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的跨領域建議及想法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ps: 高永祺也是上篇文章 (「知識複利的本質,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的自己。」) 所提到一書《知識複利》的共同作者
-
最近一直對知識複利這個主題很有興趣,又剛好看到 MicMind 職人秀 Podcast 有一集在訪談《知識複利》的共同作者 - 高永祺。
本來只是抱著輕鬆的心情聽聽,沒想到聽完獲得的啟發跟靈感遠超出我想像!所以特別寫下這篇記錄一些心得感想。
因為覺得作者的分享精準又易懂,無論你對於知識複利 / 變現有沒有興趣,都超級推薦大家可以聽聽看!
-
整個 Podcast 內容從作者的跨領域轉職經驗、創業故事到知識複利觀點分享都超豐富,但此集我想針對兩個項目進行分享並拆成兩篇
  1. 跨領域的建議 (此篇)
  2. 作者分享知識產業的特點、建議,以及吸引我的理念 (下篇)

[跨領域的建議]

現在社會環境與科技資訊愈來愈快、複雜,就算自己沒有想跨領域的打算,也建議可以了解作者分享跨領域的 3 個心法,我覺得在任何時候都適用!
作者學職涯其實就橫跨了多領域,從中文系、藝術、廣告、行銷、商務到區塊鏈科技,在節目中分享了三個建議給無論是「不太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或「已經 / 正在跨領域、轉職」的聽眾~
補充我過去就一直對跨領域學習或經歷很嚮往,總覺得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獨特優勢。很幸運在過往學、職涯也累積了一些跨領域的經驗 (可參考過往職涯企劃系列文章),所以很認同作者所分享的建議!
-
建議分別是:
  1. 要「爭取」而不是「被允許」的心態
  2. 要有解題的好奇心(尤其是針對一些自己陌生的題目)
  3. 持續學習
圖片來源: Submitted For Your Perusal

1. 要有「爭取」而不是「被允許」的心態
(我覺得這個原則其實無論是任何年紀的人都適用)
可能是台灣的文化環境造成大家從小到大都有一種「被允許」的心態 (屈就於社會框架) ,讓一些人難以突破原本理所當然的事情,以致受限了自己發展的可能
-
節目內舉了一個在大學跨領域學習的例子。作者提到很多學生都會問他大學是怎麼從中文系跨域學習一些廣告、行銷的知識?是因為有輔系 or 雙主修嗎?如果沒辦法輔系 or 雙主修選課的話怎麼辦?這樣真的可以嗎之類的問題
但畢竟學習特定領域的知識並不見得要有那堂課的修課證明 / 學分,只要證明自己有那方面的能力其實都可以 (任何經歷、成果 … 等),如果因為現實被一些「規定 / 框架」所侷限而限制發展的可能是有點可惜; 類似議題甚至可以延伸到職涯中被「職位」所侷限自己想發展的理想目標或所渴望的機會 … 等
-
其實那些想要的「機會」幾乎有很大的機率都可以透過自己的「爭取」或「證明」獲得,只是大部分的人「以為」只能遵循訂定好的規則
讓我想到之前看過一則知識型短影音提到:「人永遠獲得不了超出自己認知的事物」,常常會被心態 / 認知給侷限,誤以為事情好像只能按照規定的方式往下走,但其實只要夠「想要」,大部分都可以找出獲得理想目標的方式! (這裡不討論牽涉違法的那些議題 XD)
圖片來源: Pixabay
2. 要有解題的好奇心(尤其是針對一些自己陌生的題目)
通常開始遇到陌生的題目,都會覺得很抽象且複雜,不一定會被定義清楚。如果一開始專注的點是 “我一定不能輸 / 丟臉“,就很難真正地去面對它,隨之而來的也是壓力!
但如果是從好奇的角度去思考怎麼回事、應該怎麼解,去研究、探索、嘗試,那些問題最終都會化為經驗,下次再遇到也能更快地解決!
-
在這段額外補充作者分享他職涯、創業一路以來,覺得「可能做對」的事情是「好奇心」,但也說明好奇心其實是有分成五種層次!
  1. 對新事物的好奇
    - 會好奇哪些事情發生,但是反面也可能會有資訊焦慮的狀況發生
  2. 對原理、過程的好奇
    - 這件事情怎麼發生
    - 很多時候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其實是假的,並不知道事物的原理、本質到底是什麼
    - 作者推薦《知識的假象》一書
  3. 嘗試的好奇
    - 想自己試試看
    - 唯有嘗試、實踐了才知道事情中間的奧妙
    - 作者舉例大部分的人看行銷方法論 (4P、SWOT 分析那些),但有沒有實踐對一個人理解該事物的差異會很大
  4. 優化的好奇 (心態)
    - 優化是一種自我的警惕 (會抱持著「真的是這樣?」的心態),思考如何讓事情更好
    - 例如上述提到的 SWOT,會去思考做了 SWOT 就真的可以把事情分析好嗎?會不會有什麼遺漏?怎麼做還可以更好?或還有什麼地方不夠好?
