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當亞里斯多德遇上黃金圈法則:有效溝通、精準表達的黃金迴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覺得與人溝通是一件痛苦的事?

每一次簡報都苦惱到底該說什麼?花了大把時間準備、蒐集了大量的資料,自信滿滿的上台去報告,卻總是叫好不叫座,看著台下面無表情、反應平平,只得到一句「辛苦了!」

或許你該重新思考一下你的溝通方式了。近年來,賽門.西奈克的黃金圈法則被大量的運用在溝通與說服上;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鏡2,300年前溝通大師亞里斯多德的溝通技巧。

亞里斯多德的溝通三要素:人格、情感與邏輯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古希臘哲學家,同時是柏拉圖(Plato)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老師。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形上學。

古希臘的修辭學,既是一種研究演說的技術,也是一種研究散文寫作的理論。演說與辯論是古希臘城邦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其中高爾吉亞、普羅達哥拉斯、普羅迪科斯等智者派風靡一時,然而柏拉圖批判智者以征服聽眾為修辭術的目的,因而淪為辯論甚至是詭辯的技巧。(註:普羅迪科斯是蘇格拉底的老師,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

亞里斯多德認為修辭術是一種藝術,它和論辯術相似而不完全相同。他對修辭術下了一個新的定義:「一種能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的說服方式的功能。」

所謂「說服方式」是指言之有理、合乎邏輯的論證方式。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是西方最早的系統闡釋修辭原理的著作,奠定了西方修辭學傳統,同時也包含著一些重要的美學問題與觀點。

在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中提到三個關於有效溝通的要素:人格(ethos)、情感(pathos)與邏輯(logos)。

  • 人格,指的是你的信譽(credibility),也就是大家應該相信你的理由。比如說,你是某領域的專家權威、你在組織中的位階、你過去的背景與經歷;或者是你做人處事所展現出來的高度忠誠與人格特質,讓大家容易相信你不會對他們說謊(即使事實未必如此,但是你可以偽裝與營造)。
  • 情感,則是建立彼此情緒上的連結。人們不會對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感興趣,所以,大家相信你所說的話是因為這與他們有關、對他們很重要。
  • 邏輯,是你把話說清楚、講明白的方式。如果大家無法瞭解你在說什麼?是如何導出結論的?那麼所有的信譽(人格)與同理心(情感)都無濟於事,當你的邏輯不通,人們的情緒就會中斷,進而質疑你的權威性。

這三條溝通法則相輔相成。

你可能重視透過數據與理性分析【邏輯】來得出結論,進而建立在某個專業領域中的權威形象【人格】;但是若沒有與聽眾建立關聯【情感】,自然無法引起聽眾的興趣與意願。

黃金圈法則:先問為什麼

賽門.西奈克( Simon Sinek)在2009年的TED的一場演講《偉大的領袖如何鼓動行為》上提出了黃金圈理論。

raw-image

賽門.西奈克認為,世界上所有成功的領導者或是品牌,他們思考、行動和傳達的方式都遵循著「黃金圈」法則,從裡到外包含三個階層,分別是Why — How — What。

Why 代表的領導者或品牌的理念和目標,How 是執行理念的方法與過程,What則代表最終呈現出的產品以及領導風格。

所有成功的領導者和品牌,都是由核心理念(Why)開始思考,然後向外思考如何實現(How)、最終呈現出的結果(What)又是什麼?但是多數人卻是反向而行,聚焦在看見的結果,而不是去思考背後的理由。

舉例來說,蘋果在產品行銷上就充分運用了「黃金圈」法則。

raw-image

蘋果的品牌理念是「創新思考」,目標是帶給消費者卓越的使用經驗(Why);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蘋果設計出簡約精緻的產品外型、人性化的使用者介面(How),最後才推出特定的產品(What),於是有了不需換片的iPad、有了結合電話/上網/聽音樂又不需要觸控筆的iPhone。消費者購買的不是蘋果的商品,而是蘋果推出商品的品牌理念。

如果運用在溝通與商務簡報上,我們先思考目的(Why)是什麼,希望透過溝通與簡報,讓對方知道、理解、認同,還是採取行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該如何做(How)才能讓對方產生我們期望的反應?然後基於這樣的目的與方式,產出對應的溝通內容與簡報素材。

