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篇文章包含:

  1. 病菌、文字、科技隨之而來
  2. 歐亞之於非洲與美洲
  3. 自中世紀晚期到現代的中國與肥沃月灣
  4. 結語:解釋歷史是讓人類意識到更多可能性

病菌、文字、科技隨農業而來

討論了環境對於農業的影響,讓我們把焦點放回侵略征服的近因上:病菌、文字、科技與中央統治。
農業是如何促成病菌的發展,來自兩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人口大量增長。人口增長給病菌一個溫床可以傳播、變異成適應人體的型態,而又不會因為活生生的人過少而使傳播鏈停止,像是:狩獵-採集部落的人口數可能最多只達到幾千人,若是某種致死率高的傳染病流行後,近乎整個族群都會滅絕。
第二個因素是人與牲畜之間的關係因畜牧而變的親近。有許多人類的傳染病,如:肺結核、天花、黑死病是來自動物身上。畜牧發展後,人類會喝牛奶、吃動物的肉,提供了這些病菌傳入人體內變異的機會。
農業對科技與中央統治的發展可以放在一起談。
首先,農業提供穩定的糧食且使人類可以定居,額外的糧食儲存起來後能供養不事生產的專業人士,同時又因為不用三不五時舉家遷離(若是要遷離當時沒有承載工具,因此只能帶生活必需品,就無法一步一步改進新發明),可以將所有的研發保存下來,並逐步精進,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與精力,推動了科技發展。
其次,農業使人口成長,在這裡如果我們假定人類當中天才的比例是固定的,那更大量的母群體中就有可能具有更多能力出眾的人,對於發展科技是非常大的幫助。
綜合以上因素,人口多且定居(糾紛更多)、糧食分配、發明的傳承外加上武器的發展,中央統治的出現就顯得順其自然且必要了。
最後是文字的出現,同樣地延續中央統治、糧食分配、科技演進彼此之間的交互影響,一個群體會需要使用文字。不過這邊要提一點,最一開始文字目的是為了記錄糧食(例如:三個撇旁邊畫一隻羊,表示某人欠了三隻羊),或是統治階層之間的訊息傳遞,而到了更後期,待石刻與印刷更便利,文字才漸漸地傳至普通百姓之間。
Photo by Mark Rasmuson on Unsplash
必須強調一下,儘管四種近因對征服都很有幫助,但相較於另外三種近因,病菌可說是媲美為爭戰的最佳利器,原因在於傳染病可以達到人走病留,且傳播快速的特性。歐洲人在發現新大陸之後,帶著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腺鼠疫侵入,疾病就隨著它們的步伐,坐落到美洲的各處,美洲土著因之被消滅了95%,甚至有些部落在西班牙人落腳之前就因為病毒絕跡了。

歐亞大陸之於非洲與美洲

將上述的因素套用到歷史中的歐亞大陸、非洲、美洲上就可以稍微撥開曾經歷史課本內容背後的疑雲了。
先從地理環境與大陸軸項檢驗,歐亞大陸地理位置佳環境宜人,促使其農業/畜牧發展順利如早期的肥沃月彎和附近地區、中國等地區。而大陸軸向為東西向,不同區域在傳播與交流上幾乎不構成問題,彼此能互相學習借鏡,進而促成中央體制、病菌、科技和文字都有長足進展。
反觀非洲、美洲有更多極端氣候如沙漠(不利農業)、雨林(不利人生存)加上地理隔絕,當地的馴化候選物種少得多了。除了農業發展受阻外,大陸軸向還是南北向,就算部分地區發展出農業也因地理障礙—非洲的薩哈拉沙漠、美洲的墨西哥沙漠、熱帶雨林和峽谷—和緯度阻礙傳播,不同地區雖然各自有些許起色,不過無法互通有無,最後因此無法成為當時世界的掌舵者。
整個脈絡,從地理環境、大陸軸線的差異,接續到農業發展,最後伴隨各個近因的發展差異隨著時間的累積差異逐漸擴大,儘管部分美洲地區也有分別透過農業發展出文字、中央統治與科技,不過將較於歐亞大陸仍晚了將近5000年。終於近因的影響力開始大到無可挽回且航海技術的進步,造成我們現在熟知的,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並開始歐洲的殖民時代,後續的故事相信大家國高中的歷史課都學過了。
Photo by Maxwell Andrews on Unsplash

