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少年:青少年的憂鬱/焦慮症狀,可以透過這些方式改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文章之研究結果引用自 Lau et al., 2021 之論文)

青少年出現憂鬱和焦慮症狀的比例越來越高,而我們可以透過兩種路徑,改善青少年的症狀或思考方式,以減緩他們的痛苦感受。

改變注意力和解釋的模式,可以改善憂鬱/焦慮症狀!

非適應性的認知模式(包含注意力和解釋模式)會導致人們的焦慮和憂鬱持續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因此促進適應性的認知模式,可以改善青少年的憂鬱和焦慮症狀。研究發現,辨識人們的「注意力、對模糊情境的解釋模式」,可以改善現有的治療方法或幫助我們開發新的介入方式。透過與青少年諮詢進一步證實了上述的認知因素,與現實生活中的情緒波動有關聯。

注意力偏誤

透過調整日常生活中對負向刺激的注意力偏誤,得以讓人們更少注意到負向事件,進而減少焦慮/憂鬱症狀。以下介紹兩種主要的調整方式:

  1. 調整注意力偏誤 (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ABM):練習轉換非適應性注意力模式,使人們不要專注於威脅性、負向的刺激,轉而注意正向或中性的刺激。ABM 又包含了兩電腦認知作業:
  • 視覺點探針作業 (visual dot-probe task):在中性/正向刺激後頻繁地呈現反應探針 (reaction-probe),例如在全白螢幕中出現一個黑點,使人們的注意力移動到中性/正向刺激的位置,藉此訓練注意力從威脅/負向線索轉向中性/正向線索的方向
  • 視覺搜尋作業 (visual search training task):指示參與者從一系列威脅/負向刺激中辨識正向刺激,從而促進目標導向的注意歷程,使人們練習主動地搜尋正向刺激

2. 注意力彈性 (Attention flexibility, AF):透過強化人們的注意力彈性,得以更加靈活地運用注意力。以下同樣介紹兩種訓練方式:

  • 注意力訓練技術 (Attention Training Technique, ATT):透過明確的指導,強化注意力的彈性使用和控制。在不同的訓練階段,參與者要進行選擇性注意力、注意力轉換的練習,以及在中性刺激之間分配他們的注意力。
  • 以正念為基礎的介入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有利於持續集中注意力、努力抑制對其他使人分心的訊息、目標導向的注意力控制以及注意力的靈活轉換。重點通常放在中性刺激或內在感受,但是也會練習以「非批判的方式」與不愉快的感覺共處

解釋偏誤

調整人們對於模糊、不確定訊息的解釋方式,若傾向將訊息做負向的解釋,則容易出現憂鬱/焦慮的症狀。以下介紹三種介入訓練:

  • 調整解釋的認知偏誤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of Interpretations, CBM-I):重複地獎勵學習行為,鼓勵人們以正面的方式解釋模糊訊息,並減弱威脅性/負面解釋的傾向。當面對一個模糊的物品或單字,試著將它以正面的方式解釋。
  • 認知再建構(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CR):用明確的指示,鼓勵人們對情況產生其他的解釋,並考慮支持和反對每一種情況的證據。
  • 認知再評估 (Cognitive Reappraisal):教導人們重新解釋令他痛苦的情況,有時透過第三方的角度來看待事件。

放大治療效果的方法

研究發現,如果將兩種模式合併使用,能夠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1. 透過合併兩種模式的訓練方式,能夠減少更多的憂鬱/焦慮症狀:
  • CR+ATT:減少社交焦慮症的症狀。
  • AF+CR:減少廣泛性焦慮症的症狀。
  • ABM+CBM-I:減少高度焦慮或憂鬱的症狀,但是 ABM 的參與率比 CBM 低。

2. 透過諮詢青少年的生活經驗,得知青少年們認為這些訓練對日常生活中的憂鬱/焦慮經驗有正向的幫助。

  • CR和CBM-I的回饋
『這個治療幫助我減少負面的想法,並讓我對之產生覺察。也使我思考「真的是這個人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而非去切斷關係。』
”The therapy helped me by not having the negative thoughts.. making me aware of it ... talking about this, is it really the person or is it me, or getting another perspective ... rather than cutting the relationship has helped.“
  • 注意力和解釋模式訓練的回饋—管理負向情緒
『有人曾告訴我,一個想法只能持續8秒,除非你自己選擇延長它。對我而言,我發現找出這些想法的來源——「我為什麼這麼想?它從哪裡來的?」,然後挑戰我腦中的想法,變得更加容易。』
“I think someone once told me that a thought only lasts for 8 seconds unless you chose to prolong it yourself. For me, I find it easier to engage it a little more and find out where it has come from, why do I think this, where has it come from, and then challenge the idea in my head.”
  • 注意力和解釋模式訓練的回饋—刻意回憶過去的正向經驗可以抵銷負向想法
『如果我試著指出好的面向,並把它與我以前做過的另一個作品進行比較,對我會有幫助。或者想 :「你已經努力過了,現在看來,你已經設法比以前做得更好了。」。』
“May be if I try to point out the things that are good and maybe compare it to another piece of artwork I’ve done before. Or maybe think “well you’ve struggled on this but look now, you’ve managed to do this better than you’ve done before.”

筆者的觀點

期待這些研究結果與訓練方式,能夠在未來與心理治療進行結合。透過認知訓練,幫助那些深受憂鬱/焦慮所苦的青少年或成人。在閱讀本文章的你,也可以檢視自己的注意力和解釋模式,是否總將你帶往負面的道路?雖然我們較難接觸到那些電腦作業,但覺察往往是改變的第一步,了解自己的認知模式,也許有助於改善日常生活的品質哦!

