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裁員潮除了是鷹派聯準會的升息策略奏效,試圖透過提高當前「過低」失業率的部分體現,而 layoff 事件其實還讓我們再次思考,虛實整合究竟能否變成未來?未來的工作場域究竟應該長怎樣?但其實這些種種,都是現在進行式。
👉寫在前面
10月底,適逢《曼報》的 Manny 來政大演講,基於一直以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好奇心,加上當時正在趕 Podcast 談遊戲業生態的講稿亟需靈感,我混入【數位遊戲與社會】的課堂,殊不知居然是探討 the future of work,儘管和原本的講題稍有落差,但對於未來工作場域的想像還是有些收穫,便稍微整理了脈絡,當作怪獸看科技的番外篇。
先前錄《怪獸科技公司》的時候就曾討論過 AI 智能創作工具 Midjourney 之於人類藝術家的關係,這次的演講則是更有系統地從了解 AI 具體而言,到底是何以在工作場域上發揮其作用,進而延伸到 AI 進入產品化後,未來的我們究竟何去何從。
有別於過去重複性高的業務性質,在創造性知識工作(Creative & Knowledge work)當道的現代,同步工作的必要性已漸趨下滑,疫情促使數位轉型的非同步混合辦公也慢慢普遍化,甚至透過 AI 輔助大部分工作、減少前期碰壁狀況也未嘗不是個選擇,藉之擴展靈感並縮短醞釀過程,進而提高整體生產力。簡言之,或許未來會因而更為強調精準、無拖延的工作模式。
至於三大關鍵趨勢的「臨場感」,Manny 打了大大的問號。原因在於,前兩者均為現在式,是已經有脈絡可循正在全速發展的重點,但即使有微軟和 Meta 合作繼續發展的元宇宙,就本質而言這到底可以有哪些具體且必要的運用?我們真的會需要那種朝向虛實整合的工作性質嗎?「元宇宙會正常化,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究竟能否成立,這個巨大假設還需要時間驗證。
總的來說,網路的邊際成本為零,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同樣便捷易得的快速資訊,但也同時讓過去許多工作造成衝擊;如今 AI 的快速進步,更使得知識、創造生產的邊際成本也降為零。由於 AI 的強項正是模組化,倘若學校教育還停留在教授易被取代的模組化知識,面對未來學習到的能力其實是遠遠不及這些趨勢的發展。
談及未來與趨勢,或有不確定性抑或突如其來的變化,但不變的道理一直都在,就是新科技的推出與發展一向是被當代質疑,爾後才能不斷經由討論、優化成最適合那個時代的方式。新的工作總會有機會取代舊有的業務,在 AI 進入產品化時代的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持續掌握專屬於人的優勢,研究並善用 AI 讓自己的效率和生產力提升,變成在職場站穩腳步的一大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