為何現代的中國與肥沃月灣是如此

在書中收場白的部分,作者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中國與肥沃月灣領先了幾千年之後,最後輸給了當時的吳下阿蒙—歐洲呢?」
書中提到就肥沃月彎來說,地理是其優勢同時也是致命傷,當地的地中海型氣候加上地形起伏讓植被豐富多元,卻也同時讓植被復原的能力大幅降低,這使得肥沃月灣有個好的開始便後繼無力。從原來的森林到現在的肥沃月灣已經多半是沙漠、半沙漠或草原是有考古證據支持的。同一時間,歐洲因為地緣靠近,不斷引進肥沃月灣的科技、知識,又靠著海洋氣候的幫助,讓他們在農業上始終保持著生產力,就算經過7000年的農業耕種,現在的歐洲仍然有能力生產作物。
那中國在明清時期呢?如果中國的先天條件這麼好,那歷史讓我們看到的為什麼是被西方世界欺負的中國呢?作者在書中給出的答案是中國內部幾乎沒有地理屏障。在歷史上中國確實在很早就建立的統一的大帝國,不過這是一把雙面刃。正面來說極大的中央統治可以使消息、技術快速傳遞,文字系統、貨幣、度量衡都是很好的例子。但反面來說統一的制度,意味著一個統治者的決定就會影響整個帝國的發展,其中一個熟知的例子是明明有鄭和下西洋,中國卻在之後頒布禁海令,錯失航海先機。反觀歐洲,區域地有小型的地形屏障—阿爾卑斯山、庇里牛斯山等等,外加很多近似孤立的半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伊比利半島、義大利半島、巴爾幹半島,讓歐洲可以在消息能流通的情況下又同時處在競爭狀態,便能有更廣、不多元的發展。
當然我相信世界會變成現在的樣子,還有更多因素有待考量,作者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可以讓我們從這個部分繼續鑽研下去。
在後記部分作者還有提到歐洲的情況被稱為最佳分裂原則,這個觀念也可以用在企業上,部門間或部門內要怎麼拆分成可以互相合作同時又競爭的小群體。
Photo by Calvin Hanson on Unsplash