  5. 看見可能性的好奇
    - 可能性是要「好奇」與「探索」的!
    - 例如每個人看到「Podcast」的可能性就不同:有些人覺得 Podcast 就是類似廣播的東西; 有些人卻能透過 Podcast 變現、流量漏斗入口、進行數位轉型 … 等。
    - 有些人會覺得要「先看見,才相信」 / 「先做了,才看見 (相信)」,但也有些人其實是會「先相信,(做了後) 就看見」/「先看見,再做」
作者提到至少要做到 4. 個層次,發展過程中才有機會一直自我迭代; 而雖然 5. 層次很挑戰,但才可以讓個人 / 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持續優化往更好的方向 / 結果發展!
圖片來源: Pixabay
3. 持續學習
學習是絕對要有的終身能力!
要怎麼學習?如何有效率的學習?怎麼樣可以讓自己愈學愈多、愈學愈快?甚至怎麼愈學愈少 (知道愈多,類比能力愈強) … 等,作者則直接提到這就是《知識複利》一書在探討的事情 XD
也要試著思考學習的東西是不是可以水平或垂直的累積,讓自己所學習的能力更內化及厚實以利未來為自己所應用
-
對我來說,「持續學習」是從小到大常聽到的建議,但大概在前幾年才特別在意這件事,為什麼?
以前不太喜歡唸書,找到一個為之熱情的創業題目才是我學涯期間的目標!雖然說要理解「創業」就會去研究、看各式類型的文章,但自己有個缺點是僅挑感興趣的內容瀏覽 (那種熱血澎湃成功的故事),所以一些實際可在商業運用的思維及方法都會被我略過 (例如營運執行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 框架、財務金融的一些知識 … 等)
一直到擔任業務開始帶團隊、或者幾次面試過程遇到商業類型的題目及挑戰時,就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苦惱。就算已經懂程式開發、有成功業務拓展與銷售的經驗,也僅是企業內初中階該有的基本能力; 但當想要再往上一層推進,無論是策略擬定與執行規劃、理解大型企業 C-Level 看重的議題並提出相對應顧問類型的解決方案時,才知道原來自己更缺的是商業思維 / 能力 … 也因此沒成功抓住一些難能可貴的機會 … (蠻推這本《BCG問題解決力:一生受用的策略顧問思考法》)
-
自從那時候,就會開始強迫自己動腦思考 / 理解事物的本質及原理、紀錄、甚至分享,並期待這些內容最終得以內化被自己所用!或許這就是知識複利的本質,期待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的自己
圖片來源: Pixabay

三個建議中,帶給我比較多啟發的是 1 & 2 點,但都需要 3 點持續學習的心態才可以把 1 & 2 做得更好!
例如雖然「1. 要有「爭取」而不是「被允許」的心態」大家可能都很好理解,但實際執行則會因每個人的認知而有不同的成果; 而「2. 要有解題的好奇心」這真的是知易行難 … 也很佩服作者居然可以把好奇心在拆解成五種層次,確實也更幫助我自己釐清應該加強的地方~
希望本篇也帶給看此文的你一些啟發,如果有什麼想法都歡迎分享交流囉:)
avatar-img
9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err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啟發及部分引用自「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20220603 -「如何將知識內容變現、電腦不適合用來產生創意、運氣與幸運的差別」內關於《知識複利》的相關文章與內容。 先分享在看完、聽完關於瓦基的心得文章後,我最喜歡的三句話: 『知識複利的本質是「不變」的,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
- 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 Podcast -《底層邏輯》紀錄筆記 - 「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 - 「工作應該是創造未來的價值,而不是消耗現在的價值。」 - 『「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我們能「幫」到的人的高度,決定了我們自己的高度。
今天來紀錄分享一下自己對未來「工作」的想像。 - 有沒有可能,在生活大部分時間裡做著自己較感興趣的事情同時,也可以換得足以生活的報酬呢? - 或許Web3 內所提到 DAO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分散式自治組織) 的概念與機制可以幫助達成
本文標題 / 內容啟發及部分引用自瓦基|閱讀前哨站 2022/08/02 電子報《當下的釋放、不要用忙碌騙自己、關於快樂和興趣》內「一個激發思考的問題」的段落內容 - 「你追求的是『快樂』的感覺?還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時的感受?」
本文標題內容部分啟發及引用自盧美妏心理師 FB 貼文 貼文第一行很吸引我的注意力:「你不是想做自由工作者,你是想做自由 #不 工作者。」所以今天想輕鬆針對這個主題、內容紀錄一下自己的想法~ --- 如果你從未有自由安排工作、生活的經驗過,強烈推薦你一生中一定要體驗看看,至少現在的我已經有點回不去了!