如果讓亞里斯多德來用黃金圈法則會發生什麼事?產生出「黃金迴圈」的概念

如果將黃金圈法則套用到亞里斯多德的溝通三要素,其實不謀而合;甚至我們可以說黃金圈法則,其實也是源自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

怎麼說呢?「人格」是大家相信你的理由,也就是「Why Me?」;而「情感」是與大家建立連結、讓大家明白這對他們有多重要,也就是「How Important?」;然後以合乎「邏輯」的方式讓大家知道你要說什麼、他們可以獲得什麼,也就是「What Take-away/Benefit」。

raw-image

多年來我在準備簡報與進行相關培訓時,發現多數人在溝通與簡報上遇到的問題就是「說話沒有說服力」,若要細究其原因,不外乎就是「想不清楚」、「說不明白」與「說得太多」。

其次,多數人習慣直接以思考的邏輯來進行表達,沒有考慮到聽眾的背景與專業程度,沒有建立與聽眾的信任與連結,自然也不會得到期望的結果。

因此,藉由亞里斯多德的溝通三要素與賽門.西奈克的黃金圈法則,我發展出一套黃金迴圈的模型,包含了「思考的黃金圈」與「表達的黃金圈」兩個部分,之所以稱之為迴圈,則是因為從思考到表達、再由表達反思思考,如此反覆驗證直到整個迴圈是順暢、運行無礙的,進而提升溝通的有效性。

raw-image

先從目的(Why)出發,思考溝通與簡報的目的是希望對方知道就好?還是理解、認同?或是希望對方採取行動?接著,思考該如何做(How)才能讓對方方產生我們期望的反應?然後,產生對應的內容(What),再回到一開始的目的,確認沒有偏離、有緊緊相扣,這是「思考的黃金圈」。

完成了「思考的黃金圈」之後,再次從目的(Why)出發,進行「表達的黃金圈」來建構簡報與溝通表達時的方式,為什麼是我來說(Why Me)?這對聽眾來說有多重要(How Important)?聽眾可以聽到什麼、帶走什麼、得到什麼(What Take-away/Benefit)?然後再次回到目的,確認沒有偏離。

此外,如果能在每一次的溝通與簡報過程中,不只達到目的、更能展現自己的專業價值的話,也是逐步在累積自己的「信譽」,這在黃金迴圈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可以加速整個迴圈的運作效率與成果,進而形成正向循環。

