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閱讀筆記 | 安靜就是力量

圖片來源 :  呆比 | 生活雜記
圖片來源 : 呆比 | 生活雜記
蘇珊.坎恩可說是為內向者發聲的先驅,在當時華爾街菁英、卡內基等理論大鳴大放時,她在TED的演講「內向者的力量」卻造成轟動,並且出版《安靜,就是力量》一書,自此類似性質的書籍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蘇珊的行為如同她在書裡形容他的爺爺: 「他使用一種叫做安靜的語言,滔滔不絕而且辯才無礙。」
「你怎麼這麼安靜啊?」相信是內向的人都不陌生的一句話,在步調緊湊的現代社會,外向特質仿佛跟「成功」畫上等號,「不被注意」的恐懼讓每個人必須聲嘶力竭地大吼以彰顯自身存在,即使對某些人事物沒興趣仍然要想盡辦法摻一咖,深怕被視為不合群、難搞的邊緣人,與此同時另一群在角落默默做自己事的人顯得特別奇怪,安靜、沉默、孤僻、害羞、無聊、怪咖、不合群…內向者們經常被動的接受這些標籤。
我不會說是精確的形容,往往得到那些評語時我根本還沒和對方講話呢,可能氣氛不對、可能我對話題沒研究,但只要聊天內容是我擅長、喜歡的就能夠滔滔不絕說個不停,看到這個面向的我,任意貼標籤的人反而露出驚訝的神色,彷彿在說: 「哎呀! 原來你會說話!」(蠻荒謬的對吧)
事實上內向者佔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內向絕對有分等級,而不是以上乏味平板的形容詞,可以想成光譜,有人可能稍微往內向,有人則相反,程度不一,沒有百分之百的內向者或外向者,有的話,就是瘋子。
更簡單的是透過「獲取能量的方式」辨別內外向,外向者透過大量的社交活動獲取能量,內向者相反,他們通常喜歡與一兩個熟悉的朋友交流深刻的話題,漫無目的的與不同人閒聊等同消耗他們的能量,往往參與超過四人以上的聚會就筋疲力盡,需要獨處來恢復精力。
「我不是不說話,而是不想跟你說話。」聽起來或許過於直白,但選擇性說話的行為在多數內向者身上特別明顯,別急著感到困窘,內向者通常比較專注在自己,要是你喜歡社交場合、喜歡跑趴跳舞,很好啊! 我對你沒有任何意見,我只會繼續窩在家讀小說而已,這個社會就是如此多元才有趣啊!
如果沒有內向的人,這個世界就不會有:萬有引力、相對論、夜曲、追憶似水年華、小飛俠、一九八四、史努比、E.T.、第三類接觸、Google、哈利波特…同理,我相信少了外向者,世界也會失色不少,坦然擁抱自己的性格,雖然需要繞點路,內向者終歸會找到跟這個社會和平共處的模式,並在自己的舞台上閃閃發光。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愛心或來我的ig逛逛~
ig : 呆比 生活雜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