參考文獻

Lau, J.Y.F., Watkins-Muleba, R., Lee, I., Pile,V., and Hirsch, C. R. (2021).  Promoting helpful attention and interpretation patterns to reduc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 weaving scientific data with young peoples’ lived experiences. BMC Psychiatry 21, 403.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21-03320-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Veronica|喜歡紫色的臨心研究生的沙龍
7會員
23內容數
我是正在就讀臨床心理研究所的學生,希望將自己對心理學的愛,透過撰寫文章的方式分享給讀者。期待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看見自己的需求,為生活帶來一些正向的改變!
2023/01/11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2023/01/11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Thumbnail
2023/01/02
你是否有過分組討論時,被朋友或組員拒絕在外的情形呢?或者下班後,同事們紛紛約吃飯,卻唯獨沒有約你呢?然而,被拒絕後的打擊只會出現在親密的朋友身上嗎?還是被陌生人拒絕也會讓你有同樣感受呢?
Thumbnail
2023/01/02
你是否有過分組討論時,被朋友或組員拒絕在外的情形呢?或者下班後,同事們紛紛約吃飯,卻唯獨沒有約你呢?然而,被拒絕後的打擊只會出現在親密的朋友身上嗎?還是被陌生人拒絕也會讓你有同樣感受呢?
Thumbnail
2022/12/18
這兩年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被迫減少。這些改變、風險和限制可能導致壓力的增加,以及幸福感減少。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挑戰和恐懼,而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2022/12/18
這兩年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被迫減少。這些改變、風險和限制可能導致壓力的增加,以及幸福感減少。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挑戰和恐懼,而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大多數人對焦慮避之唯恐不及,但作者溫蒂・鈴木博士卻發現焦慮並不全然只有負面影響,好的焦慮其實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困難,達成目標。當瞭解大腦,瞭解焦慮形成的原因之後,我們可以不再受制於焦慮,反而能轉而利用它……
Thumbnail
大多數人對焦慮避之唯恐不及,但作者溫蒂・鈴木博士卻發現焦慮並不全然只有負面影響,好的焦慮其實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困難,達成目標。當瞭解大腦,瞭解焦慮形成的原因之後,我們可以不再受制於焦慮,反而能轉而利用它……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情感狀態,是對未來或不確定情況的擔憂。 可能的影響因素 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焦慮症狀 身體症狀 心理症狀 治療焦慮的方法 身體治療 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 其他治療方法 總結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感狀態,可能由生物學和心理因素引起。 焦慮症狀會嚴重影響個人日常生活,不可不慎。 治療焦慮的方法包括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情感狀態,是對未來或不確定情況的擔憂。 可能的影響因素 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焦慮症狀 身體症狀 心理症狀 治療焦慮的方法 身體治療 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 其他治療方法 總結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感狀態,可能由生物學和心理因素引起。 焦慮症狀會嚴重影響個人日常生活,不可不慎。 治療焦慮的方法包括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焦慮和壓力成為了許多人生活中無法避免的部分。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經濟困境、健康問題等種種因素,都可能讓人感到焦慮不安。然而,焦慮和壓力如果長期存在,就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導致抑鬱症、焦慮症等疾病的發生。因此,學會如何應對焦慮和壓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為您介紹一些有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焦慮和壓力成為了許多人生活中無法避免的部分。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經濟困境、健康問題等種種因素,都可能讓人感到焦慮不安。然而,焦慮和壓力如果長期存在,就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導致抑鬱症、焦慮症等疾病的發生。因此,學會如何應對焦慮和壓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為您介紹一些有
Thumbnail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它可以影響人們的情感和行為,讓他們感到沮喪、無助和絕望。憂鬱症不只是一種情緒低落,它還可能對個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在這篇部落格中,我們將探討憂鬱症的症狀、原因以及治療方法。
Thumbnail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它可以影響人們的情感和行為,讓他們感到沮喪、無助和絕望。憂鬱症不只是一種情緒低落,它還可能對個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在這篇部落格中,我們將探討憂鬱症的症狀、原因以及治療方法。
Thumbnail
「為什麼會產生焦慮呢?」 通常「自我懷疑」就是焦慮的核心。負面想法在腦中漩渦中打轉,爬不出來。焦慮源於我們的過往經歷和性格特點,它反映的是我們對於情感連接的渴望, 也從兒時發展形成的「依附關係」。那麼該如何解決呢?這本書中提到可以採取「ABC療法」。 A:發生什麼事? B:
Thumbnail
「為什麼會產生焦慮呢?」 通常「自我懷疑」就是焦慮的核心。負面想法在腦中漩渦中打轉,爬不出來。焦慮源於我們的過往經歷和性格特點,它反映的是我們對於情感連接的渴望, 也從兒時發展形成的「依附關係」。那麼該如何解決呢?這本書中提到可以採取「ABC療法」。 A:發生什麼事? B:
Thumbnail
情緒本身並無好與壞之分。如果有,那也只是你的想法。停止對抗,情緒才能自由移動。當你能接受,情緒才不會長期停留,你也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跟精力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有些感覺真的很討厭,要如何才能不抗拒呢?
Thumbnail
情緒本身並無好與壞之分。如果有,那也只是你的想法。停止對抗,情緒才能自由移動。當你能接受,情緒才不會長期停留,你也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跟精力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有些感覺真的很討厭,要如何才能不抗拒呢?
Thumbnail
情緒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日常狀態。情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行為以及與他人的互動。我們將探討了解情緒、自我調節、如何應對他人、自我探索等。期望大家能更身認識自己。
Thumbnail
情緒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日常狀態。情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行為以及與他人的互動。我們將探討了解情緒、自我調節、如何應對他人、自我探索等。期望大家能更身認識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