(本文原發布於Medium


劉奕酉|知識型自雇者、暢銷書作者、企業培訓顧問

擅長邏輯思考、數據分析、策略規劃、資訊視覺化與商務簡報,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職場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大型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904會員
243內容數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2023/12/06
幾經思考,我決定從心法、技巧和體現(心技體)切入,從策略思維、策略分析與案例解析三個構面,挑選我認為對於商業策略分析的思維養成與提升有所助益的十本好書,以及做為延伸閱讀的參考書目。
Thumbnail
2023/12/06
幾經思考,我決定從心法、技巧和體現(心技體)切入,從策略思維、策略分析與案例解析三個構面,挑選我認為對於商業策略分析的思維養成與提升有所助益的十本好書,以及做為延伸閱讀的參考書目。
Thumbnail
2023/10/06
工作一段時間的人,大多會體認到提問的重要性。我想對吧?​問對一個好問題,往往比答案本身更有價值;特別是在組織或團體中,也許別人能給出自己沒想到的好答案。但是,為什麼提問的能力不容易養成?
Thumbnail
2023/10/06
工作一段時間的人,大多會體認到提問的重要性。我想對吧?​問對一個好問題,往往比答案本身更有價值;特別是在組織或團體中,也許別人能給出自己沒想到的好答案。但是,為什麼提問的能力不容易養成?
Thumbnail
2023/10/05
成熟,就是有能力拒絕一個好的選擇,目的是要追求其他更好的選擇。那麼,要如何知道自己「還沒想清楚」這些事?
Thumbnail
2023/10/05
成熟,就是有能力拒絕一個好的選擇,目的是要追求其他更好的選擇。那麼,要如何知道自己「還沒想清楚」這些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為什麼》&《黃金圈理論》 這是一部關於領導力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創造有意義的變革的指南。 西奈克通過清晰的理論和豐富的實例,幫助讀者理解和應用黃金圈理論,並且鼓勵他們在領導力和創新中尋求更深層次的動力。
Thumbnail
《為什麼》&《黃金圈理論》 這是一部關於領導力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創造有意義的變革的指南。 西奈克通過清晰的理論和豐富的實例,幫助讀者理解和應用黃金圈理論,並且鼓勵他們在領導力和創新中尋求更深層次的動力。
Thumbnail
我們為什麼起床?為什麼工作?為什麼努力? 企業為什麼存在?為什麼設計產品與服務?為什麼採用某種行銷策略?
Thumbnail
我們為什麼起床?為什麼工作?為什麼努力? 企業為什麼存在?為什麼設計產品與服務?為什麼採用某種行銷策略?
Thumbnail
★向貝佐斯學溝通,增進個人價值,打造成功的飛輪!  
Thumbnail
★向貝佐斯學溝通,增進個人價值,打造成功的飛輪!  
Thumbnail
當我們感到迷惘及困惑時,有時候問題不在於不知道做什麼或該怎麼做,而是忘了為什麼而做。也就是說,人生遇到岔路時,我們時常會把誤會當機會,把雜訊當資訊,什麼都做了,卻也等於什麼都還沒做。此時最重要的就是重新找回自己的為什麼,讓我們一起點燃心中的為什麼。
Thumbnail
當我們感到迷惘及困惑時,有時候問題不在於不知道做什麼或該怎麼做,而是忘了為什麼而做。也就是說,人生遇到岔路時,我們時常會把誤會當機會,把雜訊當資訊,什麼都做了,卻也等於什麼都還沒做。此時最重要的就是重新找回自己的為什麼,讓我們一起點燃心中的為什麼。
Thumbnail
貫穿本書的黃金圈理論: 凡事任何事、獲取任何職位甚至是創業,都必須問自己「為什麼?」,這個答案代表著你的信念、目的與理想。
Thumbnail
貫穿本書的黃金圈理論: 凡事任何事、獲取任何職位甚至是創業,都必須問自己「為什麼?」,這個答案代表著你的信念、目的與理想。
Thumbnail
這本書所指的WHY不是「打破沙鍋問到底」或「如何問問題」, 本書重點圍繞在作者所提出的「黃金圈理論」, 先搞清楚自己的「為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作者多以企業領導者角度詳述,但其理論不僅適用於商業, 亦適用於人生中每一處細節。
Thumbnail
這本書所指的WHY不是「打破沙鍋問到底」或「如何問問題」, 本書重點圍繞在作者所提出的「黃金圈理論」, 先搞清楚自己的「為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作者多以企業領導者角度詳述,但其理論不僅適用於商業, 亦適用於人生中每一處細節。
Thumbnail
你曾受過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 史丹佛大學畢業演說的激勵嗎?這場演說,依序描述他就學、創業與面對死亡的歷程,運用「三幕劇」的文章結構,塑造易讀好懂又感人肺腑的文章。想知道怎麼架出簡潔的文章架構,不妨看看洪震宇老師怎麼說...
Thumbnail
你曾受過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 史丹佛大學畢業演說的激勵嗎?這場演說,依序描述他就學、創業與面對死亡的歷程,運用「三幕劇」的文章結構,塑造易讀好懂又感人肺腑的文章。想知道怎麼架出簡潔的文章架構,不妨看看洪震宇老師怎麼說...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與人溝通是一件痛苦的事?每一次簡報都苦惱到底該說什麼?花了大把時間準備、蒐集了大量的資料,自信滿滿的上台去報告,卻總是叫好不叫座,看著台下面無表情、反應平平,只得到一句「辛苦了!」 或許你該重新思考一下你的溝通方式了。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與人溝通是一件痛苦的事?每一次簡報都苦惱到底該說什麼?花了大把時間準備、蒐集了大量的資料,自信滿滿的上台去報告,卻總是叫好不叫座,看著台下面無表情、反應平平,只得到一句「辛苦了!」 或許你該重新思考一下你的溝通方式了。
Thumbnail
我們先來問一個問題:「賺錢需要講道義嗎?」 再往下看之前,先試著回答看看這個問題,到底打工、開公司或投資,這一切跟錢有關的事情要不要講「道義」?
Thumbnail
我們先來問一個問題:「賺錢需要講道義嗎?」 再往下看之前,先試著回答看看這個問題,到底打工、開公司或投資,這一切跟錢有關的事情要不要講「道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