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1|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看見「教育實踐」的力量—花蓮五味屋扎實的一課

    再次遇到顧老師...

    去年(2022年)的暑假,跟著 #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的計畫,一起拜訪了花蓮五味屋。上午,我們先在壽豐鄉的活動中心,聆聽顧瑜君老師(顧老師)如何身體力行在花蓮投注大半輩子的「場域實習的行動研究」。
    2018 年參加親子天下教育年會。當天遇到從花蓮上來的顧老師的分享。會後合影。
    2018 年參加親子天下教育年會。當天遇到從花蓮上來的顧老師的分享。會後合影。
    再次遇到顧老師,又是幾年過去。猶記得2016年因為 TFT (Teach for Taiwan 為臺灣而教)的機緣就已經上過一次課。當時的我坐在教室裡,與一群不太乖的大人們,或多或少帶著對自己的迷惘聽著顧老師在五味屋的故事。
    那時的老師拿起麥克風,開始細數許多大小事。每一個故事對當時坐在台下的我,有一種「俠女」般的存在。不論是面對體制的繁文縟節,或是對許多孩子、家庭的溫暖陪伴。顧老師時而挺身而出,時而隱身其中,坐鎮與「生活」在花蓮壽豐鄉,用一雙「堅定而不失溫度」的手,「懇切且盼望」的眼神,帶領著大人小孩,創造出屬於五味屋的樣貌。
    我印象最深,是老師當時在 2016 年鏗鏘有力的向我們說:「別與龐大的制度硬幹,因為每個問題背後都有非常複雜的問題。」當時對每個坐在台下幾乎都有著對教育體制不服氣的我們,就像是被一根棒子敲醒。顧老師要我們學會「找方法」、「找資源」、「找機會」來達到與解決你心中的問題,那個才是關鍵。
    於是,我似乎有因為這句話,踏上了一條「教育不歸路」。用自己的方法與意志,找自己的路,闖自己的夢。兜兜轉轉了幾年,在體制內外一會兒,又因為好奇而申請了「實驗教育」,終於來到五味屋遇到老師。
    2022/08/22 花蓮壽豐鄉豐裡活動中心 - 顧老師親自上陣幫我們上了一堂課。
    比起前幾年,今年跟著一群又是不太乖的教育工作者,踏進顧老師的「地盤」,我的心情略顯放鬆與興奮。放鬆是,伴著東台灣的好天氣談教育更接地氣;興奮是這次再上一次老師的課,我更堅定自己在教育上想要的風景。
    以下是我當日邊聽邊紀錄有感覺的段落與句子。在7個月後,我重翻筆記,認為應該分享出來。不只是給自己的紀錄,更是鼓勵同為教育工作者的每個人。

    場域實習的行動研究 - 8/20 顧瑜君 老師

    • 在五味屋(甚至我們不熟悉的地方)不只是跟孩子有單一關係。你需要和父母、和社區、和學校、和心理師合作,以孩子為中心出發,和周遭的系統溝通。
    • 行動研究中很重要的是,你是如何理解你的對象(學生)?
    • 不要忘記,你對他們(學生)只是一個工具。
    • 成人學習者是為自己負責;非成人學習者是無法完全為自己負責,由家庭(長)來加/減分。
    • 何謂教育工作者?注意喔,他不等於老師。教育工作者是社會學式,老師只做教學,是教育工作者中的教育學式。
    • 「文化資本不應該被量化。」例如一年讀多少本書,應該參加幾場研習(但現在我們的教育充斥著這樣的數字目標)。
    • 當一個老師要記得:「很多老師在面對孩子無意間是成了殺手,且是“殺人不償命,殺人不見血”的那種。」請你(老師)要記住:「切記不能急,應該用最輕柔的手接住他(學生)。」且必須時時問自己,你是一個「老師」還是一個「壓迫者」?

    現象學 - 自我練習

    以下是顧老師給大家的練習:「遇到問題要先發現(覺察)自己的反應(現象學) ,因為通常你會發現你會很快的定義他(但不是像定義一個實體東西的“實體化”)。而你要學習看見「你自己怎麼看見它(他)」。

    *練習1:拉開“你”跟那個東西的空間。
    • 常都是我們把自認為的事,把應該的現象帶到另一個不是真的的現象。
    • 人會習慣把不是實體發生的事,用自己的解讀帶到實體世界中。
    • 退後一步,看你怎麼去看事情的?

    *練習2: 跳脫原來的框架思考
    • 在五味屋,對顧老師來說:「稻米是媒介。」
    • 試著想有主題性的教育(e.g. 鄉村教育)。
    • 斜槓的出現與火紅,真的是這個世代才有的嗎?

    *練習3: 解決問題要先「找資源」
    • 實驗教育的出現是一些巧合。應該不是稱為實驗教育,是「實踐教育」。因為實踐是 Keep Going,讓自己家鄉跟自己共好。
    • 顧老師說她不喜歡給老師工具。她建議老師,你可以自己去「製造自己的工具。」(但可以用別人的工具來產出屬於自己的工具)e.g. 點名系統。老師提了一個例子,是她以前常常無法將人的名字與臉記起來,常發生尷尬的事。後來她發明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工具,幫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 班級經營最好的狀態是沒有這件事。應回到教學,教學品質提升,班經就跟著穩定起來。
    • 「關係」要如何到「合作與互動」? 可以試著從你要去「建立那個關係」轉變成「決定“他”怎麼回應你」去思考。
    • 注意一些常看到建立關係的技術與技巧:不要鑽到其中被技術框住來建立關係。

    五味屋的經營之道

    • 記住:老師永遠都是贏的人。
    • 資源拿來是要來接著孩子的。
    • 在五味屋是跟著節氣的學習。夏在內;秋春在外。
    • 改變環境,把無用的東西變有用。贏得模式取代補救模式。
    • 不建議用雜貨店概念複製來看待五味屋。
    • 資訊落差是有無能力判讀資訊,並不是多少的硬體與軟體的差距。
    • 這麼多年來,我發現,用理念募款的形式在台灣不work;用計劃去競爭,去達成目標。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有個選擇。
    • 主動是 Teach (調整);被動是 Caught(接) 。這會不斷循環。如果你到一個組織,你要很請楚“真知”他們。接住後,策展、編織(用資源,創造資源幫他發展網絡)。
    • 何謂行動研究?我是這麼告訴我的學生:「把自己丟進裡面,置身所在。」
    • 不要折損自己,有一套邏輯支持自己。
    最後。顧瑜君老師這麼多年來,從台北到花蓮,到現在成為在地花蓮人。她說她的目標是:
    「跟我們的孩子有機會一起照顧他們的孩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