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障心無礙|家會殺人?家人對身心障礙孩子的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自從12 歲開始了「叛逆期」,會頂嘴,不認同父母的話語,會因為要買貴一點的手表說謊後,父親沒有和我好言好語過,他們不解為什麼一個傳統家庭管教下為什麼會出了一個不受教的女兒?媽媽無時不刻監聽我的言行和偷看日記,我經常受罰,被皮帶抽、細竹子打得鼻青臉腫,還經常罰跪到天亮。那天晚上,他曾經抓著我的頭髮和頭去撞我家的牆壁,說我醫療費、復健費驚人、說我不是好女兒...,我連一滴淚都沒掉,只感到傷口的疼痛,像無數隻螞蟻爬滿身,直到我昏死過去。

「缺席」的孩子


還記得家族聚會的話題是什麼嗎?大部分是比較孩子的成績開始的,聊起孩子的情況和用品是快速熱絡的話題之一,但是總有一群小孩是被排除在外的,那就是「身心障礙兒童」,如果家中有這樣的小孩,大多是低調且不願提及的,並不會主動被提起,像是心中有一塊石頭而不是寶玉,也因為帶出門有種種麻煩,甚至不一定能出席這麼多人的聚會,就算偶爾有親戚的關心,最後只會陷入為尷尬的局面,匆匆地以保重健康草草結尾。

多數父母或家人總扮演著「最沉重的」照顧者的角色,雖然障礙者的健康情況各有不同,但只要「活下去」是大家共同的心願,當別人煩惱要給孩子們補習什麼才藝時,但有一群父母每天如果能少點病痛發作/少點意外發生。看似這麼包容的情感,其實來自消極和無奈的價值觀;聽起來是非常包容的且開明,但對於還有夢想和學習力的孩子,卻忘了一旦缺乏成就感、缺少了被肯定的生活 ,無疑也失去了「活下去」 的動力。

在成長的道路上,「家人」是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是最重要的照顧者,也是第一線溝通者,也是使障礙者建立起世界觀的推手。過去媒體、評論,不斷在強調,障礙者家人的辛勞、壓力、付出和偉大,但卻少有人能真正以身心障礙者的視角理解,通常就連障礙者的家長們觀念也無法逃脫大眾的觀念,認為家中有這樣的孩子,總是矮人一截的、不可述說的、是必須低調的,也覺得照顧這樣的孩子是麻煩的,自己是福氣不足的,但健全的家人仍和外面世界有交流與連結,有地方釋放壓力的,而障礙者通常在年少時期,面對的、依賴的,或許只有身為照護者的家人,他們的話語、他們的情緒、他們的期待/不期待,才是障礙者們人生第一個最在乎的人、是「甜蜜的負擔」,更是身心障礙者的全世界。

「缺席」的人際關係與社會

當母親說:「不要去畢業旅行吧!會帶給老師同學很多麻煩!」父親說 : 「妳最好不要談戀愛也不要結婚! 因為身障者很少被人接受…」尤其是身障者女性,社會對這群人更是不抱任何期待。我當時很感謝父母關心和擔憂,但長大後才明白,這樣的消極觀念,一旦讓小孩缺席了團體及社會,無疑影響著從小到大的自信心、感情觀及所有的人際關係,身障者自己都顯得膽小、自卑、沒安全感,甚至是增加精神疾病的可能性,當消失在大眾的視線,也越加深人們對身障者的誤解和幻想,連最親近的父母都無法逃脫這種扭曲的觀念,也無法為妳說明白。其實,和很多人近視、蛀牙,因為飲食不佳的心血管疾病、胃病或洗腎等等疾病有什麼不同?只是因為我的病症看得見嗎?為什麼這些是擇偶的標準?比如說認為「會不會傳染?」、「會不會遺傳?」、「有沒有影響智力? 」、「生出的小孩會不會是智障?」還有不知道多少「驚喜」問題都可能隨時會被突襲。

我的觀察是,當人際關係被抽離,對於身障者女性,傷害最深刻、直接的,往往是最親密的「婚姻」,我不禁想起有位腦麻學姊,曾經有個很要好的男朋友,直到論及婚嫁,女方的父母都是扮演勸退和酸民的被動角色,一度要求女兒只和同類人「身障者」相親與交往,彷彿回到古代的門當戶對。而男方父母更過分,還在懷疑有無生育能力,懷疑生育出的小孩可能影響到智商,當男人沒有勇氣站出來,成了夾心餅乾的時候,這齣八點檔就會變得歹戲拖棚,最終還是不敵對各種刻板的價值觀導致分手。對學姊來說,是很嚴重的傷害和陰影,對我來說更是很一件難過的故事,深怕是自己的未來。

我不明白,現代醫療知識這麼先進,故事中男方的父母輩也是高學歷,卻還有這麼多落後錯誤的思想,還有種種『恐懼障礙者』言論層出不窮,其實都是嚴重歧視的觀念與行為,這樣語言經常出現,也因此常被忽略,總被化約是個人不好的問題,不是社會對障礙者普遍的刻板印象。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衝突從頭到尾噤聲的人,正是女方父母,如果身障者的父母都認為自家小孩不如人,那還是個人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回到例子中,難道學姐的聰明、細心、體貼、愛笑,都不值得誇獎?不值得被愛?為什麼非要逼迫我們只能在自傳和勵志書裡接受掌聲,而現實中卻過得如此淒涼?