結語:解釋歷史是讓人類意識到更多可能性

在看了《人類大歷史》之後,必須說我對於歷史類書籍已經沒有那麼排斥了。累積至現在這本書,算是我第三次接觸、認識與學習遠古至今的人類歷史—第一次是國高中歷史課、第二次是《人類大歷史》、第三次就是《槍砲、病菌與鋼鐵》,後兩次的經驗讓我意會到原來歷史並不是死氣沉沉編年紀事的總和,其中有很多事件是等著我們去學習且相當具啟發性的。
這本書忠提到一個很深刻的觀點:「運用歷史解釋與解釋歷史是兩回事。」當人試著去理解歷史時,常常會被框架在自己現有的知識當中,從歷史出發認識事件與從事件出發認識歷史是全然不同的。就以亞力的問題為例子,為什麼結果是歐洲人侵略新幾內亞?單單訴諸事件本身可能就會將問題導因至種族優越的論述,但若是將歷史擺在事件之前,試著找出隱藏在歷史之後的推手,才能讓我們意會到那些看似必然的歷史中有著更多可能性或原因,而結果只是湊巧發生而現代史的樣子而已。
到這裡我要澄清,看完《槍砲、病菌與鋼鐵》之後,我並不會覺得促成侵略是單向性(歐亞往美、非)的終極因僅依賴地理環境和農業發展而以。總感覺其中好像少了些什麼,就有待其他的歷史書籍來幫助我來回答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讀癮書寫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包含: 1.這本書吸引我的原因 2.開場白—歷史的問題 3.環境是原因? 近因與終極因 4.農業與畜牧—成敗的出發點 5.農業發展的差異—環境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包含: 1.配上「逆」思維「再」思考 2.當下的我是什麼角色? 3.矛頭不是指向自己,是工具出問題 4.架是用嘴吧吵的,別往心裡去  5.享受Aha的那個剎那 6.後記:面紅耳赤的說出:「你講得有道理。」
這篇文章包含: 1.胡遷對痛苦的立體詮釋 2.痛苦的無所遁形 3.陷進去,流沙 4.人生扭蛋機 5.後記:不想死,只是覺得活不下去
演戲難,但不複雜。 差別只在,大部分的人不幸運,必須費盡心思、努力喬裝扮演。 部分幸運的人,可以純粹又簡單地投入、本色演出。 剩下的呢?他們什麼都不想管,就想往死裡演。
這篇我會分享的內容 1.旋轉你的三角柱 2.為了「歸屬感」的人 3.選擇「愛」的人生 後記:一同朝著「最美好的離別」去努力
本篇文章包含: 本書作者與內容簡要 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要人才、招人才、留人才 身為一個沒經驗的管理者 後記:企業文化多看多知道
這篇文章包含: 1.這本書吸引我的原因 2.開場白—歷史的問題 3.環境是原因? 近因與終極因 4.農業與畜牧—成敗的出發點 5.農業發展的差異—環境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包含: 1.配上「逆」思維「再」思考 2.當下的我是什麼角色? 3.矛頭不是指向自己,是工具出問題 4.架是用嘴吧吵的,別往心裡去  5.享受Aha的那個剎那 6.後記:面紅耳赤的說出:「你講得有道理。」
這篇文章包含: 1.胡遷對痛苦的立體詮釋 2.痛苦的無所遁形 3.陷進去,流沙 4.人生扭蛋機 5.後記:不想死,只是覺得活不下去
演戲難,但不複雜。 差別只在,大部分的人不幸運,必須費盡心思、努力喬裝扮演。 部分幸運的人,可以純粹又簡單地投入、本色演出。 剩下的呢?他們什麼都不想管,就想往死裡演。
這篇我會分享的內容 1.旋轉你的三角柱 2.為了「歸屬感」的人 3.選擇「愛」的人生 後記:一同朝著「最美好的離別」去努力
本篇文章包含: 本書作者與內容簡要 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要人才、招人才、留人才 身為一個沒經驗的管理者 後記:企業文化多看多知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現代社會中為何西方主導發展的原因,包括環境、科技、人口等因素的影響。從人類一萬五千年的歷史中,分析了不同地區的發展速度和技術進步的差異,指出文化與科技的進步沒有絕對的「先進」與「落後」,而是對於當地生活的適應性。特別探討了可馴化的動植物、人口結構及疾病對各地文明演進的影響。
作者​提到大陸軸線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更具體的說: 歐亞大陸的軸線為東西向,相較於美洲或非洲的南北向,更利於作物及牲畜的傳播,進而間接影響其他發明的傳輸。因此,歐亞最終得以脫穎而出,成為近幾百年來其他大陸的征服者。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我覺得是健康的人身健康在未來會是稀缺物 因為環境的惡化跟人口減少 導致遺傳疾病顯性的狀況增加健康的人身會是新的夥伴導向 所以財富會重新流向生物科技與西藥廠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發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明朝的興衰一直是歷史爭論的焦點。缺乏準確控制氣候的力量使農業生產難以穩定,而大氣波動引發的災難,終結了明朝。氣候變遷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地理位置、食物和思想發展對國家的興衰,本文根據《槍砲、病菌與鋼鐵》的內容做的分析模擬,從生物的角度來看國家的興衰。白人國家給予許多人文底蘊、獨立思想和科技便利,享受許多時代福利,相對自由。瞭解整個世界發展和該國的關係可以讓你在之後的選擇中有更多想法來做篩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現代社會中為何西方主導發展的原因,包括環境、科技、人口等因素的影響。從人類一萬五千年的歷史中,分析了不同地區的發展速度和技術進步的差異,指出文化與科技的進步沒有絕對的「先進」與「落後」,而是對於當地生活的適應性。特別探討了可馴化的動植物、人口結構及疾病對各地文明演進的影響。
作者​提到大陸軸線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更具體的說: 歐亞大陸的軸線為東西向,相較於美洲或非洲的南北向,更利於作物及牲畜的傳播,進而間接影響其他發明的傳輸。因此,歐亞最終得以脫穎而出,成為近幾百年來其他大陸的征服者。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我覺得是健康的人身健康在未來會是稀缺物 因為環境的惡化跟人口減少 導致遺傳疾病顯性的狀況增加健康的人身會是新的夥伴導向 所以財富會重新流向生物科技與西藥廠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發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明朝的興衰一直是歷史爭論的焦點。缺乏準確控制氣候的力量使農業生產難以穩定,而大氣波動引發的災難,終結了明朝。氣候變遷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地理位置、食物和思想發展對國家的興衰,本文根據《槍砲、病菌與鋼鐵》的內容做的分析模擬,從生物的角度來看國家的興衰。白人國家給予許多人文底蘊、獨立思想和科技便利,享受許多時代福利,相對自由。瞭解整個世界發展和該國的關係可以讓你在之後的選擇中有更多想法來做篩選。