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二、
甲、老子:「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乙、莊子•人間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1.說明畫線處的涵義,並解釋甲乙二文的「用」有何不同。
2.在甲乙兩文中,擇其一,舉例向學生說明其概念。
中宜擬答:
1.
甲文中以車輪、器皿、屋室等日常的用物為例,這些物品提供了常人日常生活的所需,所以稱「有之以為利」;然而車輪需要空間才能轉動、器皿需要空間才能容物、屋室需要空間才能給人居住,因此車、器、室都必須仰賴空「無」才能發揮「有」的「利」,「有」和「無」是互相依存為用的關係,而「無之以為用」就是表示這些用物需要有中空的部分,才能發揮出作用。
乙文藉山木、膏火、桂樹、漆樹為例,說明這些事物就是因為他們對於世人有實用的價值,所以會遭到斬伐之害。以事物喻人亦是同理,人生存於現實社會中,若是執著於用世,則只會被無限多的世俗價值給消磨殆盡。所以莊子提到無用之用,就是要超拔出世俗的價值侷限,不讓外界工具化的標準宰割。
二文雖然都連接「無」與「用」,但在觀念上仍有所不同。《老子》中的「無」有二種,此處是指事物的中空部分;《老子》又有言「無,名天地之始」,是「以無為本」的哲學,「無」就是「道」,是道的初始狀態。所以老子「無之以為用」也有「無」是用的根本之意,但尚未提到「無用」。
莊子才提到了「無用」的觀念。莊子思想的特徵之一就是強調擺脫世俗的價值,追求身心絕對的自由,也就是「逍遙」。提到身體的自由的話,在〈養生主〉篇就有「庖丁解牛」等寓言談全身保真的工夫;而心靈的絕對自由就是要超越世俗的「有用」,也非一味追求絕對的「無用」——《莊子・山木》篇就有「殺不鳴之雁」寓言。如果為了全身而盲目追求無用,則又落入了有用、無用二元對立的價值陷阱。因此,莊子主張處於「材不材之間」,也就是不被絕對的有用、無用價值綑綁,而是逍遙無待、順應本真,回歸到本身之用,不讓生命落在「用」與否的成心習見上,即能與道通於一。
2.
乙文段落中,莊子藉事物為喻,說明於世俗有用適足以戕身,這點出了盲目追求外來價值對人身心靈生命的磨損。就像學生如果將自己的價值寄託在考試成績上,把分數視為存在的意義,則可能會磨損掉主體的價值、內在的尊嚴與自信。但若是擺向另一個極端,對考試嗤之以鼻,則又掉入二元對立的陷阱。應該要回歸到事物本身的意義,正視考試成績只是學習成果檢核辦法的其中一種,使心靈修養順應自然天生之用,得到無待的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