當身障家庭的世界只剩下彼此,照顧者等於肇事者

爸媽向來期望我做個「不要添麻煩」孩子,再三告誡我如果和同學出去或參加畢業旅行的下場,會帶給老師和其他的人多大的麻煩,一次次警告使我越來越遠離同學,幾乎成為班上「特殊人物」和邊緣人,加上不斷的進出醫院,我已經搞不清楚上學到底是當學生還是病人。我曾經因為和吃藥的時間和媽媽爭辯,媽媽曾經為了我頻繁的發作癲癇得到憂鬱症,平常強迫我看宗教或心靈雞湯的書籍,灌輸我只要活著就已經很好了,其他不用多想。母親情緒不穩定,上班疲憊的父親,下班回家如果看到母女不合的情形,解決方式就是用皮帶或竹棍抽打我、抓著我的頭撞牆壁、一邊說花這麼多的錢,怎麼不去死一死就好?並且罰跪到很晚,也曾在晚上為了隔天考試拼夜車,不小心吵到父母,爸爸二話不說直接撕掉我的所有的課本,當時根本不懂這就是父母的「情緒勒索」,那時的我,受不了父母各種的濃烈的愛和表現。17歲的年,決心拖著一跛一跛的右腳「離家出走」。在下雨的晚上,家中附近的街道到處亂走,1公里的路程對我就像是10公里遠,直到再也走不動了,被母親找到彼此擁抱而痛哭。

或許有些人有經歷過、有些人聽聞過,但治療的方法,永遠是強調感恩正向的話語,仍然認為沒有拋棄就是對自己的恩賜。但是,如果不說出「真相」,那麼這種負向情緒並未獲得改善,觀念仍然要身障家庭只能依賴彼此,「醜事」不能外傳。那麼塑造再多「感謝父母」或「我孩子這樣就好棒」的假象,關起門來,這種只有唯一的關係,只會負向情緒互相傳染,惡性循環。

不是每個身心障礙兒童都這麼幸運,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曾針對約200名身心障礙兒童家長進行調查發現,高達9成家長都期待社會、社區能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且近5成的父母常感到心力交瘁,且3成父母曾經有過「死了算了」等自殺意念及情緒。時有這類「照護殺人」的新聞,而大部分的悲劇是照顧者和障礙者一起自殺,身障者家庭的憾事年年都會有,只是沒有人注意而已。

長久以來,社會不僅忽視身心障礙者,也將相關問題轉嫁給原生家庭。但是,當照顧小孩的爸媽老了,被照顧的孩子也老了,當只剩下「愛」卻無法離開彼此的「雙老」,又該何去何從?

轉自:

臺灣公民對話協會-多多益善 : 左邊女孩/家會殺人?當身障家庭只剩下愛也只剩下彼此


+左邊女孩IG 會不定期辦贈獎活動哦 !

+左邊女孩專屬網站有機會看到更完整的文章哦!