本文啟發及部分引用自「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20220603 -「如何將知識內容變現、電腦不適合用來產生創意、運氣與幸運的差別」內關於《知識複利》的相關文章與內容。 先分享在看完、聽完關於瓦基的心得文章後,我最喜歡的三句話: 『知識複利的本質是「不變」的,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
- 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 Podcast -《底層邏輯》紀錄筆記 - 「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 - 「工作應該是創造未來的價值,而不是消耗現在的價值。」 - 『「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我們能「幫」到的人的高度,決定了我們自己的高度。
今天來紀錄分享一下自己對未來「工作」的想像。 - 有沒有可能,在生活大部分時間裡做著自己較感興趣的事情同時,也可以換得足以生活的報酬呢? - 或許Web3 內所提到 DAO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分散式自治組織) 的概念與機制可以幫助達成
本文標題 / 內容啟發及部分引用自瓦基|閱讀前哨站 2022/08/02 電子報《當下的釋放、不要用忙碌騙自己、關於快樂和興趣》內「一個激發思考的問題」的段落內容 - 「你追求的是『快樂』的感覺?還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時的感受?」
本文標題內容部分啟發及引用自盧美妏心理師 FB 貼文 貼文第一行很吸引我的注意力:「你不是想做自由工作者,你是想做自由 #不 工作者。」所以今天想輕鬆針對這個主題、內容紀錄一下自己的想法~ --- 如果你從未有自由安排工作、生活的經驗過,強烈推薦你一生中一定要體驗看看,至少現在的我已經有點回不去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之前有寫過些書的心得,也繼續把其中一部分寫出來 這本書作者是楊大輝,是4think部落格作者,以下舉出書中觀念,並寫些我的心得
「中國創新」於二零二四年六月舉辦了「創新思維和跨界視野」讀書分享會。員工們圍繞主題分享推薦書目,並結合不同書籍中的視角如商業管理、金融理財、社會心理等,提出了自身對創新思維的理解。從簡述、啟發到運用,員工們在書籍分享中碰撞思維火花、求同存異下凝聚團隊共識、回顧總結裏領悟創新思維與企業賦能的內在聯繫。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Thumbnail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在學習,你有沒有能力不斷的學習、獲得新能力,是你跟別人拉開差距的關鍵。本書教你如何利用大學4年培養真正的實力?讓你瞭解超級學霸都是如何學習的...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想知道如何將你的知識轉變成收入? 這份書單推薦你四本好書,幫助你開始知識變現的第一步。 這四本書涵蓋知識變現的理論模型、案例分享,以及寫作技術的深入探討,讓你對知識變現更有概念。 除此之外,我也替你摘要四本書的重點,為你提供一個全方位的知識變現指南。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知識複利的概念,如何把所學變現,並在當前AI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重新思考學歷與知識的價值。作者分享了讀書的意義和知識的累積對職場生涯的影響,並介紹了《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一書,揭示瞭如何利用知識創造更多的價值,進而實現財務回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之前有寫過些書的心得,也繼續把其中一部分寫出來 這本書作者是楊大輝,是4think部落格作者,以下舉出書中觀念,並寫些我的心得
「中國創新」於二零二四年六月舉辦了「創新思維和跨界視野」讀書分享會。員工們圍繞主題分享推薦書目,並結合不同書籍中的視角如商業管理、金融理財、社會心理等,提出了自身對創新思維的理解。從簡述、啟發到運用,員工們在書籍分享中碰撞思維火花、求同存異下凝聚團隊共識、回顧總結裏領悟創新思維與企業賦能的內在聯繫。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Thumbnail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在學習,你有沒有能力不斷的學習、獲得新能力,是你跟別人拉開差距的關鍵。本書教你如何利用大學4年培養真正的實力?讓你瞭解超級學霸都是如何學習的...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Thumbnail
想知道如何將你的知識轉變成收入? 這份書單推薦你四本好書,幫助你開始知識變現的第一步。 這四本書涵蓋知識變現的理論模型、案例分享,以及寫作技術的深入探討,讓你對知識變現更有概念。 除此之外,我也替你摘要四本書的重點,為你提供一個全方位的知識變現指南。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知識複利的概念,如何把所學變現,並在當前AI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重新思考學歷與知識的價值。作者分享了讀書的意義和知識的累積對職場生涯的影響,並介紹了《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一書,揭示瞭如何利用知識創造更多的價值,進而實現財務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