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要做「績效改善計劃」的思考,已經被訓練成這樣的思考套路:
- 績效(或表現)不符合公司(主管)期待。
- 訂定「績效改善計劃」(資方自訂或勞資雙方共同訂定)。
- 改善項目、改善期間與預期量(質)化的具體成效。
- 是否不能勝任工作?
- 是否符合最後手段原則的資遣?
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好有節奏感!
但是到了真正要實施績效面談的時候,馬上要面臨的就是宛如「態度對立」的車禍現場!
不意外啊,在前述的思考邏輯之下已經是各自預設立場,啟動自覺與防衛,影響思維模式。
也完全符合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提出推論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的概念,指出人們面對眼前發生的事情時,會根據過去經驗,選擇自己認為符合當下情況的角度來分析(預設立場),進而採取行動。
怎樣才能避免「態度對立」的車禍現場呢?
可逆性思考不能少!
所謂可逆性,是指思考問題時,可以從正面去想,也可以從反面去想;可以從原因去看結果,也可以從結果去分析原因。
希爾準則(Bradford Hill's criteria)可以幫助我們在做「績效改善計劃」前,思考的可逆性。
相關不代表因果
在假設條件:績效(或表現)不符合公司(主管)期待。我們用可逆性思考,可以推論得出:
- 是事實還是情緒?亦或是預設立場?
- 績效指標設計是完全正確的嗎?如果是正確都沒有其他可變與干擾因素嗎?
相關不代表因果,也未必是朽木不可雕也!
績效管理不是只有績效考核,更不要誤認績效考核就是績效管理的全貌,侷限於考核的程序、工具和手段運用,而忘了考核後真正目的所在;阻礙了員工日後的發展潛力。
最後一位管理學大師阿吉里斯 (Chris Argyris, 1923-2013)
推論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跳脫結論綁架,給彼此個台階下(一)脈絡
推論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跳脫結論綁架,給彼此個台階下(二)階梯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