有關左邊女孩更多對"家"的記憶~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想像的身心障礙者或腦性麻痺患者是什麼樣子呢?其實身心障礙者在臺灣已超過百萬人次,每個類型不只面臨生活、學習、升學、健康、行動、面對家人親友及環境挑戰,更多時候像常人一樣,長大後還加上工作、升遷、各種人際社交、理財、貸款、人權、愛情及婚姻等課題,且無處不伴隨刻板印象和歧視以及健康一天不如一天,又該如何自處與自救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主管們從自信變成了自大、當主管都膨脹變成大象,剩下房間裡的少數人類,也就是基層職員,意識到職場房間根本如同戰場,步步驚心的不是業務績效有多少,而是會被長官掃射到的機率有多少。
從前從前,有一個國王沒穿衣服就走上了街,卻沒有任何人敢說出疑問和實話,直到被天真的小孩揭穿了國王根本沒有穿衣服,大家才紛紛承認與剛才截然不同的真相。 其實,現實中集體沉默更頻繁出現,而且經常是造成政治、職場、人際等關係失衡的關鍵,它是掩蓋真相的兇手。
在社群平台上,左邊女孩用身心障礙主題描繪自己的日常,引發讀者共鳴,一炮而紅,是她始料未及的。在這個空間,她很神祕、從不露面卻也很迷人,因為自身的人氣,都比不上可以自由的表述與倡議,她只期待能扭轉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印象。這一次,她與伊甸合作倡導無障礙文化,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心中最大的秘密。
如果說 「一句話」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那麼網路曾經很紅的「一句話比賽」、「一句話來戰」等等,表面上看起來都是開玩笑,但實際上就是不斷的分化和微歧視,這種嘲諷式的玩笑不僅用在身障者身上,不論是近日的新冠肺炎確診者、還是從古至今的原住民、新住民、同性戀等等,難道大家看見分享諷刺的玩笑文,會覺得很開心?
過去,我們總是想像,身心障礙者不會憂鬱,因為正在忙著和疾病努力奮鬥,想要成為「健全」人的那份勇氣和堅持,就佔滿所有的時間。就算有短暫的憂鬱、憂鬱都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消化了,還有隨著時間的經過,壓力就會自然排解了,但真的如此嗎?
假如,其他宇宙的「身心障礙」是種超能力,假如,另一個星球的「腦性麻痺」是「天才」的涵義,是不是特別有趣而有魅力?在仔細品嚐每部電影後,我才發現,這裡面有更深的意義,應該是「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和面對的挑戰。 因為每個人都可能對於不同的困境,發展出無限的可能性。
當主管們從自信變成了自大、當主管都膨脹變成大象,剩下房間裡的少數人類,也就是基層職員,意識到職場房間根本如同戰場,步步驚心的不是業務績效有多少,而是會被長官掃射到的機率有多少。
從前從前,有一個國王沒穿衣服就走上了街,卻沒有任何人敢說出疑問和實話,直到被天真的小孩揭穿了國王根本沒有穿衣服,大家才紛紛承認與剛才截然不同的真相。 其實,現實中集體沉默更頻繁出現,而且經常是造成政治、職場、人際等關係失衡的關鍵,它是掩蓋真相的兇手。
在社群平台上,左邊女孩用身心障礙主題描繪自己的日常,引發讀者共鳴,一炮而紅,是她始料未及的。在這個空間,她很神祕、從不露面卻也很迷人,因為自身的人氣,都比不上可以自由的表述與倡議,她只期待能扭轉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印象。這一次,她與伊甸合作倡導無障礙文化,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心中最大的秘密。
如果說 「一句話」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那麼網路曾經很紅的「一句話比賽」、「一句話來戰」等等,表面上看起來都是開玩笑,但實際上就是不斷的分化和微歧視,這種嘲諷式的玩笑不僅用在身障者身上,不論是近日的新冠肺炎確診者、還是從古至今的原住民、新住民、同性戀等等,難道大家看見分享諷刺的玩笑文,會覺得很開心?
過去,我們總是想像,身心障礙者不會憂鬱,因為正在忙著和疾病努力奮鬥,想要成為「健全」人的那份勇氣和堅持,就佔滿所有的時間。就算有短暫的憂鬱、憂鬱都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消化了,還有隨著時間的經過,壓力就會自然排解了,但真的如此嗎?
假如,其他宇宙的「身心障礙」是種超能力,假如,另一個星球的「腦性麻痺」是「天才」的涵義,是不是特別有趣而有魅力?在仔細品嚐每部電影後,我才發現,這裡面有更深的意義,應該是「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和面對的挑戰。 因為每個人都可能對於不同的困境,發展出無限的可能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支離破碎 經過了幾次談話,我漸漸能對心理師說點話了,講了一些家庭的事情,確實,哪個家長能接受自己的「優秀」孩子有病呢?我一開始似乎就是抱著家人不會理解的心態來輔導室的吧,結果現在還是發生了,家人完全無法接受,每天我都活在更深的恐懼與悲傷中。 「你到底有什麼問題?」 「你有什麼不滿就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成為身心障礙者的家人,帶來許多額外的壓力與挑戰。愛奇兒家庭照顧者需面對照顧工作的負擔、心理壓力、以及在社交關係中的困難。心理諮商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但費用問題讓許多家庭無法承擔,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提出連署以爭取每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在家庭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負擔,不被家庭成員尊重,無法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與關懷。而長期高壓的照顧下,無法獲得釋放,可能會導致身心健康問題和長照犯罪的隱藏因素。文章中描述了兒少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爭吵,並希望長照早日結束,讓自己有機會規劃未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長照家庭成員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壓力,以及作者自己在照顧失智症和失能家人的苦衷。家庭成員之間存在著各種問題,導致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文章中描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不合作,以及作者在面對諸多問題時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支離破碎 經過了幾次談話,我漸漸能對心理師說點話了,講了一些家庭的事情,確實,哪個家長能接受自己的「優秀」孩子有病呢?我一開始似乎就是抱著家人不會理解的心態來輔導室的吧,結果現在還是發生了,家人完全無法接受,每天我都活在更深的恐懼與悲傷中。 「你到底有什麼問題?」 「你有什麼不滿就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成為身心障礙者的家人,帶來許多額外的壓力與挑戰。愛奇兒家庭照顧者需面對照顧工作的負擔、心理壓力、以及在社交關係中的困難。心理諮商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但費用問題讓許多家庭無法承擔,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提出連署以爭取每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在家庭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負擔,不被家庭成員尊重,無法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與關懷。而長期高壓的照顧下,無法獲得釋放,可能會導致身心健康問題和長照犯罪的隱藏因素。文章中描述了兒少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爭吵,並希望長照早日結束,讓自己有機會規劃未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長照家庭成員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壓力,以及作者自己在照顧失智症和失能家人的苦衷。家庭成員之間存在著各種問題,導致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文章中描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不合作,以及作者在面對諸多問題時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