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閨蜜都不閨蜜了

在任何關係中,都少不了所謂的自以為是。常有的是,以自己的解讀去理解當下某個時刻所聽見的話語或是文字,也許是完全相反的意識,卻常造成誤解。若是手機訊息,過於簡短的文字顯得冷漠,過多又顯得囉嗦,尤其是在心裡有情緒的時機點。看見的,讀到的,只要不合自己心意的,常會過於解讀放大,並加入自己的情緒與認知。
談話也是相同狀態。與好友們三人聚會,好久不見的情誼,以為可以恢復從前的感覺,果然,人都會改變與成長。不論變化如何,在某個階段,總會丟失些人,總會又到來些人。很少,會有那種一直存在的。久久,連絡一次,有時候會連講話的模式與內容都感覺格格不入,成長的狀態就是如此吧。年輕的時候,也許還無法真的體會話中的含義,只覺得好朋友之間直接一點,有話直說,更是代表了感情好。但卻,往往會像一把劍,傷人而不自知。
原來的自己,本就很習慣在聚會時,呈現聆聽的角色,但常常會因為說出大實話而傷了朋友;學習了很久,漸漸地,不再將真實的感受說出來,並且自行消化情緒。雖然還是會有走心的時候,但卻明白,我們可以選擇要解讀的方式。理解對話中背後的真義。沒有必要用自己的理解去加深或放大會後的情緒。以前,常會用,「唉呀,她就是這樣子啦,講話都不經過大腦,我們懂她,沒關係啦。」但終究,每個人的忍耐與容忍都像銀行帳戶或是儲值卡一樣,有限度的。不斷無限度使用,並且沒有在該存進些感情的時候,繼續提領使用,信用會爆炸,額度也終將歸零。
也許有時候會需要第三者,或是旁觀者的意見想法,才得以釋懷心中的結。但,內心的感受,再怎麼樣都會需要時間調整,不舒服的感覺,會在聚會後,凝結些許時間。然後,會想著,怎麼調整,也許她不是故意,我也懂。也許,沒有改變的人是她,因為一直以來的說話方式以及being judgemental 的模式從沒變過。總以自己的想法套在別身上的朋友,我們有選擇的權利,讓她成為好朋友,或只是一個一般般的朋友。
年輕時曾以姐妹互稱,說著she is my best friend, we're going to party till the day we die. 這些好久好久以前曾說過的話,雖然記憶深刻,但也就停留在當時那些我們還是twenty something的時代。現在,翻過的篇章裡,她們,曾在記錄中成為主角停留。然而,未來的故事裡,主角一直都是自己的故事,她們,會是很棒的配角,偶爾調劑一下忙碌的生活,聊聊天,談談家庭生活以及未來規劃,只是,曾經在未來裡佔有些許位置的她們,不再那麼重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