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告訴孩子,「你可以不用聽話」

最近「資優班老師是狼」一事占據了新聞版面。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但身為家長,最難過的還是看到這些孩子受傷。網路上的仇恨言論放下不談,作為目前 2 個孩子的母親,我想談談「權力關係」以及為什麼我會和孩子說「你可以不用聽話」。
身為女性,在「性別」上的意識與危機,是我很早就發覺到的事情。我發育得較早,大約國小五、六年級時即有明顯的第二性徵,這自然也為我帶來了一些不太舒服的經驗。像是走在熱鬧的夜市裡被刻意摸屁股,或是曾有陌生年輕男子搭訕要購買我現在身上穿著的內衣褲。或許因為,這些人是陌生人,所以我可以很大聲地指責他們。但如果,今天這些對象,是老師呢?

由老師為高點往下的「特殊關係」

從「房思琪」開始,到「資優班老師是狼」,都讓我想起小學回憶。這起事件最讓我感到可怕的是,老師所使用的手法真實存在於我的童年。
我的年代似乎得到老師的特別照顧是一件很得意的事情,不僅是孩子的,也是家長的。我還記得幾個成績比較好的女同學,總是在放學時留在教室,幫老師改作業、改考卷,然後隔天便會用一種「特別的語氣」,和同學說:「誰誰誰,你考得很爛耶!」也可能是在月考過後,老師開車載著班上成績比較突出的同學出遊。當年的家長,似乎對於這些事情的習以為常,同樣地也會用一種「驕傲的語氣」,和其他人說自己孩子和老師的關係緊密。
不只是老師與學生之間擁有一種「我可以賦予你特權」的特殊性,老師與家長之間也有一種微妙的平衡。據我媽回憶,有一次中秋節前她幫我送午餐時,發現教室門口都是家長。她疑惑著今天為什麼送便當的人這麼多時,才發現原來不是送便當給孩子,而是送中秋禮盒給老師。而我自己有印象的是,師母生完孩子時,同樣超多的禮盒送到教室。
回想起來,當時的老師在家長之間,真的是「很高」的存在。似乎得到老師的青睞,代表著一種獨一無二的地位。

語言裡的陷阱

當一位可以施予權力的人,開始存有不好的意圖,並且試圖改變他人意志時,在下位者是很難拒絕的。這個情境,可能運用《情緒勒索》中三個步驟:貶低價值、引發罪惡感以及剝奪安全感,來達到加害者的目的。(這邊的情境,就真的是「加害者」了。)
其實,不光是在學校裡,在家中有時也會聽到一些這種「隱含權力」的語言,或許連說話的人都沒有感覺出來。
我家最常聽到的是長輩對孩子說:「我這麼喜歡你,你都不給我抱一下!」或是「你不聽話,下次不要怎麼樣」,「你要乖,我才會怎麼樣」。
我不知道現代父母聽到這些話,心中會不會響起警報聲?至少我每次聽到這些話,都會和長輩溝通再溝通。雖然,常常換來的都是「我是他的誰耶」,「我又不會害他」等反駁之語。但這些事件中,造成最大反差的不就是,這些人都是優良教師,口碑良好;若非受害者的出面,我們根本無法分辨人心內在,存的是好心,還是壞心。因此,我還是一次一次地提醒溝通,不僅對長輩,也對孩子。

告訴孩子,你可以選擇不聽話

我和老公有一個共識,便是練習接受孩子的感受;同樣地,大人(包含父母)要練習的是接受孩子的拒絕。
當大人不接受孩子的拒絕時,是不是代表著我們沒有給他們選擇的權力?說白一點,我們是不是把自己置於高處,告訴孩子「對於我們的給予,你們只能接受,不能反抗」?
這是一個艱難的課題,雖然身為父母,我們深信「自己不會害孩子」;卻也不容否認,狼父狼母也是真實存在的社會案件。當我們過度相信自己時,會不會失去了對孩子的愛與尊重,只剩下「唯我獨尊」的想法。
尊重孩子的感受,練習理解他們的感受,對我而言不僅是「愛的教育」。更是一種當他們離開家庭環境的庇護時,足以判斷環境是否安全的警戒線。當有人用上述語言試圖給予他們精神壓力時,他們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分辨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不會試圖用任何理由合理化這些不舒服;也有足夠的經驗說出拒絕的話語,而不會被「拒絕」綁架而產生罪惡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