想成為我自己」。
我相信還有其他讓父母煩心的各種青少年「青春」樣態。
〈教養筆記〉放下權威 用心聆聽
當我們為人父母,是否在教育孩子時,不斷期望孩子長成我們要的樣子?希望孩子照著我們的標準努力?
在青春期這階段,若我們讓孩子感受到由上而下的威權式教導,孩子就會心生反感。若我們希望孩子碰到事情、或有事願意跟我們分享、願意跟我們討論,那我們家長一定得改變,把親子關係從威權指導轉換為平行朋友或顧問關係,當孩子願意跟我們討論事情,我們不該劈頭就認為他做得不好,先同理孩子吧!想當年,我們青春年少時也有許多沒處理好的事情吧!也接納孩子碰到那件事情的情緒,感受他的心情並聆聽,再反問他想怎麼處理(當孩子講完,我們可以補充他沒想到的面向,但選擇及決定權交由孩子);最後,讓孩子知道,若他需要幫忙或需要資源,父母會有底線地盡量幫忙。
面對青春期孩子,「教育」不是在孩子前面拉他、也不是在孩子後面推他,因為那都不是出於他自己的動機,不持久,但若他自己碰到挫折、他自己動腦,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既不是「靠父母族」,又能累積面對未來勇氣與自信。面對青春期孩子,「陪伴」展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信任。
#青少年成長處方箋 #教養筆記#青少年「青春」樣態#青春期#內在動機#
同步發表於自由時報家庭plus版/111.08.1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