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氣」與「小器」

「小氣」與「小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許多時候都聽到這句話:做人要大方啲,唔好咁「小氣」!

那麼,是「小氣」抑或是「小器」?在一般的詞書裡,都說二者皆通。何解?其實,在臺灣、香港的早期,都用「小器」;而在大陸則用「小氣」,香港也漸用「小氣」。

如果單獨一個詞,氣,指氣體;除非配成詞組,如氣量、氣度,才會出現氣淺量窄。

而器,除了泛指工具的總稱外,本身也解作才能,如大器晚成;又可解作器量,器宇不凡。

氣量,即指胸懷度量。
器量,即指容人之量。

故此,小氣,是指氣量狹窄。而小器,是指容人之量細小。

再深入去想一想,氣量存在哪兒呢?存在心胸。要是心胸狹小,不就是容器細小嗎?人的心胸狹小,還能多裝什麼嘛?所以,小器,小的容器,又焉能滿裝、超裝?又焉有容人之量呢?

提到「器」,子貢曾要求孔子給他一個評價,那就相當於給子貢一張成績單。

孔子說:你就像個器吧。
子貢問:怎麼樣的器呢?
孔子說:瑚璉也。

子貢聽到老師說他像個瑚璉之器,內心覺得挺滿意的。為什麼?原來「瑚璉」是當時宗廟祭祀所用的貴重器皿,所以,子貢內心覺得該有九十分吧。

誰知在《論語》另段,孔子又說「君子不器」。他老人家說:君子就不能像器皿一樣,容量受到限制,以致劃地自限,故步自封。也就是說,君子要突破器皿的容限,要能權衡變通,而以公義為準則。

此外,孔子對管仲也有一個評價,說:「管仲之器小哉!」

故此,筆者最終還是認為「小器」比較適宜。這不是小器吧?

(寫於2022年6月21日)
【原文】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璉也。」【公冶長4】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6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杜甫,不少人都讀「杜府」dùfǔ,但人稱才子就偏偏讀「杜普」,當然也有人把「正甫」讀成「正普」。 首先談談杜甫的「甫」,正確的讀音是「府」,指男子的美稱。所以,杜甫的字,叫做子美。 「甫」,讀作府,古今名人都有不少,例如:首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甫,有光明正大的意思,所以辜先生的字,叫做公亮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接著該用感嘆號,抑或用問號,又抑或用句號? 對筆者來說,時而感嘆,又時而疑問;但不會用句號。因為為文論學,切忌相輕。 語文的問題,除了大陸比較多之外,香港也不少,臺灣有些字詞也被汙染,又或沿用早期的白字。 (寫於2022年6月21日)
是日李老師問及「那」與「哪」二字之用法,由於當時匆忙,只口頭解說其基本用法,今撮錄如下,以供參考: ①「哪」 字是「那」 與「一」 的合音字,例如「哪個」 、「哪些」 、「哪天」等等,都表示「那一個」、「那一些」、「那一天」 等等。為什麼會出現「哪個」 、「哪些」 、「哪天」 的詞語呢?
究竟是「新聞報道」?抑或是「新聞報導」? 說來有點兒費勁,因為現時香港兩家老牌電視臺都用「新聞報道」;加上近六、七年來,坊間的實用文練習都用前者,所以許多中文教師都用「新聞報道」,這並不叫作約定俗成,而是不假思索而跟風。 究竟是「報道」?抑或是「報導」? 那是否錯用呢?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太玄了!
之前提到堅決不採用大陸的錯詞,能多舉些例子嗎? ·「演講詞」與「演講辭」 有一次在校內監考,那班是中四,我沒教過他們的。 發了考卷後,看看考卷,是要學生寫作一篇「演講詞」。 什麼?「演講詞」?為免耽誤學生的作答時間,當時我一言不發,就寫了: 詞≠辭 word≠speech(他們是英文學校)
臺灣過去幾十年,民間零零散散的都有人使用大陸字。前些日子,筆者曾寫過【大陸字對臺灣有影響嗎?】可是,官方都使用大陸字,那還有什麼話好說的呢? 臺灣的「臺」,大陸字是「台」。沒錯,「台」,很早在《尚書》已有了,為什麼是大陸字呢? 此外,臺灣有些食品,其包裝的用字,卻明顯使用大陸字。是潮流?商業需要?
杜甫,不少人都讀「杜府」dùfǔ,但人稱才子就偏偏讀「杜普」,當然也有人把「正甫」讀成「正普」。 首先談談杜甫的「甫」,正確的讀音是「府」,指男子的美稱。所以,杜甫的字,叫做子美。 「甫」,讀作府,古今名人都有不少,例如:首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甫,有光明正大的意思,所以辜先生的字,叫做公亮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接著該用感嘆號,抑或用問號,又抑或用句號? 對筆者來說,時而感嘆,又時而疑問;但不會用句號。因為為文論學,切忌相輕。 語文的問題,除了大陸比較多之外,香港也不少,臺灣有些字詞也被汙染,又或沿用早期的白字。 (寫於2022年6月21日)
是日李老師問及「那」與「哪」二字之用法,由於當時匆忙,只口頭解說其基本用法,今撮錄如下,以供參考: ①「哪」 字是「那」 與「一」 的合音字,例如「哪個」 、「哪些」 、「哪天」等等,都表示「那一個」、「那一些」、「那一天」 等等。為什麼會出現「哪個」 、「哪些」 、「哪天」 的詞語呢?
究竟是「新聞報道」?抑或是「新聞報導」? 說來有點兒費勁,因為現時香港兩家老牌電視臺都用「新聞報道」;加上近六、七年來,坊間的實用文練習都用前者,所以許多中文教師都用「新聞報道」,這並不叫作約定俗成,而是不假思索而跟風。 究竟是「報道」?抑或是「報導」? 那是否錯用呢?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太玄了!
之前提到堅決不採用大陸的錯詞,能多舉些例子嗎? ·「演講詞」與「演講辭」 有一次在校內監考,那班是中四,我沒教過他們的。 發了考卷後,看看考卷,是要學生寫作一篇「演講詞」。 什麼?「演講詞」?為免耽誤學生的作答時間,當時我一言不發,就寫了: 詞≠辭 word≠speech(他們是英文學校)
臺灣過去幾十年,民間零零散散的都有人使用大陸字。前些日子,筆者曾寫過【大陸字對臺灣有影響嗎?】可是,官方都使用大陸字,那還有什麼話好說的呢? 臺灣的「臺」,大陸字是「台」。沒錯,「台」,很早在《尚書》已有了,為什麼是大陸字呢? 此外,臺灣有些食品,其包裝的用字,卻明顯使用大陸字。是潮流?商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