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0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高中國文教甄擬答|109桃園農工

閱讀材料:

甲文:蘇軾〈黃州安國寺記〉 元豐二年十二月,余自吳興守得罪,上不忍誅,以為黃州團練副使,使思過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黃。舍館粗定,衣食稍給,閉門卻掃,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於是,喟然嘆曰:「道不足以禦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後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汙自落,表裏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於此矣。 寺僧曰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又七年,當賜號,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之。連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謝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將有臨汝之行。連曰:「寺未有記。」具石請記之。余不得辭。
乙文:蘇軾〈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考題原文:

六、 1.連結甲文並闡述乙文第五段之哲理 10% 2.混合題型一單一複一問答,需有解答及詳解 20%

中宜擬答:

1. 蘇軾於元豐二年因「烏台詩案」得罪,三年至黃州,五年撰前後〈赤壁賦〉,七年量移汝州,此一段黃州時期是其人生遭遇與思想的重要轉折,也是文學藝術作品名篇迭出的重要時期。〈赤壁賦〉第五段的哲理,可藉〈黃州安國寺記〉相互參照。 〈赤壁賦〉最主要的哲理議論聚焦在「變/不變」與「有限/無限」的概念,前者以水月為喻,將水的流逝與月的圓缺視為變動的現象,復以其永恆的本體作為本質,闡述「變/不變」的差異其實只是觀看角度的不同;「有限/無限」的觀念則是透過「物各有主」與「無盡藏」的對舉,強調與其執著強求、計較萬物表象的有限,不如超脫物外,共享自然的無限,達到曠達的精神自由境界。 〈黃州安國寺記〉作為蘇軾離開黃州的作品,能呼應他在黃州時期的心境變化。蘇軾初至黃州時常至安國寺洗沐、靜坐,並且與寺中住持繼連交遊,而繼連雖是釋者,卻也通曉道家玄理,乃至引《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之句回應蘇軾,這與蘇軾在黃州時期親近佛老、以求精神的解脫安頓之理念均是有所呼應。〈黃州安國寺記〉中提到他在寺中默坐,體會到「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樂趣,此語反映出《金剛經》的般若空觀與《華嚴經》講求萬法平等無別的「不二法門」,以消除物我的對立、掌握主客體共存的本質,呈顯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調,亦能與莊子的「等是非」、「齊物我」相貫通,而這種消解外境、無礙自如的境界,即是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蘇軾所藉以彌合身心創傷的法門。 總而言之,蘇軾黃州時期的寫作須以佛老哲理的涉入作為輔助的觀察角度,了解到在儒家的淑世理想經歷政治打擊後,蘇軾如何藉由佛老的出世觀念化解理想破碎的挫折、並且以超脫物外的角度觀看物我,達至精神上的解脫。教學上亦須補充《莊子》等相關思想,使學生能明白蘇軾如何化用相關典故進入寫作與自我寬慰。
2. (1)單選題: 〈赤壁賦〉藉描寫「水、月」以表達情感哲思,對其寫作手法的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透過移情於景描述「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呈現寧靜閒適的心境 (B)藉由「擊空明兮溯流光」描寫客觀現實的景色,作為主客互動的舞台 (C)透過客的「長江無窮」、「抱月以終」等語,抒發對人生有限的感慨 (D)以水月的莫消長闡述「物各有主」的有限性,並且呼籲及時把握美景 參考答案:(C) 解析: (A)第一段水月的描寫屬於客觀的記敘,並非移情於景 (B)此句乃蘇軾擊棹而歌,不全然是現實景色;並呼應「香草美人」傳統,寄託遠謫去國、思念國君的哀傷,為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非客觀摹寫 (D)水月的莫消長闡述的是物的本質的無限性
(2)多重選擇題: 關於甲、乙二文哲理的說明,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道不足以禦氣,性不足以勝習」:強調人的本性與通曉的道理粗淺、不能抵抗世俗風氣與習俗的浸染 (B)「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以佛理的「一切皆空」觀念,強調擺落我執、獲得身心的平靜 (C)「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知足」、「知止」鍛鍊一己的修養,強調行事要懂得謹慎保守、以免妄動罹禍 (D)「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強調從事物的本質著眼,則「存在」可以是永恆且無限的 (E)「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說明世間事物均有從屬關係,個體不能逾越人事的規範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參考答案:(B)(D) 解析: (A)不能駕馭個人負面的習氣,非世俗的習氣 (C)引老子言清淨無為的重要,此處是繼連用以謝絕賜衣、賜號封賞的託辭 (E)指出塵俗事物的有限性與個人際遇的宿命是注定而無法超脫
(3)問答題: 甲文中作者所得到的「自新之方」是乙文的哪一句話透露的領悟?蘇軾會以什麼樣的行為實踐此領悟?請簡述之。(文長限20至40字) 參考答案:「物與我皆無盡也」。透過欣賞自然的美好,超越人事的困頓,獲得曠達的精神解脫。

參考資料:

1.單篇論文:〈從「黃州安國寺記」探索東坡謫黃時之心靈世界〉;博士論文:施淑婷:《蘇軾文學與佛禪之關係--以蘇軾遷謫詩文為核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張高評先生指導,2008年)
2.內容農場文章:
(1)〈蘇軾爲何在離開黃州的最後時刻,寫下千古名篇《黃州安國寺記》?〉https://ppfocus.com/0/cu99f649d.html
(2)〈黃州安國寺,蘇軾精神在此升華〉
(3)〈黃州安國寺:一念清凈染汙自落〉
3.林融嬋:《蘇軾超曠情懷與文化關係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正治先生指導,2005年)。
4.《莊子》相關內容補充
參考資料:傅佩榮講《莊子》(趨勢文教相關影片:https://www.trend.org/media/series/18
5.台北酷課雲影片:〈赤壁之思辨〉景美女高陳嘉英老師主講https://youtu.be/gCE25Dh_vms
6.王水照:《蘇軾》(臺北:萬卷樓,1993年),頁6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